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庵歌》詩詞賞析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fù)日,花落花開年復(fù)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qū)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作者簡介】 唐寅,唐伯虎,才氣放,武夷游,洞庭蕩;稱才子,風(fēng)流樣,隱蘇州,裝顛狂。傳畫藝,名聲響,孤驁圖,意清朗;松聲圖,雄偉壯,松與泉,合聲唱。
明代的著名畫家,歷來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稱“吳門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xué)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jīng)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杰出的大畫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dāng)世“顯親揚名”主導(dǎo)下,刻苦學(xué)習(xí),11歲就文才極好,并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yīng)天鄉(xiāng)試,獲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匯考,“功名富貴”指日可待.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大地主徐經(jīng),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的“逆道”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感。性格行為流于放浪不羈。唐寅與同鄉(xiāng)“狂生”張靈交友,縱酒不視諸生業(yè),后在好友祝允明規(guī)勸下,才發(fā)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后遠游祝融、匡廬、天臺、武夷諸名山,并蕩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蘇州。晚年信奉佛教,自號六一居土。曾作詩自責(zé),說大丈夫雖不名,也應(yīng)慨當(dāng)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樣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寧王宸濠聘用后,發(fā)現(xiàn)寧王有反意,于是裝瘋回到蘇州,從此放蕩不羈,思想比較頹廢。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他行筆秀潤縝密,具瀟灑清逸的韻度。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xiàn)雄偉險峻的重山復(fù)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悠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人物畫多描寫古今仕女生活和歷史故事。
【賞析】: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將車馬權(quán)貴視如塵土,將酒盞花枝分者奉為天人,自有傲骨。瘋顛也好,癡狂也罷,花間獨坐自飲自斟,自有風(fēng)流。
關(guān)于這首詩的賞析還是與唐伯虎的個人背景相關(guān)。在中國世俗社會中,唐伯虎這個名字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唐伯虎的形象向以風(fēng)流倜儻和瀟灑不羈為其標(biāo)準(zhǔn)的民間定式,各種版本的唐伯虎故事所突出表現(xiàn)的也大抵不外他恃才傲物、游戲人間的才子本色,無論是明人馮夢龍的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還是當(dāng)代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其間一脈相傳的無不是唐才子對傳統(tǒng)道德的藐視和對世俗規(guī)范的顛覆,他的所作所為既與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大相徑庭,而他的風(fēng)流韻事卻又為一般大眾所艷羨和津津樂道,其微妙之處的確耐人尋味。
比如這首廣為人知的《桃花庵歌》,唐伯虎雖然在詩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現(xiàn)出一副安貧樂道的曠達胸懷和一種詩酒逍遙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終還是將時間看做了衡量人類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結(jié)局也仍然不免要歸結(jié)到虛無,歸結(jié)到一個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
唐伯虎有一篇《伯虎自贊》如是寫道:“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沒了我。”我們不妨把它看做是民間唐伯虎與現(xiàn)實唐伯虎之間的靈與肉的對話。
《另附幾首他的詩詞》以便品賞:
《世 歌》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zhuǎn)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嘆世之一》
富貴榮華莫強求,強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腳處須伸腳,得縮頭時且縮頭。
地宅方圓人不在,兒孫長大我難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憂煎不用愁。
《嘆世之二》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fēng)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各自回頭看后頭。
《言 懷》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下眠。
慢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
些須做得功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嘆 世》
坐對黃花舉一殤,醒時還憶醉時狂。
丹砂豈是千年藥,白日難消兩鬢霜。
身后碑銘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夢,到底終須有散場。
