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格-29戰(zhàn)斗機,是蘇聯(lián)70年代開始研制的超音速、高性能、有單雙座型雙發(fā)戰(zhàn)斗機。它由前蘇聯(lián)米高揚飛機設計局研制,高爾基等多家飛機制造廠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Fulcrum)。
簡 介
米格(MIG)-29戰(zhàn)斗機是俄羅斯米高揚和格列維奇設計局推出的第三代超音速戰(zhàn)斗機,該機于70年代開始研制,1977 年首次試飛,1985 年初投入使用,共有A、B、C、D、M等型號,其中B型是用來搭載核武器的戰(zhàn)術戰(zhàn)略轟炸型號,A、C是米格-29的基本型,M型是其90年代最新設計,又稱米格-33。
米格-29既可用于執(zhí)行制空和截擊任務,同時也可實施對地攻擊。它由高爾基等多家飛機制造廠生產,1982年開始裝備部隊。該機采取與美國F-15、F-16相似的設計思想,機體尺寸和重量與F/A-18相近。在研制中突出了它的中、低空格斗能力和下視下射能力。此外,為適應部隊廣泛使用的野戰(zhàn)機場,還在進氣道的設計中采取了特殊的防外來物吸入措施。
設計指標
米格-29“支點”是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的最新型戰(zhàn)斗機,也是該設計局的最后一個戰(zhàn)斗機型號。米格-29的基本任務是在各種海拔高度、方向、氣象和電子對抗條件下,消滅60至200千米內的空中目標?;偷拿赘?29具有有限的空地攻擊能力,但其改進型號已具有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攻擊固定或移動目標的能力。米格-29設計期間共產生了19架原型機,其中制造了代號為9-01至9-11、9-12到9-15共14架,其他停留在圖紙階段。這一新型戰(zhàn)斗機很快被北約分析人員命名為“支點A”。
60年代末,蘇聯(lián)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后演變?yōu)镕-15戰(zhàn)斗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劃。PFI是俄語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的縮寫,意即“先進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1971年,計劃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劃,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劃,L代表Legkiy(輕)。LPFI計劃全稱為“輕型前線戰(zhàn)斗機計劃”促生了米格-29戰(zhàn)斗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制新型戰(zhàn)斗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zhàn)斗機將承擔戰(zhàn)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劃-9”,最終命名為“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于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后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
蘇聯(lián)空軍給米格-29規(guī)劃的典型作戰(zhàn)任務是,在戰(zhàn)區(qū)前線機場攜帶6枚空空導彈、一個機腹副油箱起飛,執(zhí)行保衛(wèi)轟炸機、攻擊機編隊提供230千米作戰(zhàn)半徑的護航任務。在適當航速下,這一作戰(zhàn)半徑可增至370千米。在部分米格-29進行護航的同時,其他米格-29可執(zhí)行巡邏、攔截任務,為護航編隊提供進一步支援。在后一任務類型中,米格-29可前出到機場外185千米處,油量確保能完成一次導彈攻擊。假如只攜帶中距和近距空空導彈各兩枚的話,米格-29的作戰(zhàn)半徑幾乎可以擴大兩倍??梢娒赘?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yōu)勢戰(zhàn)斗機研制的,后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yōu)作戰(zhàn)任務方面,蘇聯(lián)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zhàn)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fā)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斗,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zhàn)。
