|
開經(jīng)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知強守柔神定氣閑。求真返樸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上德無己法雨無邊。此篇承接(《道德經(jīng)》“希言自然”表達了怎樣的思想?究竟地在哪里?) 學習道德經(jīng),開啟大智慧。第二段經(jīng)文: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學人一定還記得第七章老子對天地的贊美。“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贊美天地,因為天地的無私。 這里是否有矛盾?注釋家多有疑問。老子這里把天地看做修行者,已經(jīng)修行到無私位,但還是不穩(wěn)固。無私位是修行的極高位,但還不是最高位,不是究竟地。 哪里才是最高位,究竟地?自然才是最高位,究竟地。天地修行極高,已近至德,亦不能違道而行。違道者盡失而不能久,歸于滅亡。一個修行人一直修行,已經(jīng)與圣人差別無幾了,但一旦違道,依然會道業(yè)退失。 孰為此者?天地!老子語言極重。飄風、驟雨來源于天地,不是人。天地在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天地的能力極大,也可以說法力無邊。但違反自然的本位,天地也是無能為力。世人把人的能力看的很大,尤其君王把自己看的可以呼風喚雨。 老子很理性的指出:你不是肉體凡胎嗎?不是父母所生嗎?人都會老病死,君王也同樣。人怎能與天地比呢?古代要祭祀天地,有郊祭禘祭,天壇地壇都是祭祀天地的圣所。祭祀天地就說明人的渺小,要向天地祈福。 我們今天對天地毫無敬意,讀老子的經(jīng)文沒有感覺。如果對天地有古人一般的敬意,則此段經(jīng)文驚醒意義極大。老子說法的文化性和邏輯性極強。 經(jīng)文: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于人乎? 這才是重要的結論。天地是修行者的代表,但飄風驟雨代表天地的功德尚有缺陷。天地有缺陷,人的缺陷不是更大嗎?把天地的缺陷與人的缺陷相比,證明人更需要修行。 天地功德極高,不修行尚不能久(滅亡),人德行微薄,不修行更不能久(快速滅亡)。這就是經(jīng)文“何況于人乎?”的微妙含義。 老子在此指出天地的缺陷,讓世人汗顏,目的是激發(fā)世人認識修行的緊迫性。老子此句無異于說人不修行會很快自取滅亡。人的壽命只有百歲,天地的壽命是幾十億年,這就是修行上的差距。老子是把天地看成修行人的。 跂者、跨者、飄風、驟雨,是有為相爭之象。世人有為相爭,與暴風驟雨結局相同,不可久也。不可久是不修道者的果報。讓心回歸自然的本位是修行的究竟地。 這里顯示老子修行的次第:少欲、不爭、善利、無欲、無私、無知、愚人、無我、希言、自然。天地的修行處于無私地,還沒有到達希言地,更沒有到達自然地。希言與自然的關系如同妙覺與佛的關系。 (附)經(jīng)文爭議: 帛書乙本經(jīng)文: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又況於人乎?“孰為此”后面缺“天地”二字,明顯看出傳抄者不理解老子精義所致。乙本虛字極多,用字繁復,但又缺關鍵文字,可見不是善本。 缺天地二字,飄風驟雨的作者不明確了,老子激發(fā)世人修行的主旨消失了。王弼本《道德經(jīng)》作為正本是當之無愧的,王弼手中的文本得之于建安七子叔祖王璨,王璨得之于漢末大學問家蔡邕(蔡文姬父親)。 蔡邕家中藏書四千,蔡文姬從胡地被曹操贖回,尚能背誦四百卷。家學之厚,后人莫及。王弼本亦有少數(shù)幾處訛誤,王弼之后又因傳抄,訛誤有所增多,但參校傅奕本、范應元和帛書諸本,老子原本基本可以恢復,這是華人文化的幸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