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只有真正扎根中國文化土壤,中國基督教才有前途。”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志剛教授10月26日上午做客上海大學,以“宗教中國化的三個命題”為主題做講座。他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并非簡單的口號,而是深含“學理根據(jù)”的。不同于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側重于歷史考察的研究,張志剛教授認為,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深入展開理論探討。 為此,張志剛教授指出了宗教中國化的三個命題:唯有立足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方能深刻理解“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性;務須著眼世界宗教史,方能客觀認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必然性;“宗教中國化”是合乎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 第一個命題:唯有立足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方能深刻理解“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性 張志剛教授指出,宗教中國化要真正做到“三重融入”:融入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他解釋,其理論內涵乃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認同”,這也是國際學術界在全球化時代所深切關注的。其中,“文化認同”又是最根本的認同。 張志剛強調“認同問題”的重要性時解釋,該問題在冷戰(zhàn)結束后日漸成為研討熱點甚至是論證焦點,其分量不可輕視。國內外有關于此問題的諸多著作和研討,例如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注意道路的探討等。由此可見,宗教中國化也是不可被忽視的。 張志剛教授指出,現(xiàn)實存在于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各種宗教,無疑需要扎根于中華文化,發(fā)揚其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國家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張志剛教授舉了一個現(xiàn)實的例子。如今歐洲面臨復雜的移民問題,大量穆斯林涌入歐洲國家。他說:“我覺得表面的問題是怎么安頓移民,包括工作、住房等;但是深層的問題,正像是默克爾(德國總理)所考慮的——帶有不同的信仰傾向的移民,怎樣才能現(xiàn)代真正融入歐洲社會,能不能融入和適應(歐洲帶有濃厚基督教文化色彩的社會)?!彼^續(xù)說,“十年以前我在德國教書,不止一個德國教授郁悶地跟我提到:‘再過三十年,我們德國就不是德國人的德國了?!聡拿褡逡庾R很強。我問那會怎樣?他說,我們德國會變成土耳其的德國?!?/span> 張志剛解釋其歷史淵源說,二戰(zhàn)德國慘敗,需要重建之際,因為男性在戰(zhàn)爭中大量傷亡,土耳其給了他們極大的幫助,同時,在這個漫長過程當中,土耳其民眾和其文化、宗教涌入德國。如今,民選投票,土耳其的德國公民會占很大比例。 張志剛總結說,宗教要融入文明(歷史)和社會生活(現(xiàn)實)——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 第二個命題:務須著眼世界宗教史,方能客觀認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必然性。 張志剛教授強調,研究宗教現(xiàn)象或討論宗教問題,首先要認識并遵循宗教存在與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而從世界宗教歷史來看,千百年來幾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能夠廣為傳播,其首要條件或者前提是,它們均能適應不同的文化、民族和社會境遇,并以不同的方式來實現(xiàn)本土化、民族化和處境化。 張志剛教授引用了國際著名比較宗教學家斯瑪特(Ninian Smart)在其名著《世界宗教》的導演中的深刻思考。張志剛教授列舉了如下幾點: 1、破除狹隘的宗教觀 斯馬特指出,面對世界宗教,不能狹隘地理解和界定宗教,而要抱以夸文化交流的探索精神。斯馬特舉例說:我曾經在一次研討會上發(fā)言,主要內容是探討佛教的“創(chuàng)世觀”,一位基督教神學家質問:“我們有什么必要考慮佛教呢?它完全不符合基督教的福音書,福音書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真理。”盡管這種滋味態(tài)度并不恰當,況且此人的世界宗教知識很有限,但我只好巧答:“您知道佛教的觀點不符合福音書,肯定讀過很多書吧!” 2、宗教傳統(tǒng)的多樣性或多元性 斯瑪特提醒,具體考查諸多宗教傳統(tǒng),包括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切莫忘記它們的多樣性或多元化。 張志剛教授又引用當代最具批判精神的天主教神哲學家漢斯·昆的理論,以宗教對話語文明對話的開放觀念來反省“宗教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漢斯·昆的結論如下: 1、只有真正扎根中國文化土壤,中國基督教才有前途; 2、這就是說,反對帶有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意向的“傳教活動”和“教會”;反對對于中國的西化;反對傳教士式的舶來的基督教;反對簡單地將西方神學直譯成中國的思維方式,而應該從內部更多地思考和實踐基督教的信仰,使其價值觀融合于民族文化而有益于人類幸福; 所有這一切都應在一個獨立教會的范圍內實現(xiàn),適應于當今中國的社會文化條件。這個獨立教會應該能夠“自養(yǎng)、自治、自傳”。 為此,張志剛教授講到幾個學術例證,其中之一是“基督教希臘化”。他解釋,在“基督教希臘化”時期,基督教隨著使徒保羅在希臘的傳教活動中成功,因為在那里,“希臘化的異教徒”首次被稱為基督徒,并成立了教會。保羅書信用希臘文寫成,幾乎全部新約經文也是如此。正是由于這種本土化的努力,基督教完成了從“猶太基督教”到“希臘基督教”的過渡,使“一種與希臘文化和解的基督教”有望演變成“一種世界性宗教”“一種可以至于各個民族、各個文化的宗教”。 第三個命題:“宗教中國化”是合乎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 張志剛教授解釋, “真正融入中華文化”暨“真正認同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乃是宗教真正融入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首要條件和根本要求。如今,國際學術界也越來越關注中華文明史的研究,他們認識到這一文明的偉大和重要性,而這一悠久且身后的文明傳統(tǒng),可以說是整個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和分裂過的”。因而,如果把“文化認同”看作任何一個文明社會的“根本認同”或“最高認同”,關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學術探討便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最后,張志剛以一個學者的身份,對宗教研究者提出了20個字:“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彼赋?,要帶著開放的、學習的態(tài)度;一切優(yōu)秀的、好的,都要拿過來。 張志剛教授簡介: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哲學系、宗教學系博生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專家咨詢組專家,國家宗教事務局特聘專家,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曾任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法蘭克福大學DAAD客座教授等。 主要研究領域:宗教學、宗教哲學、宗教文化、基督教、中西哲學與宗教比較研究、當代中國宗教與政策研究等。 主要著作:《宗教文化學導論》、《貓頭鷹與上帝的對話——基督教哲學問題舉要》、《走向神圣——現(xiàn)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理性的彷徨——現(xiàn)代西方宗教哲學理性觀比較》、《宗教學是什么》、《宗教哲學研究——當代觀念、關鍵環(huán)節(jié)及其方法論批判》、《當代宗教沖突與對話研究》、《宗教學前沿問題研究》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