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韓邪(邪音ye),名稽侯珊,是虛閭權(quán)渠單于的兒子。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虛閭權(quán)渠單于死。郝宿王刑未央派人召集諸王 (即各氏族首長) 前來單于庭商討和決定后繼單于的人選的時候,發(fā)生了政變。虛閭權(quán)渠單于的元配夫人顓渠閼氏和她的弟弟左大且渠都隆奇陰謀策劃,乘諸王尚未到達的時機,擅立了她的情人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單于即位后,為了保住他的權(quán)力,一方面和漢朝修復(fù)和親,另一方面殺盡虛閭權(quán)渠時執(zhí)政的貴族刑未央等人,黜免虛閭權(quán)渠單于的子弟近親,而任用顓渠閼氏的弟弟都隆奇及自己的子弟。
稽侯珊既不得立為單于,不得不逃奔他的妻父烏禪幕那里作政治避難。烏禪幕,左地貴族,是投降匈奴的西域人,是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的姐夫。日逐王先賢撣同握衍朐鞮單于有隔閡,這時候就率領(lǐng)他的幾萬騎兵歸附了漢朝,漢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握衍朐鞮單于于是立自己的從兄薄胥堂為歸德侯。第二年,單于又殺死先賢撣的兩個弟弟。烏禪幕曾為此事說情,單于不聽,烏禪幕很氣憤。公元58年(漢宣帝神爵四年,握衍朐鞮單于三年),左地的貴族與烏禪幕乘機擁立稽侯珊為呼韓邪單于。隨即調(diào)動左地的兵將西擊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內(nèi)失民心,外乏支援,無力抵抗,遂自殺身亡,所屬民眾盡歸呼韓邪的治下。 呼韓邪在戰(zhàn)勝握衍朐鞮之后,遂回歸單于庭,打算把單于直轄的地區(qū)加以整頓,并安定各方面的局面,以便迅速恢復(fù)生產(chǎn),穩(wěn)定政權(quán)。故回到單于庭僅僅幾個月,即行罷兵,命貴族們各歸故地??墒沁@時逃亡到右賢王處的都隆奇,卻與右賢王共立握衍朐鞮的從兄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發(fā)兵東襲呼韓邪。呼韓邪措手不及,兵敗出走,屠耆便派他的兩個兒子據(jù)守單于庭,并派兵屯駐東方以防備呼韓邪。由于屠耆統(tǒng)治無能,信讒妄殺,激起了各方對他的叛離,紛紛自立為單于: 西邊有呼揭單于,東邊有車?yán)鐔斡诤蜑踅鍐斡?。連同呼韓邪單于和屠耆單于,史稱所謂“五單于爭立”。五單于隨即展開混戰(zhàn),最后的勝利仍屬于呼韓邪。于是呼韓邪復(fù)歸單于庭??墒墙?jīng)過這場混戰(zhàn),人口已大減損,部眾才剩下數(shù)萬人,牲畜損耗十之八九,人民饑餓,竟至互相奪取食物。呼韓邪的處境是困難的。他正打算著手恢復(fù)變亂后的殘局,不料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在西邊自立為閏振單于,而呼韓邪之兄左賢王呼屠吾斯又在東邊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前56,漢宣帝五鳳二年,呼韓邪三年)。不久郅支殺閏振,并進攻呼韓邪,擊破呼韓邪的隊伍,占據(jù)了單于庭。呼韓邪不得不再次出走。 在這樣的形勢下,左伊秩訾王勸呼韓邪歸附漢朝,接受漢朝中央的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取得漢朝的支持和幫助,恢復(fù)和維持他的統(tǒng)治,平定郅支,統(tǒng)一匈奴地區(qū),挽回匈奴的危局。呼韓邪將左伊秩訾王的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許多人持反對態(tài)度,說:“不可。匈奴的風(fēng)俗,崇尚氣力而以服役于人為下,靠騎戰(zhàn)立國,稱雄于天下。戰(zhàn)斗而死,是壯士的歸宿。現(xiàn)在兄弟為爭奪單于的位置而戰(zhàn),結(jié)局不在兄則在弟,雖戰(zhàn)死也有威名,子孫還可以做諸國之長帥。