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軍大紀實(3|4)
1851年,咸豐元年
3
新寧人江忠源是一個能夠洞察社會的讀書人。他在而立之年,就認識到嘉慶道光以來,社會危機四伏,于是預見到天下兵戈將動,形勢將會大亂??途泳煏r,他還關注著家鄉(xiāng)的動態(tài),留意湖南天地會黨的動向。
這個年輕的新寧人,雖然身無官職,卻能縱觀全局,一點也不奇怪。他出身于秀才家庭,又考中了舉人,自然會有些不凡的見識。難得的是,他并不滿足于觀察、思考和預見。他是一個實干家,血氣方剛,意氣風發(fā)。他將自己定位于經(jīng)世之才,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執(zhí)行能力。
江忠源想要的執(zhí)行能力,就是建立和訓練民間的武裝力量。
應該說,江忠源本來是無意于做個軍人的。他來到京城,是為了參加會試。和他一起趕考的一對師生,因感風寒,相繼在京城的驛館里病逝。江忠源與他們素不相識,但念在同鄉(xiāng)情份,為不幸的死者募捐,將他們的靈柩送回原籍,自己誤了三年一次的考試。此事在湖南人中傳為美談。
江忠源名落孫山,未能實現(xiàn)進士夢,失去了士人們渴望的進身之階。他在失意之余,產(chǎn)生了另辟蹊徑的想法。
江忠源講義氣,重鄉(xiāng)誼,到了京城,少不得與湖南老鄉(xiāng)結(jié)識往來。他拜會了曾國藩和郭嵩燾等人,為他日后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擅長識人的京官曾國藩,與江忠源相見恨晚,感嘆不已。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見過江忠源這樣優(yōu)秀的人才。曾國藩預言,這個比自己年輕一歲的新寧人,將來一定會揚名天下,為操守和義氣而獻身。
江忠源客居京師期間,與曾國藩一起,被譽為當時操節(jié)最佳的兩個湖南人。北京城里有個傳聞,說是京城里只要死了人,曾國藩必送挽聯(lián),江忠源必會幫忙買棺材。這兩個湖南人的古道熱腸,在官員和學者中有口皆碑。
曾國藩后來離開京城時,向皇帝舉薦了他所看中的這個英才。
4
曾國藩的預言是正確的。江忠源于1844年回到家鄉(xiāng),便做了一件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事情:聯(lián)絡鄉(xiāng)紳,舉辦團練。
每到月初,江忠源便召集各村的丁壯,灌輸忠孝禮義,教授兵法技勇。
江忠源組建的武裝力量,不是臨時湊拼的烏合之眾。他在團練中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組織,規(guī)定了一套列陣和搏殺的訓練方法。江忠源熟讀兵書,現(xiàn)在得以把書本上的知識用于實踐。他的這套方法,人們籠統(tǒng)地稱為“練勇”。這種方法一直影響到民國,甚至在當代的民兵預備役制度里,也能看到那段歷史的影子。
江忠源建立的武裝力量,在三年后檢驗了戰(zhàn)斗力。
1847年10月,新寧會黨雷再浩等人起義反清,江忠源率領兩百名團丁,配合清廷正規(guī)軍攻打起義軍。雷再浩率部輾轉(zhuǎn)走到廣西全州的梅溪口、大埠頭一帶,江忠源率領部隊據(jù)守要隘,切斷起義軍的供應,并向當局建議,湖南和廣西進行“會剿”。
這年冬天,起義軍被迫退回新寧,江忠源使用反間計,殺害了雷再浩,鎮(zhèn)壓了這次起義。從此,他在鄉(xiāng)里博得了通曉軍事的聲名,清廷賞給他一頂藍翎頂戴,任命他為浙江秀水的知縣。
短短三年,江忠源在建功立業(yè)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過,這和他日后升遷的速度比起來,簡直就算不了什么。從1851年開始,江忠源也只用了三年時間,就由一個七品小官,靠著戰(zhàn)功,跨越了許多人一輩子也爬不上去的十個臺階,成為朝廷的二品大員,令滿朝文武瞠目結(jié)舌,也令湖南的讀書人個個心癢,爭相效仿。在這種意義上,江忠源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榜樣。
但是,在1847年,江忠源剛剛步入官場的時候,并沒有幻想以后的飛黃騰達,只是一心想著如何做好一個知縣。
相關閱讀: 湘軍大紀實(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