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頭曼單于 —前209年 2 冒頓單于 前209年——174年 頭曼單于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頭曼單于而自立。得姓攣鞮氏,國號撐犁孤涂單于??叵抑?0余萬,南并樓煩、白羊王,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嘗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余騎,小者數(shù)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其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后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穢貉、朝鮮;右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而單于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3 老上單于 前174年——161年 冒頓單于子稽粥(母為漢朝的和親翁主劉氏) 老上單于繼冒頓,從伊犁河流域驅(qū)逐月氏、烏孫徙居伊犁河流域,實為匈奴屬國,又役屬西域城廓諸國。統(tǒng)一蒙古草原,建立匈奴帝國。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xiàn)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為當時匈奴帝國的最高統(tǒng)帥,總攬軍政及一切內(nèi)外大權(quán)。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率領(lǐng)14萬騎大舉入塞進攻朝那、蕭關(guān),殺死北地都尉孫卬,焚毀漢文帝劉恒的回中宮。劉恒以中郎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率車騎10萬人守護長安,任命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做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派出大軍抵御匈奴。此后數(shù)年之間,匈奴連年入侵,云中、遼東二郡每年被殺掠人口萬人以上,而漢朝無力還擊匈奴,只得向老上示好,許以和親和“歲貢”。老上接受漢朝講和的請求。兩國相約以長城邊塞為界,互不侵擾。 4 軍臣單于 前161年——126年 老上單于子(母為漢朝的和親翁主)即位后即被其弟弟伊稚斜單于篡位并殺死。 5 伊稚斜單于 前126年——114年 軍臣單于弟(母為漢朝的和親翁主) 其后冬,軍臣單于死,其弟左右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敗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陟安侯,數(shù)月死。 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開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經(jīng)過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兩次帶決定性的戰(zhàn)役,匈奴大敗,右地渾邪王率領(lǐng)4萬余眾附降于漢,單于及左賢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從此“漠南無王庭”。 6 烏維單于 前114年 ——105年 伊稚斜單于長子 漢元鼎三年立,立十年而終。 7 烏師廬兒單于 前105年——102年 烏維單于子 本名烏師廬。因為成為單于時年紀尚小,故被稱為“兒單于”,好殺伐。 自是后,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 8 呴犁湖單于 前102年——101年 伊稚斜單于子、烏師廬兒單于季父、右賢王 9 且鞮侯單于 前101年——96年 伊稚斜單于子、枸犁湖單于之弟、左大都尉 10 狐鹿姑單于 前96——85年 且鞮侯單于之子 11 壺衍鞮單于 前85——68年 狐鹿姑單于子 狐鹿姑單于在臨終前憂慮諸子年幼不能治國,故謂諸貴人:“我子少,不能治國,立弟右谷蠡王。”狐鹿姑去世后,顓渠閼氏與衛(wèi)律合謀更改了單于遺命,立其子左谷蠡王為單于,即壺衍鞮單于。 12 虛閭權(quán)渠單于 前68——60年 壺衍鞮單于之弟 13 握衍朐鞮單于 前60年——58年 烏維耳孫屠耆堂 虛閭權(quán)渠單于立,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而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顓渠閼氏即與右賢王私通。右賢王會龍城而去,顓渠閼氏語以單于病甚,且勿遠。后數(shù)日,單于死。郝宿王刑未央使人召諸王,未至,顓渠閼氏與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單于者,代父為右賢王,烏維單于耳孫也。 