生產狀況
米格-29的批量生產于1982年開始在莫斯科進行。第一架量產型號于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空軍基地交付。1984年經國家接受檢驗后,米格-29開始進入前線航空部隊。初期生產、試飛和改進工作延續(xù)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號也已交付。85年2月裝備了空地攻擊電子吊艙的第14架原型機9-14號由托克塔·奧巴基洛夫駕駛首飛,揭開了米格-29多任務改進計劃的序幕。蘇聯(lián)/俄羅斯空軍共裝備了超過800架米格-29,外銷也達到500架。據稱截至95年1月,俄羅斯已生產1216架米格-29單座型和197架雙座型,合共1413架。1990年后生產的米格-29均被用于出口。91年12月蘇聯(lián)瓦解,其擁有的米格-29分散在分裂的各個共和國內。俄空軍手中只剩下不足400架能正常操作的米格-29。查爾斯·迪克在其94年發(fā)表的論文《俄羅斯軍隊:現(xiàn)狀和前景》中寫道:俄空軍司令科爾根·P·S·第聶金稱俄空軍只掌握了原有的米格-29部隊中的37%,隨著經濟的一路滑坡,現(xiàn)在在俄空軍中的米格-29數量更是下降到300以下。到了93年底,約100架生產中的米格-29因空軍無法支付費用,只好存放在倉庫里。其中48架后來用于作為改進型原型機。由于俄空軍事故不斷,每十萬飛行小時接近12起,庫存的一些飛機被用來彌補損耗。還有部分庫存品出口到了其他國家,如8架出口至印度彌補損耗,出口伊朗41架,敘利亞48架。但“有錢的主”,如馬來西亞則購買全新生產的米格-29N。此外還少量提供一些庫存品給希望對米格-29評估研究的東亞國家。
研 發(fā)
背 景
和蘇-27一樣,米格-29的歷史始于1969年,蘇聯(lián)獲知美國正在進行“FX”計劃(即最終形成F-15的計劃)時。蘇聯(lián)領導人意識到,新的美軍飛機將會對蘇聯(lián)現(xiàn)有的所有戰(zhàn)斗機都形成巨大的技術優(yōu)勢。米格-21算是當時機動性很高的飛機,然而在航程,武裝與升級潛能上有相當多的缺點。以對抗美國F-4為研發(fā)重點的米格-23飛行速度較高,也有較多的攜帶燃料與裝備的空間,可是欠缺格斗中需要的運動性。蘇聯(lián)欠缺的是一款在各方面性能都相當均衡的戰(zhàn)斗機,具有優(yōu)異的運動性和高性能的航電系統(tǒng)。對此,俄國參謀本部發(fā)出先進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的需求案,其中諸項性能要求相當高,包括高航程,優(yōu)異的短場起降能力(包含使用簡易機場的能力),高敏捷性,超過兩馬赫極速和重武裝。新飛機的空氣動力設計交由蘇聯(lián)空氣動力研究所負責,成果與蘇霍伊飛機公司一同分享。
然而,蘇聯(lián)認為先進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的價格會太昂貴,生產數量將無法滿足需求,于是在1971年將這個計劃拆成兩個計劃,重型先進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和輕型先進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在同時期,美國空軍也進行類似的規(guī)劃,推出輕型戰(zhàn)斗機的計劃和F-16以及YF-17。重型戰(zhàn)機的計劃依舊由蘇霍伊負責,輕型戰(zhàn)機的計劃則交由米高揚飛機設計局。
設 計
米格-29設計組的領導是羅斯蒂拉夫·阿波羅舍維奇·別里亞科夫,副手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羅夫和M·R·沃登博格、阿納托里·A·別羅斯維特。別理亞科夫是著名設計師和院士,二戰(zhàn)期間畢業(yè)于莫斯科航空學院。他早在1951年就獲得了國家級獎勵,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設計師。另外還有14名副設計師。