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1章,老子下到凡間,描繪了一幅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中下三種“士”對于“道”的不同態(tài)度,并據(jù)此提出了有關道和德的格言證實自己的觀點,說明道有諸多種,德有不同類,修道之人可以有漸進式體會,但是,道的本質(zhì)卻是永恒的,即擁有一顆大公無私之心才能夠有所成就。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意是,上士學習大道,能夠做到邊學習邊領悟邊落實;中士學習大道,具有兩面性,有時候能夠看見道的影子,有時候又完全看不見;下士學習大道,哈哈一笑,嘲諷之容溢于形色。 老子喜歡用“士”來比喻修道之人?!笆俊痹谙惹貢r代屬于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一部分?!抖Y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官位分為卿、大夫(上中下)、士(上中下)?!扒洹毕喈斢诂F(xiàn)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夫”相當于現(xiàn)在省委書記或省長的級別,“士”就相當于省長以下的官員。到了戰(zhàn)國時期,“士”是整個讀書人的稱謂,是脫離了耕種狩獵的讀書人士。 本樞認為,老子筆下的“士”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當時處于社會各階層的政府官員,手中掌控著或多或少的權力;二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讀書人。 老子口中的“士”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知識分子,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官員和知識分子,而是具有極高智慧和靈性,其學識水平、做事能力和道德水準都達到超一流、無可超越的地步。當然,由于修道的程度不同,“士”又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就好比老子說的“上德、下德、上仁”等劃分標準。 上士是老子心中最理想的修道之人,既能夠領悟道的精髓,又能夠活學活用。如《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是周文王的丞相,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姜子牙將道學思想運用于軍事、政務管理等各個領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中士是屬于那種比較矛盾的人吧!能夠領會道學思想,但是又不能完全沉浸在道學思想中,這種人對外一般都表現(xiàn)出很精明的一面,骨子里的道學思想也會不經(jīng)意間有所流露,稱得上一半入世一半出世。 下士就是典型的滿罐不搖半罐亂晃的人,對于聽到的道學思想不以為然,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別人的講解,別人的行為都成為下士嘲諷的對象。 西周時期各諸侯國的官位設置(源自禮記)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意是,制定了道德的基本內(nèi)容:光明大道猶如啞光的器皿,光而不耀;前進之路猶如倒著走,先人后己;平坦大道猶如打滿節(jié)的布帶,歷經(jīng)風雨才見彩虹;最高境界的德行猶如空曠的山谷;白到極致的色彩猶如布滿污垢;德無止境是德行的精髓;剛健之德呈現(xiàn)出懶惰的模樣;本真之德好似遭到污染。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意是,方到極致不見棱角;大器晚成;最大的聲音反而無聲;大道沒有形跡可尋覓。 需要理解的詞有:根據(jù)《說文》的解釋,纇,讀音“類”,指絲綢上打的節(jié)點;偷,通惰,懶惰之意;渝,指污垢之意。 老子道學思想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物極必反”的原理,我已經(jīng)講過多次了,對立中有轉(zhuǎn)化,對立中有平衡點。事物發(fā)展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逐漸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這是變化規(guī)律,任何事情都避免不了。人類的發(fā)展也是如此,我們改變不了這個現(xiàn)狀,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趨勢,按照這個規(guī)律去做事。 這段表述是老子關于道德之意的提煉,好比現(xiàn)代社會,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提煉成24字的格言一樣,便于人們識記。我想,學習《道德經(jīng)》的朋友們不妨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逐漸的貫徹過程中慢慢領會、體悟道德的精髓。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大意是,真正的道是隱藏起來的,也無法具名。道的核心就是多幫助別人最終會有所成就的。“貸”的本義是給予、施予的意思。 41章通行本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上士聞道,堇(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zhì)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
|
|
來自: 水木年華138 > 《國學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