漢朝雖強盛,也不能兼并匈奴。怎么能背離先古的制度,對漢稱臣! 這樣做是丟先輩單于的臉,還會被諸國笑話。雖能圖得一時的安定,以后憑什么做大漠各族之長?”左伊秩訾王反駁說: “不對。強弱隨時間在變化?,F(xiàn)漢朝強大,烏孫及城郭諸國皆臣事于漢。自從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的國力日削,要想復(fù)興以前的強盛勢不可能。雖然表面倔強仍與漢朝抗衡,其實未嘗得一日之安寧。今附漢則可獲安存,不附漢則終將危亡?!辟F族大臣們互相詰難,互不相讓。最后呼韓邪單于聽從了左伊秩訾王的意見,率領(lǐng)部眾南下靠近漢朝的邊塞。于漢宣帝甘露元年(呼韓邪六年,前53)先后派遣他的兒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及他的弟弟左賢王入漢,作為歸附的先遣人員,同時借以窺探漢朝的態(tài)度和反應(yīng)。在了解到漢朝對他表示歡迎的真情以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春正月,他才親自入漢覲見漢帝,進一步表示他歸附的誠意和對漢天子的尊崇。 漢朝對于呼韓邪的歸附是十分歡迎的。因為漢朝一向認為匈奴很難制服,故自高帝以來,就與匈奴約定,在中國國境之內(nèi),彼此在原來生活的地區(qū)活動,只要匈奴不侵?jǐn)_北方,以不輕動干戈。即使自武帝以來勝利地進行了防御戰(zhàn)爭,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今值匈奴內(nèi)亂,呼韓邪自動前來稱臣,接受中央領(lǐng)導(dǎo),入漢朝見,自屬喜出望外。且郅支仍在塞北,故接納呼韓邪,并以呼韓邪防制郅支的騷擾,這正是漢朝安定北方的基本政策。 漢朝為了表示對呼韓邪的歡迎,同時也為了戒備,首先,在他未至之前,即派遣車騎都尉韓昌為專使,先至五原郡迎接,并于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馮翊等郡直至長安,沿途發(fā)兵陳列道上,以為寵衛(wèi)。既至,待以客禮,把他的地位高置于諸侯王之上,在拜見漢帝時只須稱臣不必唱名。頒給黃金質(zhì)的“匈奴單于璽”,承認他是匈奴的最高首領(lǐng),也表示漢天子對臣下的冊封,在法律上確定了君臣的名分,同時也確定了呼韓邪政權(quán)——匈奴地方政權(quán)是隸屬于中央的藩屬的政治地位。此外,漢朝贈給他大量和珍貴的禮物,如冠帶、衣裳、玉具劍、佩刀、 弓矢、棨戟、車馬、黃金、錢幣、錦繡、雜帛、絮,等等。臨別北歸時,呼韓邪考慮到他的實力單薄,深恐郅支乘機侵襲,為圖倚重漢朝中央的力量,并為表示對漢的忠誠和報效,因此自請留居光祿塞 (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南) 下,如有緊急情況,則保衛(wèi)漢之受降城 (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旗北)。漢朝為了便于約束,接受了他的請求,復(fù)遣高昌侯董忠和車騎都尉韓昌等領(lǐng)兵護送出朔方雞鹿塞(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西),并命韓昌等駐軍塞外,留衛(wèi)單于,助誅不服。漢朝以匈奴社會生產(chǎn)殘破, 人民乏食, 前后調(diào)撥邊谷米 (bei), 3萬4千斛, 以資救濟。 就在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的同一年,郅支單于亦遣使奉獻。第二年 (前50年),兩單于都遣使朝獻。漢朝政府對呼韓邪使者的待遇厚于郅支的使者。公元前48年(漢元帝初元元年),郅支單于因?qū)h朝厚遇呼韓邪有怨恨,于是殺死漢使谷吉,并且侵陵烏孫、大宛,欲降服康居,企圖得此三地以為與漢爭奪西域的基地。因郅支西徙,漢元帝永光元年(前43),在漢朝政府同意后,呼韓邪單于率領(lǐng)人民北歸單于庭,匈奴的局面遂安定下來。漢元帝建昭三年(呼韓邪二十三年,前36),漢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斬殺郅支單于,于是匈奴與漢敵對的勢力最后消失。 