作家比爾·甘斯頓在其《俄羅斯飛機百科全書1875-1995》一書中,這樣描述了米格-29設計的特性:“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于軸心的發(fā)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xù)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沖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于六枚的空空導彈”。這些是對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后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軍和各個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始了。在蘇聯(lián)航空史中,有那么多航空機構聯(lián)合起來進行一種飛機的整體規(guī)劃,這還是第一次。
試 飛
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V·費多托夫駕駛原型機進行了首飛。工作效率極高的美國偵察衛(wèi)星于同月在這一西方稱為“拉曼斯科伊”的機場拍攝到了這一原型機,并暫命名“拉明-L”(RAM-L)。之后的幾年里,出于妖魔化蘇聯(lián)和新聞炒作的需要,在西方傳媒中對此機的描述充滿了近乎夸張的恐怖。第二架原型機78年6月首飛。負責發(fā)動機試驗的2號機和4號機,均因發(fā)動機問題先后于78年6月15日和80年10月31日墜毀。03號原型機是第一架雙座米格-29UB教練型,于81年4月28日首飛,仍由費多托夫駕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的工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
米格—29是與平行研制的,當時規(guī)劃這兩種戰(zhàn)斗將構成一個新的戰(zhàn)術航空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任務是確保空中優(yōu)勢并承擔所有前線作戰(zhàn)任務,包括對地攻擊。原設想蘇—27重型戰(zhàn)斗機在系統(tǒng)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輕型戰(zhàn)斗機米格—29則是作為補充的輔助性礬種,但進入設計階段后,米高揚設計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擔任務。因此,到1971年該機已成為一種“微型”前線戰(zhàn)斗機。也就是說,米格—29同時具有優(yōu)秀的格斗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可以單獨自主地用于作戰(zhàn),只是作戰(zhàn)半徑有限。米格—29(代號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戰(zhàn)斗機和米格—25截擊機之后研制的。最早的總體方案與后來的米格—31很相似,進氣道在機身兩側,中等后掠角的上單翼,雙發(fā)雙垂尾,主起落架為前后串列雙輪。以后在蘇聯(lián)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參與下,同時美國F—15、F—16、F—17(F—18的原型機)設計方案的影響, 總體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最后形成了翼身融合體、帶邊條中等后掠角、雙垂尾、機腹進氣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沒有采用電傳操縱,但在操縱系統(tǒng)中裝有較先進的CⅡY—451自動控制系統(tǒng)。米格—29的l號原型機于1977年10月6日首飛。這架飛機與批生產型沒有多大的區(qū)別,隨即生產了10架試制批和8架試生產批的飛機,用于進行飛行試驗。這19架飛機的代號分別是9—01。9—19,其中2號機和4號機在試飛中墜毀。由于第12架是批生產的首架飛機,所以外國刊物也有將米格—29統(tǒng)稱為“9—12”飛機。
裝備情況