前58年因族內(nèi)動亂,自殺。 【顓渠閼氏的干政。顓渠閼氏曾與衛(wèi)律合謀,成功利用了左大都尉與母閼氏之間、貴人與母閼氏之間的矛盾,“匿單于死,詐矯單于令,與貴人飲盟,更立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并由此牢牢控制了壺衍鞮單于。但此事的后果便是“左賢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怨望,率其眾欲南歸漢,并“去居其所,未嘗肯會龍城”。此后,盡管虛閭權(quán)渠單于曾“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而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但虛閭權(quán)渠單于死后,顓渠閼氏很快便與其弟大且渠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胊鞮單于,從而又一次確立了母閼氏的地位。】 14 呼韓邪單于 前58——31 虛閭權(quán)渠單于子稽侯珊 時握衍朐鞮暴虐,民不聊生,眾人推舉而立。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韓邪單于被郅支單于打敗,求助于漢宣帝,他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匈奴主,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迎接。后來漢宣帝派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時匈奴缺糧,又贈三萬四千斛糧食。前36年郅支單于去世。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次來到長安,要求和親,王昭君遂隨韓邪單于去了塞北,被封寧胡閼氏,育有二子。成帝建始二年,呼韓邪單于過世,王昭君從胡俗,嫁呼韓邪寵妾大閼氏的長子。 15復株累若鞮單于 前31——20 呼韓邪單于子雕陶莫皋 16 搜諧若鞮單于 前20——12 呼韓邪單于子、復株累單于弟且糜胥 17 車牙若鞮單于 前12——8 呼韓邪單于子、搜諧單于弟且莫車 18 烏珠留若鞮單于 前8——后13 呼韓邪單于子、車牙單于弟囊知牙斯 19 烏累若鞮單于 13——18 呼韓邪單于子、烏珠留單于弟咸 20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 18——46 呼韓邪單于子、烏累弟輿 公元46年,單于輿去世,按匈奴族兄終弟及制,應(yīng)傳位給王昭君所生的兒子即單于輿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師,但單于輿在生前將知牙師殺死,而傳位給兒子烏達鞮侯單于。 復株累若鞮單于立,遣子右致盧兒王醯諧屠奴侯入侍,以且糜胥為左賢王,且莫車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為右賢王。復株累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居次。 復株累單于立十歲,鴻嘉元年死。弟且糜胥立,為搜諧若鞮單于。 搜諧單于立,遣子左祝都韓王朐留斯侯入侍,以且莫車為左賢王。搜諧單于立八歲。元延元年,為朝二年發(fā)行,未入塞,病死。弟且莫車立,為車牙若鞮單于。 車牙單于立,遣子右於涂仇撣王烏夷當入侍,以囊知牙斯為左賢王。車牙單于立四歲,綏和元年死。弟囊知牙斯立,為烏珠留若鞮單于。 烏珠留單于立,以第二閼氏子樂為左賢王,以第五閼氏子輿為右賢王,遣子右股奴王烏鞮牙斯入侍。 烏珠留單于立二十一歲,建國五年死。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與中國和親,又素與咸厚善,見咸前后為莽所拜,故遂越輿而立咸為烏累若鞮單于。 烏累單于咸立,以弟輿為左谷蠡王。烏珠留單于子蘇屠胡本為左賢王,以弟屠耆閼氏子盧渾為右賢王。烏珠留單于在時,左賢王數(shù)死,以為其號不祥,更易命左賢王曰“護于”。護于之尊最貴,次當為單于,故烏珠留單于授其長子以為護于,欲傳以國。咸怨烏珠留單于貶賤己號,不欲傳國,及立,貶護于為左屠耆王。云、當遂勸咸和親。 單于咸立五歲,天鳳五年死,弟左賢王輿立,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呼都而尸單于輿既立,貪利賞賜,遣大且渠奢與云女弟當于居次子醯櫝王俱奉獻至長安。 【“自呼韓邪單于后,諸子以次立”】 由呼韓邪單于至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共9位單于當政。其間除烏達鞮侯單于、蒲奴單于不是呼韓邪之子,且當政不足兩年外,余皆為呼韓邪之子。在這些兒子中,除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為呼韓邪第五閼氏子外,其余又均為呼衍王二女——顓渠閼氏與大閼氏之子。據(jù)《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曾娶呼衍王二女為妻,姐為顓渠閼氏,妹為大閼氏。長女顓渠閼氏,生二子,長曰且莫車,次曰囊知牙斯。