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30 17:57 字數(shù) 1553 閱讀 6評論 0喜歡 0 編輯文章 最近在讀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其實聽說這本書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朋友圈、簡書等各個平臺也都有關于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經(jīng)驗總結等。 這本書的豆瓣評分是7.4分,雖然不是非常高,但是很多人都認可這個理念,而且“斷舍離”三個字,甚至已經(jīng)成了口頭禪。 1、什么是斷舍離? 第一,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比如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需要的物品就買,不需要東西一概不接受。只購買必須添置的,而且是生活必需的物品。對于一些現(xiàn)在不必要,而以后可能會用東西,那么我們就以后再買,因為當下的我們并不需要這個東西。 第二,舍:舍棄多余的廢物。多余的廢物可能包括很多個,比如一些沒用的破爛,或者打算賣掉的東西、打算捐贈、轉贈的衣服、物品。另外,還需要縮減下自己喜好的范圍。更廣泛的喜好會讓我們添置更多物品或難以舍棄更多物品,而精專于小范圍的喜好領域,就會少面對更多舍棄的困境。 第三,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我們脫離執(zhí)念的時候需要擺脫重負,以輕松的狀態(tài)進行取舍。通過遠離物質(zhì)的誘惑,放棄對物品的執(zhí)著,讓自己能夠把家里、房屋打掃和整理得更加寬敞舒適,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概念雖然由三個字組成,但也可以分成兩塊來看:斷+舍=離。我們在斷和舍的行動當中,通過不斷的脫離對物品的一種執(zhí)念,憑借意志來切斷家中物品蜂擁而至的勢頭,而對堆積的物品著意地去甄選和舍棄,達到一種內(nèi)心擺脫重負、輕松自在的“離”的狀態(tài)。 2、如何做到斷舍離? 第一,把時間軸放在當下。我們可能經(jīng)常會說沒有時間整理和收拾屋子,其實這是逃避當下的現(xiàn)實;又有時候,我們會不舍得丟東西,感覺可能會有朝一日會用上,其實這是表明我們對未來的一種不安;此外,還有些東西我們舍不得丟,可能代表著過去的一些榮譽,這也表示了我們可能沉迷于過去的自己,而沒有想想當下的“自己”。 第二,重新定義“重要和不重要”。我們在“斷”的時候需要問一個東西,這個物品對于當前的我、現(xiàn)在的我,真的重要嗎?我們需要思索物品和自身的關系,只留下需要的、喜歡的、可以給當下的自己帶來力量的物品。 第三,從信息過多變成知行合一。當下的物品和信息實在過于豐富,我們必須要精簡信息的輸入源,精簡物品的輸入源,可以每天給自己一段“離線”的時間,比如說有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把各種有外界的關聯(lián)關閉掉,通過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離線時間,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3、一個思考:斷舍離的本質(zhì)是什么? 在書中,作者將“斷舍離”闡釋成一種人生整理觀念,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 “斷”,是一種勇氣。讓我們丟掉膽小怯弱的自己,成為真正的、敢于面對自我的勇士。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堅守當下的自己。 “舍”,是一種決斷。戒掉依賴他人、拖延習慣的毛病,成為真正的高效清爽的人,它表明的是我們有決心對于某一件事物做出一個選擇(to be or not to be)。 “離”,是一種美好。與過去,一刀兩斷,然后更加珍惜留下的每個事物。當我們把100件物品縮減到10件的時候,雖然其余90件物品離我們而去的,但留下的10件確實真正讓我們有依靠、有感情的。 但正如《人類的知識無邊無沿,而個人的知識存在邊界》這篇文章里提到的,“斷舍離”的整體目標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在“自我”,尤其是“當下的自我”、“現(xiàn)在的自我”的基礎上進行的。 即,通過“斷舍離”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通過“斷舍離”,深刻了解并徹底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