由于蘇聯(lián)時期,軍方對設計局的要求分工不同,“米格”長期設計野戰(zhàn)前線戰(zhàn)斗機,蘇霍伊設計局負責國土防空戰(zhàn)斗機和中遠程對地支援作戰(zhàn)飛機的設計。米格的前線戰(zhàn)斗機一般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zhí)行中近短程空優(yōu)作戰(zhàn)任務,兼顧對地支援。因此米格戰(zhàn)斗機相比起同時期的蘇霍伊戰(zhàn)斗機型號,一般輕而小,因此航程短,火控武器系統(tǒng)相對落后一些。到了米格-29時代,這一情況仍沒有改變。米格-29是與蘇-27平行研制的,當時規(guī)劃這兩種戰(zhàn)斗將構成一個新的戰(zhàn)術航空系統(tǒng)。原設想重型的蘇-27戰(zhàn)斗機在系統(tǒng)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米格-29則作為補充的輕型前線機種。這類似于美國F-15與F-16的搭配,但美國構筑這一搭配的起因是經費問題。米格設計局當然不愿意自己的產品只能當配角,私下力求使米格-29的設計更加全面,可承擔更多類型的任務。但由于總體規(guī)劃的限制,最終米格-29的整體性能和作戰(zhàn)能力仍無法與蘇-27相比,尤其是作戰(zhàn)半徑小、火控武器系統(tǒng)較差,給米格-29未來的發(fā)展埋下了屢受挫折的伏筆。
1988年,米格-29成為第一種在國際航展上展出的蘇聯(lián)戰(zhàn)斗機。西方世界第一次近距離的看到米格-29是在1986年7月,當時庫賓卡航空團派出了六架米格-29前往芬蘭作演示飛行?,F(xiàn)在米格-29對于航空愛好者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由米高揚設計局、俄政府、俄出口機構和空軍組成的米高揚-MAPO集團不斷在世界各地的航展上展出米格-29戰(zhàn)斗機。1989年米格-29第二次參加巴黎航展,不料意外墜毀,飛行員在接近零高度的空中借助K-36D彈射座椅逃生。這件事令米格-29更加出名,但肯定給考察米格-29的外國客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20世紀80到90年代,由于之前的三十余年里,“米格”戰(zhàn)斗機出口數量巨大,屢屢與美國戰(zhàn)斗機對壘,名聲在外,地位顯赫。而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尤其是國土防空戰(zhàn)斗機,如蘇-9/11、蘇-15等則受到蘇聯(lián)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國,名氣遠不如米格機。但是冷戰(zhàn)后,俄羅斯取消了對蘇霍伊戰(zhàn)斗機出口的限制,面對先天條件好的蘇-27的強大市場攻勢,米格-29無法象其前輩米格-15、米格-21等那樣再次在國際戰(zhàn)斗機市場獨領風騷,外銷量少得可憐。米格設計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難之中。目前,米格公司(商業(yè)化了)只能靠為各國之前購買的米格-29提供維修保養(yǎng)服務維持。
保加利亞、前南斯拉夫、古巴、捷克、前東德、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薩克斯坦、摩爾多瓦、朝鮮、波蘭、羅馬尼亞、前捷克斯洛伐克、敘利亞、土庫曼斯坦、烏蘭克、也門、索馬里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都先后從正規(guī)、非正規(guī)渠道得到了米格-29。由于蘇聯(lián)解體和華約解散,東歐國家全面倒向西方,原東德以及其他東歐國家的米格-29歸入了北約。因此米格-29也成為北約中唯一的俄制戰(zhàn)斗機,但逐步被西方三代/三代半戰(zhàn)斗機所取代。
冷戰(zhàn)后,米格-29在出口方面慘敗于蘇-27系列手下,僅僅得到了少量的訂單,如馬來西亞。中國作為傳統(tǒng)的米格機用戶,也在90年代初轉向進口蘇-27。國內經費不足,MAPO-米格又無法在國際市場中謀求足夠的經費,直接拖慢了米格-29改進型研制計劃。
特 點
氣動布局
整體氣動布局為靜不安定式,低翼面載荷,高推重比。機翼上有三維方向調節(jié)的增升襟翼。米格-29的主進氣口在起降和滑行時可以關閉,以避免吸入異物。在這些時候空氣由進氣道頂部的副進氣口吸入。米格-29采用專門為其設計的RD-33高性能渦扇發(fā)動機,最大推力8300千克。機身部分結構采用復合材料。機身的部件劃分非常便于批量生產。制造期間,廣泛采用了數控機床、結構模塊化和自動焊接技術等先進工藝。米格-29裝備了一個綜合火控系統(tǒng),包含三個互聯(lián)的子系統(tǒng),分別是雷達、紅外和可見光系統(tǒng)。米格-29的發(fā)動機和機載設備均具有非常合理的規(guī)劃設計,測試和制造工作同步進行,使得飛機性能和用途具有可擴展性,代表著現(xiàn)代戰(zhàn)斗機的新水平。將來也許我們不再需要任何地面測試設備,這樣飛機設計和制造的周期就可以大大加快了。