少女為大閼氏,生四子,長曰雕陶莫皋,次曰且糜胥,皆長于且莫車,少子咸、樂二人,皆小子囊知牙斯。又它閼氏子十余人。顓渠閼氏貴,且莫車愛。按照匈奴“子以母貴”的習俗,呼韓邪單于曾欲立且莫車為太子,只因且莫車年紀尚小,又不是長子,長子乃大閼氏之子雕陶莫皋。于是,出于“一家共子”的緣故,呼韓邪單于最終傳位于雕陶莫皋,但同時規(guī)定“傳國與弟”。這里,呼韓邪單于并不是刻意要實行“傳國與弟”,只因立且莫車為太子的條件尚不成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傳國與弟”的方式,曲線達到彼岸。由此可見,呼韓邪單于的“傳國與弟”,其最初的著眼點和最終結(jié)果是落實在傳子上。正因如此,他的“傳國與弟”的初衷也只限于呼衍王二女——顓渠閼氏與大閼氏的兒子之間,并不涉及呼韓邪單于與其它閼氏所生十余子之事。據(jù)《匈奴傳》、《南匈奴列傳》載,呼韓邪單于與呼衍王二女共生有六子,咸與樂是最小的兩個。咸因被王莽立為單于而被其兄烏珠留若鞮單于(名囊知牙斯,顓渠閼氏次子,呼衍王二女之第四子)“更為於粟置支侯”。於粟置支侯,“匈奴賤官也”。既已被貶,自然失去繼承資格。樂雖被立為左賢王,但樂早死。在這種情況下,烏珠留若鞮單于并沒有將單于位傳之于呼韓邪單于與其它閼氏所生之子,而是“以子蘇屠胡為左賢王,以弟屠耆閼氏子盧渾為右賢王”。這表明,在烏珠留若鞮單于眼里,“傳國與弟”理當就此結(jié)束,而不應(yīng)繼續(xù)下去。但是,烏珠留若鞮單于死后形勢發(fā)生了突變,其弟咸在“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一手策劃下,“越輿而立為烏累若鞮單于”,使得原定的“傳子”又一次轉(zhuǎn)為“傳弟”。須卜當之所以這樣做,固然有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親漢的緣故,但須卜當這樣做的同時,也為伊墨居次云之弟伊屠知牙師的繼位鋪平了道路。因為咸傳位于輿,輿之后即可由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輿是呼韓邪單于與第五閼氏所生之子,咸既然可以傳位于輿,則呼韓邪單于“傳國與弟”的原則也同樣可以悄然推及到呼衍王二女之子以外的單于子身上。 21 烏達鞮侯單于 46 呼都子 22 蒲奴單于 46——48 呼韓邪單于子、呼都弟、烏達鞮侯單于叔父 23 醢落尸逐鞮南單于 48——56 烏珠留(18)子比,起兵自立。此為南匈奴。降漢。 匈奴烏珠留若鞮單于之子,初為日逐王。公元46年,蒲奴單于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公元48年,比秘密派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單于。十二月,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稱為南匈奴,匈奴一分為二。49年,攻北匈奴。后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qū)。 呼韓邪單于在位期間,五單于爭位。 (1)屠蓍單于 前58——56 握衍從兄薄胥堂,握衍朐鞮死后自立。前55年被呼韓邪剿滅。 (2)呼揭單于 前57 呼揭王,自立。前56年去單于號,尊車犁。 (3)車犁單于 前57——56,自立。前55年降呼韓邪。 (4)烏籍單于 前57爭立 烏籍都尉,自立。前56年去單于號,尊車犁。 (5)閏振單于 前56-54 西方爭立 屠蓍從弟,前53年被郅支剿滅。 (6)郅支骨都侯單于 名呼屠吾斯,前56-36東方自立 呼韓邪之兄,前36年在康居被殺。匈奴重歸一統(tǒng)。 (7)伊利目單于 前49 屠蓍弟 匈奴五單于爭位戰(zhàn) 漢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七月至二年十一月,匈奴五單于爭奪王位的一場相互攻擊戰(zhàn)。 五鳳元年,匈奴內(nèi)亂,東有姑夕王及左地(匈奴東部地區(qū))貴人擁立的呼韓邪單于;西有右賢王及左大且渠都隆奇擁立的屠耆單于(握衍朐鞮單于從兄,日逐王薄胥堂)。七月,屠耆單于派駐東部邊境防御呼韓邪單于的右奧鞬王及烏藉都尉又分別自立為車犁、烏藉兩單于;統(tǒng)轄匈奴西北部地區(qū)的呼揭王亦自立為呼揭單于,形成五單于并立之勢。八月,屠耆單于親自率兵向東進攻車犁,同時遣都隆奇率兵進攻烏藉。車犁、烏藉兩單于戰(zhàn)敗,退向西北,與呼揭單于合兵一處,共計四萬余人。烏藉、呼揭取消單于稱號,共同輔佐車犁單于。屠耆單于再率騎兵4萬向西進攻車犁單于。同時遣派左大將及都尉分率騎兵屯駐東部邊境,防備呼韓邪單于乘機進攻。屠耆單于再次擊敗車犁。車犁率部向西北方向轉(zhuǎn)移。屠耆轉(zhuǎn)兵西南,留居闟敦。五鳳二年春,呼韓邪派其弟右谷蠡王率兵進攻屯駐東部邊境的屠耆單于的左大將及都尉統(tǒng)帥的騎兵,俘斬萬余人。屠耆聞之,即親率騎兵六萬,反擊呼韓邪,東行干余里,與呼韓邪四萬騎兵遭遇。屠耆兵敗自殺,余部降漢。退向西北的車犁單于見呼韓邪勢眾,率部歸降。十一月,烏藉復自立為單于,被呼韓邪捕殺,至此,呼韓邪兼并匈奴各部,復都單于庭(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匈奴五單于爭立,死者數(shù)以萬計,畜產(chǎn)損耗十之八九。戰(zhàn)后,呼韓邪單于所部不過數(shù)萬人,匈奴從此逐漸由盛轉(zhuǎn)衰。 