唐寅的祖籍是晉昌(今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會做生意的,所以到了唐寅曾祖父時,開始來到蘇州經(jīng)商。到唐寅父親唐廣德時,就在皋橋附近市口,開了一家酒食店,生意很好,日子也過得不錯。唐伯虎從小就出生在這里,他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jīng),并博覽史籍,十六歲時參加秀才考試,中第一名案首。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dāng)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一心想中狀元榮宗耀祖時,卻不料牽連科場冤獄,被謫往浙江為小吏。唐寅恥不就任,歸家后縱酒澆愁,傲世不羈。這時,他仍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畫為生。他白天作畫,晚上讀書、喝酒。他家頗富藏書,文徵明曾有詩道:“君家在皋橋,喧闐鬧市區(qū)。何以掩市聲?充樓古今書。左陳四五冊,右傾三二壺。”這是唐寅當(dāng)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寅 3l歲時開始“千里壯游”,足跡遍及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七省,歷時10月。壯美的河山,激勵了他奮發(fā)的情懷;貧困凄苦的生活,逼迫他開始了讀書賣畫的生涯,終于成為一代著名畫家,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后人稱作“明四家”,并工書法、詩文,后人有“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之譽。
唐寅晚年生活凄苦,卒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享年54歲,葬于蘇州桃花塢桃花庵內(nèi)。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遷葬祖垅,即城西橫山東側(cè)王家村,后經(jīng)明清多次維修。
明崇禎十六年(1644年),文人雷起劍、毛子晉等人見唐寅墓地荒蕪,牛羊踐踏,凄然嘆曰:“千載下讀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并乎!”乃出資整修,“理厥封樹”,“構(gòu)數(shù)楹而祠之”。清嘉慶六年(1801年)長沙人唐仲冕來蘇任吳縣知縣,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碑書“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立石綽楔?! ?/span>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7年和1958年,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唐寅墓。當(dāng)時,唐仲冕所立之石亭及墓碑尚存。除整治基地外,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 ,背刻名名傳萬口”,并種植桃花數(shù)十株、松柏20余株。
1966年復(fù)遭破壞,墓碑、石亭、石坊、樹木蕩然無存,只留荒冢一壟。
1985年,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整修,于墓冢周圍砌石護壁,墓地加筑石墻,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1986年,利用城內(nèi)拆遷古建筑,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夢墨堂、閑來草堂、禪仙居等,并建門廳桃花仙館,植樹綠化,面目一新,辟為唐寅紀(jì)念陳列室,于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唐寅墓現(xiàn)占地9300平方米,南臨蘇福公路,有清水磨磚貼面雙闕式大門,刻有“唐寅墓園”四字,向北過東西門廳、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即為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jì)念陳列室。最后為墓區(qū)。整個墓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國內(nèi)庭院規(guī)整,建筑樸實,景物清雅。
現(xiàn)墓園占地1公頃,大門南向,由四根漢闕式立柱組成。石砌大道盡頭為一花崗石兩柱出頭牌坊。最北為墓冢,占地約1畝,四周用塊石砌成明式冰梅墻。墓東向,封土高約3米,前筑石亭,亭內(nèi)立“明唐解元之墓”碑。墓區(qū)內(nèi)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靜幽雅。
墓南增建有紀(jì)念性建筑。中路共三進,第一進門廳題“桃花仙館”,因唐寅自稱桃花仙。第二進是“夢墨堂”,沿用桃花庵中“夢墨亭”之名。堂內(nèi)格扇摹刻唐寅手書落花詩十首,兩壁懸掛現(xiàn)代書畫家所書唐寅詩歌及所作唐寅詩意畫,并陳列研究唐寅作品的論著、唐寅生平事跡及民間傳說。第三進是“六如堂”,因唐寅晚年研習(xí)佛學(xué),自號六如居士,故名。堂中有執(zhí)筆凝神,俯首微側(cè),若有所思的唐寅半身塑像,懸掛著一副對唐寅其人其墓作了貼切概括的楹聯(lián):
問唐衢痛哭何為,縱使青云無望,卻贏得才子高名,在將相王侯以上
繼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蒼墓重修,更裝點橫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
塑像后的屏門上,摹刻唐寅所畫江南山水。兩側(cè)陳列介紹唐寅及其良師益友周臣、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的書畫藝術(shù)。
附他的繪畫:






他的書法:

《關(guān)于唐伯虎點秋香的誤傳》
早在明代嘉靖或萬歷年間,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就載有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涇林雜記》一書關(guān)于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更為詳細,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雛形。而明朝末年,馮夢龍以《唐解元一笑姻緣》為題,又將其編進了廣泛流傳的《警世通言》中。明末還有孟舜卿寫的《花前一笑》,單人月寫的《花舫緣》等雜劇,用舞臺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進了千家萬戶。實際上,據(jù)《茶余客話》和《耳談》等筆記記載,明代歷史上的確有件為一個婢女而賣身為奴的事,但這是一個名叫陳立超的書生,好事者把它附會到唐伯虎名下。另據(jù)史家考證,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兒,她的年紀(jì)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要比唐伯虎小27歲。因而,唐伯虎是與“三笑”姻緣無緣的。
有的戲曲將唐伯虎描寫成有八九個老婆還不滿足的色迷、淫棍、流氓、文痞,調(diào)戲起婦女來門檻數(shù)他最精,玩弄起騙術(shù)來也數(shù)他最聰明,唐伯虎在天有靈,也要鳴冤叫屈了。這一數(shù)百年的“冤案”,是該重新顛倒過來了。
唐伯虎是個窮文人,“反視室中,瓶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唐寅《與文征明書》)。他依靠賣畫為生,維持生活尚且艱難,哪有錢來養(yǎng)活八九個妻子。其實,唐寅并沒有納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續(xù)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無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紅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間訛傳為第九個娘子。除此之外,造成訛傳的另一原因,怕就是對那“風(fēng)流”二字的不同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