在設計方面,米格-29在氣動設計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設計的翼身融合體。米格-29的主機身和機翼內段之間呈圓滑過度(即流行的翼身融合設計),機翼內段前端形成邊條,后掠角73.5度。機翼外段前沿后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體帶來的升力占總升力的40%。外段機翼上有液壓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寬度的液壓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計算機控制與后沿開縫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機動性能。副翼俯仰范圍為+25度到-15度。垂尾采用雙垂尾方式,分別位于機身中線外1690mm處。垂尾向機身外側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轉角為±25度。全動平尾后掠角約50°,操縱面上均無調整片。垂尾是碳纖維復合材料和蜂窩結構,平尾和操縱面選用的是金屬蜂窩構件。總的來看米格-29的外形和蘇-27相似。
米格-29C的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機身與機翼接縫處的上方(A型則沒有),與BVP-30-26M箔條/紅外誘餌發(fā)射器相連。這一設計相當獨特,增大縱向安定面的面積,提高了從尾旋中擺脫的能力。而通常箔條/紅外誘餌發(fā)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機腹或機身兩側的。兩個差動平尾前沿后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圍為+15度到-35度。位于機身前端的邊條設計類似于F-16,可防止飛機在以最大俯沖角度攻擊時出現(xiàn)副翼失效的現(xiàn)象。制造期間,廣泛采用了數控機床、結構模塊化和自動焊接技術等先進工藝。但工藝水平仍難與美國相比,略顯粗糙。在第100架出廠后,后續(xù)生產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積。
引 擎
米格-29有兩具分開設置的Klimov RD-33渦輪噴射引擎,每具提供50.0千牛頓的推力,啟動后燃器時可達81.3千牛頓。兩具引擎中間的空間,能提供額外升力,并降低翼負荷,有效增加機動性。引擎的楔形進氣口位在翼根前緣延伸板的下方,并且有可調整的進氣門,以供高馬赫飛行的進氣需求。在野戰(zhàn)跑道起飛、降落或低速飛行時,進氣門可以幾乎完全關閉,防止地面異物吸入引擎。在這種情況下,翼根前緣延伸板上方的活動進氣口會自動開啟,引擎能從此獲得所需空氣。后續(xù)的型號使用類似裝置在蘇-27進氣口的網狀柵欄,取代原來機背進氣口的功能。
航程及燃油
初期型米格-29B的內部油箱總容量只有4,365升??倲盗鶄€的油箱分別在兩翼各一個,另外四個則在機身。燃料的因素造成米格-29B的航程有限,然而已經符合蘇聯(lián)的原始需求:一架點防御的前線戰(zhàn)斗機。在進行長途飛行時,機腹中線能攜帶一具1,500升的副油箱,后續(xù)的量產型也能在兩翼下各攜帶一個1,150升的副油箱。此外,少數的米格-29在機身左側加裝空中加油設備,使用探針和錐管的方式進行空中加油來提升滯空時間。
一些米格-29B(米格-29 9-13)修改機背的設計(Fatback),增加內部的燃油攜帶量。更先進的后續(xù)型號如米格-35,能在機背攜帶適形油箱,然而這些機種至今都尚未服役。
駕駛艙
本機配備了K-36DM彈射座椅,曾在諸多緊急狀況中發(fā)揮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xiàn)。座艙中配備有平視顯示器以及ZSh-3UM頭盔瞄準具。然而,其并未配備西方戰(zhàn)斗機廣泛采用的手控油門桿。特別要強調的是;為了方便飛行員進行機種轉換,米格-29的駕駛艙并沒有大量采用人體工學設計,而是使其盡可能使其類似于之前的米格-23。不過,由于采用了泡型艙罩,其駕駛艙視野較過去蘇式軍機多有改善,但仍然不及同時期的西方戰(zhàn)斗機。后期的改良型裝置有多功能顯示器的玻璃座艙,并且改換了真正的手控油門桿。
感應器
米格-29B配備了法左特龍RLPK-29火控系統(tǒng),包括了一具支援俯視/俯射的N-019脈沖多普勒雷達(北約命名:Slot Back)與Ts100.02-02火控電腦。早期的N-019A雷達號稱可使米格-29與西方對手并駕齊驅,但對于蘇聯(lián)空軍對它的經驗是令人失望的。在視距外接戰(zhàn)戰(zhàn)斗機大小的目標時,其所提供的追蹤距離只有:對頭70公里/尾追35公里。雖可同時追蹤10個目標,但只能半主動雷達導引導彈攻擊其中的一個。在俯視/俯射時,隨著距離與地面回波的增加,期訊號衰減亦十分嚴重,對抗電子干擾的能力也不好。這些問題,代表了這架飛機無法以白楊導彈可靠的接戰(zhàn)視距外目標。