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將所主五六百騎,擊殺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為閏振單于,在西邊。其后,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在東邊。其后二年,閏振單于率其眾東擊郅支單于。郅支單于與戰(zhàn),殺之,并其兵,遂進攻呼韓邪。呼韓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單于庭。 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fā)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于,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于,恢復和親。 北匈奴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nèi)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于于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zhàn)敗后部分西遷,余眾后來歸附于興起的鮮卑。多數(shù)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1 蒲奴單于(22) 2 優(yōu)留單于 —87 3 北單于 88——91 優(yōu)留異母兄右賢王 4 于除犍單于 91——93 北單于弟 5 逢侯北單于 94——118 南單于屯屠何子 南匈奴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右日逐王比因不滿蒲奴單于繼位,率匈奴南八部兵四五萬人宣布獨立,于十月自立為單于。單于比自立后,派遣使節(jié)至漢都洛陽,向東漢王朝奉藩稱臣。從此,匈奴族分為南北兩部,各自為王,單于比即為南匈奴的第一個單于。 南單于(比)既內(nèi)附,兼祠漢帝,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喰為樂。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quán)力優(yōu)劣、部觽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lǐng)焉。 南單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諸部王,助為捍戍。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賢王屯朔方,當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將軍屯鴈門,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領(lǐng)部觽為郡縣偵羅耳目。 1醢落尸逐鞮南單于(小呼韓邪單于)(23) 48——56 呼韓邪單于孫、稽侯珊孫烏珠留(長)子比 2 丘浮尤鞮單于 56——57 單于比弟莫 3 伊伐于慮鞮單于 57——59 單于莫弟汗 4 醢童尸逐侯鞮單于 59---63年 單于比子適 5 丘除車林鞮單于 63 單于莫子蘇(數(shù)月復薨) 6 湖斜尸逐侯鞮單于 63——85 單于適弟長 7 伊屠于閭鞮單于 85——88 單于汗子宣 8 休蘭尸逐侯鞮單于 88——93 單于長弟屯屠何 9 安國單于 93——94 單于宣弟安國 【《南匈奴列傳》載:“單于安國,永元五年立。安國初為左賢王而無稱譽。左谷蠡王師子素勇黠多智,前單于宣及屯屠何皆愛其氣決,故數(shù)遣將兵出塞,掩擊北庭,還受賞賜,天子亦加殊異。是以國中盡敬師子,而不附安國。安國由是疾師子,欲殺之?!卑矅伺e,不僅引發(fā)了與師子間的公開爭斗,而且也導致了漢王朝的直接干預(yù)。其結(jié)果,“安國舅骨都侯喜為等慮并被誅,乃格殺安國?!薄?/p> 10 亭獨尸逐侯鞮單于 94——98 單于適子師子 11萬氏尸逐侯鞮單于 98——124 單于長子檀 12 烏稽侯尸逐鞮單于 124——128 單于檀弟拔 13 去特若尸逐就單于 128——140 單于拔弟休利(在位13年,因部眾叛亂,被漢五原太守陳龜逼迫,與弟左賢王同同自殺而死。) 南庭虛位 140——143 車鈕單于 140——143 句龍王吾斯等擁立 【《南匈奴列傳》載:“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比見知牙師被誅,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當立;以子言之,我前單于長子,我當立’。” 日逐王比是烏珠留若鞮的長子。當單于輿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后,日逐王比便在八部大人的支持下,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小呼韓邪單于)。 單于比按照他當年提出的王位繼承原則,創(chuàng)建了一種傳弟與傳子交叉繼位的混合繼承制。