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及其影響。 “實錄”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創(chuàng)作原則。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史記》的許多篇章都體現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司馬遷曾受到漢武帝的殘酷迫害,因而發(fā)憤著書,寫成《史記》,但這并不影響他的公正和“實錄”精神。例如在《史記》中,他并不發(fā)泄私憤,而是客觀地記述武帝的事跡,既記述他的功績也不避諱其殘忍和好大喜功等事實。對漢高祖,也既寫了他的統(tǒng)一天下的偉大歷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風采,同時又揭露了他的虛偽狡詐和無賴的流氓嘴臉,真正做到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和文學的真實性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司馬遷的“實錄”必須以寫真人真事為原則,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選擇事件、組織材料、裁減史實、安排情節(jié),不能虛構人物和事件,文學的真實性則是通過藝術形象從本質上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違反本質真實的基礎上,通過夸張、想象等藝術手法虛構人物和事件情節(jié),構思文學作品。 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史記》中的這種實錄精神,對后世的史學產生過巨大影響。后世的許多史學著作,特別是所謂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僅在體例上受《史記》影響,在寫作態(tài)度上也受到司馬遷實錄精神的影響。同時,實錄精神也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