之后,CIA經由間諜獲得N-019雷達的相關資訊。為了改善這些缺陷,法左特龍推出了N-019MTopaz雷達并配備于米格-29S上。然而,其性能仍不能使蘇軍滿意。在最后一種改良型中,米格-29換裝了有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N-010甲蟲-M雷達,在探測距離、分辨率上獲得大幅改善!并支援以RVV-AE(北約編號:AA-12"毒蛇")導彈進行多目標接戰(zhàn)。此外,米格-29在風擋前配備了與蘇-27相同的S-31E2光電探測器,可從動于雷達,亦可獨立運作并提供額外的槍炮瞄準協(xié)助。
武器裝備
左側邊條根有一門30毫米機炮,兩側翼下的6個掛架可帶6枚AA-10中距雷達制導或AA-11近距空空導彈,還可帶AA-8和AA-9空對空導彈,執(zhí)行任務時可帶各種炸彈或火箭彈。
機上有9個外掛點,可攜帶各種新型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并能攜帶大部分俄制空對地武器。其中包括俄羅斯最新研制的AAM-AE空空導彈,它能擊落過載為12個G的空中目標,最大發(fā)射距離110公里,還可攜帶射程更遠的R-27RE攔射導彈,最大射程170公里,超過美國的“不死烏”遠距空空導彈,更令人關注的是它所攜帶的KH-31P高速空地導彈,具備摧毀所有現(xiàn)役的中距和遠距地空導彈系統(tǒng)制導雷達的能力,包括美國陸軍使用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及各種防空警戒雷達,該導彈采用了寬頻帶、反雷達尋的頭,發(fā)射距離超過100公里。
此外,機上裝備的加爾德尼亞-1-FUE主動雷達干擾機、雷達警告接收機和箔條/曳光誘餌彈投放器(120發(fā)誘餌彈),使其電子戰(zhàn)能力提高1倍。米格- 29戰(zhàn)斗機總設計師貝里亞科夫自稱:“此戰(zhàn)斗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但在海灣戰(zhàn)爭中曾作為伊拉克的主力戰(zhàn)斗機與多國部隊的戰(zhàn)斗機進行空戰(zhàn),由于寡不敵眾,戰(zhàn)績不佳。
相關數據
各國戰(zhàn)機
德國的米格-29
80年代,東德空軍接收了一批為數不多的米格-29G(東德特有型號)。1990年,德國統(tǒng)一。由于機齡還很新,性能也還很好,所以這批米格-29成了少數為聯(lián)邦國防軍留用的前蘇聯(lián)裝備。這批飛機都被置于JG-73史坦霍夫聯(lián)隊麾下,主要用于作戰(zhàn)訓練,并不擔負主要作戰(zhàn)任務。這批飛機在2003年9月自德國空軍除役,除一架留做展示外,剩余的22架米格-29全數以1歐元的象征性代價售予波蘭。
美國的米格-29
美國曾經購入前摩達維亞空軍的21架米格-29,其中14架“支點C”擁有主動雷達干擾設備并具備核彈投擲功能。這些米格-29全數指派給設在俄亥俄州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的國家航空情報中心。其中一架“支點C”目前存放于俄亥俄州達頓市美國空軍博物館的倉庫中,另外20架目前則下落不明,據信已遭拆解。
私人收藏家唐奇爾林曾以10萬美元的代價自吉爾吉斯購入兩架米格-29,礙于進口法令限制,無法進口搭配的航電裝備,兩機目前停放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昆西,處于嚴重缺件并等待翻修的狀態(tài)。
作戰(zhàn)紀錄
米格-29的初次作戰(zhàn)紀錄在80年代的兩伊戰(zhàn)爭,當時攜帶火箭和傳統(tǒng)炸彈的米格-29對敵人造成極大的傷害。在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的戰(zhàn)爭中,一架米格-29擊落一架叛逃的蘇-20[來源請求]。在之后的十年,由伊拉克飛行員駕駛的米格-29參與了波斯灣戰(zhàn)爭。當時的伊拉克空軍駕駛歷經戰(zhàn)爭洗禮,曾在塞爾維亞的上空對抗西方戰(zhàn)機,并與厄立特里亞的蘇-27“側衛(wèi)”交鋒過,和伊朗的局勢也一觸即發(fā),因此認為伊拉克擁有該區(qū)域最佳的駕駛員。然而,在波斯灣戰(zhàn)爭中,面對聯(lián)軍的攻勢卻毫無招架之力。美國科學家聯(lián)盟(FAS)認為在近距離格斗狀況下,米格-29可能擁有比F-15C(對地型號)相當甚至更好的戰(zhàn)斗力,傳說這個看法在一場對抗演習中被證實,米格-29展現(xiàn)某種領域的優(yōu)勢。