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診:咳嗽、氣喘減輕,以前方6劑。 三診:咳嗽、氣喘較前又有減輕,仍盜汗、手足心煩熱,以前方變生地黃為45g,6劑。 四診:咳嗽、氣喘較前又有減輕,仍下肢水腫,以前方變茯苓為24g,澤瀉為40g, 6劑。 五診:下肢水腫明顯消退,吸氣不利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 六診:諸證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療60余劑;之后,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隨訪1年,一切正常。 用方體會(huì):根據(jù)咳嗽、氣喘、吸氣不利、脈沉弱辨為肺腎虛,再根據(jù)潮熱、盜汗辨為陰虛,因舌質(zhì)淡、苔薄白辨為陽虛,又因下肢水腫辨為水氣內(nèi)停,以此辨為肺腎陰陽俱虛夾水氣證。方以腎氣丸滋補(bǔ)腎陰,溫補(bǔ)腎陽,兼利水氣;龜鹿二仙膠滋補(bǔ)陰陽,益氣化陰,加蛤蚧益氣納氣平喘,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