按照這一制度,單于比傳位于弟莫,莫又傳位于弟汗。汗當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因此,汗臨終前并沒有將單于位傳之于同父異母的其他兄弟,而是傳之于前單于比的兒子適。適又傳位于前單于莫的兒子蘇。蘇“數(shù)月復薨”,遂以適之弟長立,這在匈奴繼承制度中是允許的。長又傳位于前單于汗的兒子宣。宣傳位于長之弟屯屠何。屯屠何又傳位于宣弟安國。安國又將單于位傳回到前單于適之子——單于比之孫師子的身上。師子的繼承人又是前單于長之子檀】 14 呼蘭若尸逐就單于 143——147 守義王兜樓儲,漢帝立。 15 伊陵尸逐就單于 147——172 居車兒 16 屠特若尸逐就單于 172——178 居車兒子某 17 呼征單于 178——179 屠特子,179年,被中郎將張修斬殺。 18 羌渠單于 179——188 右賢王 張修擁立 19 須卜骨都侯單于 188——189 族人擁立 (須卜死后,南庭虛位,以年老氏族首長權(quán)行主持南庭之事)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漢中山太守張純反叛,響應(yīng)黃巾軍起事。漢靈帝下詔調(diào)發(fā)南匈奴兵助剿。單于羌渠便派他的兒子左賢王于扶羅珍助漢討平張純和黃巾軍。但匈奴國內(nèi)有一部分人反對出兵,便在芙稷發(fā)動政變,攻殺羌渠單于,另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 20持至尸逐就單于 188——195 羌渠子于扶羅 【于扶羅因匈奴國內(nèi)政變,便率兵留在漢朝境內(nèi),自立為單于,并至洛陽請漢朝廷出面裁決。但當時正碰上漢靈帝去世,漢朝天下大亂,自顧不暇,沒有余力來管匈奴之事。這樣,于扶羅不能歸國,只好留處漢朝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一年后,政變的匈奴人所立單于死了,匈奴“南庭遂虛其位,以老王行事?!倍鴨斡谟诜隽_則仍居河東平陽?!?/p> 長子豹,任左賢王,豹子劉淵為五胡十六國中漢國的創(chuàng)建者;次子去卑,任右賢王。 21呼廚泉單于 195——216 于扶羅之弟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專權(quán),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來朝,被曹操留在鄴地(今河南臨漳縣),改派右賢王去卑歸匈奴監(jiān)管其國。去卑乃夏赫連勃勃之先祖。曹操后將南匈奴族人分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貴人為部帥) 至此匈奴隨弱,至西晉惠帝時復興,304年,于扶羅之孫劉淵反晉建漢,后改前趙,329年被后趙石勒所滅。后又有北涼和夏興于一時,至431年夏亡于吐谷渾,史書不見匈奴也。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等郡,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quán)之際,南匈奴發(fā)生內(nèi)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zhàn),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lǐng)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quán),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 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后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占領(lǐng)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自稱漢王,311年攻占洛陽,316年攻占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后趙。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涼漢官段業(yè)為主,在現(xiàn)甘肅地區(qū)建立北涼。后沮渠蒙遜殺段業(yè),自立為北涼主。后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后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qū)創(chuàng)立夏國,史稱胡夏。后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后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quán),后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chuàng)立隋朝,統(tǒng)一中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