郅支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喜者,以郅支已誅,政敵清除,無復(fù)后患;懼者,以郅支作為一個牽制漢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而漢力威強,己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滅亡郅支。局勢促使他只有進一步倒向漢朝一邊,才能確保他的安全。因此他上書說:“常愿謁見天子,誠以郅支在西方,恐其與烏孫俱來擊臣,以故未得至漢。今郅支已伏誅,愿入朝見。”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春正月,呼韓邪入朝漢帝。漢朝對他的禮遇和賜贈如初,且加賜衣服、錦、帛、絮,皆較黃龍元年入朝時多一倍。在朝見期間,他自言愿意當(dāng)漢家女婿,與漢朝進一步親近。元帝遂以后宮女子王嬙 (字昭君) 配他為妻。呼韓邪單于大喜,號昭君為 “寧胡閼氏”。 據(jù) 《后漢書·南匈奴傳》 的記載,王昭君的出塞,是自愿的。在漢朝舉行的歡送儀式中,昭君舉止從容,態(tài)度大方,容貌豐美,服飾漂亮,使?jié)h宮為之增光、生色,使左右為之肅然起敬。 漢成帝建始二年(呼韓邪二十八年,前31),呼韓邪逝世??v觀他的一生,能夠把握當(dāng)時的形勢。順應(yīng)歷史的潮流,反映了匈奴族人民的愿望,通過他個人的政治遠見、才能和毅力,終于完成了漢匈兩族的團結(jié)事業(yè),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tǒng)一,從而加強了漢族與匈奴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在匈奴方面,由于呼韓邪附漢,孤立了郅支,迫使他向西遷移,有利于漢朝對他的制服,從而結(jié)束了匈奴20余年以來的分裂狀態(tài),統(tǒng)一和安定了匈奴政治上的混亂局面,這樣便為匈奴恢復(fù)社會生產(chǎn)和增長人口提供了條件。從公元前51年呼韓邪入漢至前43年由塞下北歸單于庭,僅僅6、7年之間,史載“單于民眾益盛”,而呼韓邪的氏族也得以 “保族傳嗣,子孫相繼?!?由于呼韓邪的統(tǒng)治比之握衍朐鞮單于及郅支單于均較為溫和,且實行漢匈團結(jié)和好政策,終止戰(zhàn)爭,安定政局,恢復(fù)生產(chǎn),因此他得到了匈奴人民的擁護,呼韓邪歸庭以后,匈奴人民都愿意和陸續(xù)歸附于他。由于呼韓邪附漢獲得了良好的后果,故呼韓邪及其族系對于漢匈團結(jié)合作的必要,認識十分深刻。他在歸庭時和漢使韓昌、張猛的盟約中,非常強調(diào) “自今以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無得相詐相欺。”呼韓邪的顓渠閼氏說:“匈奴亂十余年,不絕如發(fā),賴蒙漢力,故得復(fù)安?!焙繇n邪的附漢,對于漢族人民也有好處。因為北邊無事,從此“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北方人民獲得休養(yǎng)生息達60余年。 呼韓邪死后,王昭君繼續(xù)留在匈奴。按照匈奴的風(fēng)俗,她再嫁給呼韓邪大閼氏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雕陶莫皋。1954年在內(nèi)蒙古包頭市附近麻頭鄉(xiāng)的漢墓里,曾出土了屬于西漢后期的 “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dāng),說明漢朝對昭君出塞這件事非常重視。昭君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種籽。在她死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女婿須卜當(dāng),仍繼續(xù)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奔走努力。 |
|
|
來自: 庶民臨風(fēng) > 《東漢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