在一場意大利的視距內(within-visual-range,WVR)的空中演習中,德國空軍的米格-29對抗一批F-16機群,但并未如一些傳聞一樣對F-16有壓倒優(yōu)勢,只是讓美國飛行員發(fā)現(xiàn)它的低速機動性很出色,很象F-18如果說MIG-29占有兩百節(jié)以下的速度,F(xiàn)-16則稱雄了兩百節(jié)以上的速度。另外一大優(yōu)勢是米格-29的頭盔瞄準系統(tǒng)“射手(Archer)”,射手系統(tǒng)讓德國空軍的駕駛員能看到哪、鎖定到哪,其前方攻擊區(qū)是一個45度的圓錐角。相對而言,美國空軍的戰(zhàn)斗機必須將機頭指向目標,才能鎖定敵方,后來在F-15C MISP2和F-16C/D上同樣引進了頭盔瞄準系統(tǒng)和AIM-9X格斗彈后便使得美國空軍重新獲得壓倒性的優(yōu)勢。美國在91年檢查了德國的MIG29后發(fā)現(xiàn)雷達采用落后的卡塞格倫天線等于沒有下視能力,告警器的性能也欠妥,另外全機的可靠性也較差,在德國空軍擁有的20余架MIG-29中只有6架有隨時出動能力.在伊拉克與塞爾維亞兩個戰(zhàn)區(qū),美國與聯(lián)軍很早便迅速取得絕對的空中優(yōu)勢,讓米格-29缺少反應的時間與抗衡的機會。兩伊戰(zhàn)爭時伊拉克米格29誤擊另一架米格29。海灣戰(zhàn)爭中伊拉克的米格-29也曾經誤擊自軍米格-23。八個架機叛逃伊朗的米格-29飛行員后來都在伊朗服役。美軍F-15海灣戰(zhàn)爭也擊落五架米格-29,但是所有的這5架全部在空中格斗戰(zhàn)中被擊落。
塞爾維亞的米格29已經是15年以上的老機而且因為長期禁運沒有維護零件。一度投入戰(zhàn)爭,但是許多系統(tǒng)故障影響了飛機性能。6架被擊落(拼裝自14架 + 2架教練機),1架戰(zhàn)斗受損(后來放在地面當欺敵假機時被炸毀),外加3架在地面被炸毀(共10架)。至少有超過一架式意外墜毀,飛行員于墜落中彈射成功。本戰(zhàn)爭中共兩名塞爾維亞機員死亡。本機還有用在南斯拉夫內戰(zhàn),多半是對地攻擊任務。
1996年,一架古巴的米格-29擊落Brothers to the Rescue所擁有的民用Cessna 337飛機。
1999年,厄立特里亞空軍宣稱用米格-29擊落四架埃塞俄比亞米格-21和米格-23,之后2000年又宣布擊落一架米格-21。但是埃塞俄比亞也宣稱用Su-27擊落厄立特里亞五架米格-29。蘇聯(lián)和烏克蘭都有一些傭兵在這場戰(zhàn)爭中參戰(zhàn)。
在敘利亞方面,支點負責全方位巡邏敘利亞和黎巴嫩。敘利亞飛行員對于它的機動性和武器系統(tǒng)很滿意。所有敘利亞飛行員都飛米格機也是全球空軍中最有經驗的米格專家。他們的訓練是非常嚴格且繁重,并且加強攻擊性訓練。
印度曾在喀什米爾卡吉爾邊境沖突出動米格-29。掩護幻象2000投下雷射導引炸彈并維持空優(yōu)。該分隊Indian Fulkrums是著名的“北印之鷹”。他們做了許多升級和引擎現(xiàn)代化修改。印度空軍改進并成功測試Mig-29發(fā)射R-77導彈??梢源_信所有印度米格-29都做了修改升級發(fā)射可R-77。同時也可以相容印度自制Astra導彈。
總之,除了射下無名的商用機,所有米格-29八次空對空擊落都是擊落別的米格系列飛機,其中兩架是遭到友軍攻擊。不知為什么,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的米格-29甚至不如之前的米格-23,因為米格-23至少可以打下那么幾架F-15重型戰(zhàn)斗機,而米格-29卻不能,這真是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
各式型號
米格-29"支點-A" (Product 9.12):預備量產型,1983年服役;
米格-29B-12"支點-A" (Product 9.12A):華約外銷型,配備降配的雷達及電戰(zhàn)設備,無核武投放能力;
米格-29UB-12"支點-B" (Product 9.51):雙坐轉換教練機,無雷達與機炮;
米格-29S-13"支點-C" (Product 9.13):大致與9.12相同,但換裝大型內載油箱并加裝Gardeniya雷達干擾器;
米格-29S-13"支點-C" (Product 9.13S):大體與9.13相同,但可掛載4噸彈藥與大型翼下副油箱。換裝N019ME雷達,可同時追蹤10個目標并同時攻擊其中兩個;
米格-29SM"支點-C" (Product 9.13M):大體與9.13相同,可掛載多種空對地導彈與雷射導引炸彈;
米格-29M/ 米格-33 "支點-E" (Product 9.15):戰(zhàn)斗轟炸機,重新設計制造鋁材結構機身,以線傳飛控置換機械式操縱裝置,換裝后燃推力86KNt的RD-33K引擎。載彈量增為4500公斤,增加機內油箱,最大航程延伸至2000公里。以甲蟲雷達取代原先之N-019雷達,駕駛艙加裝兩具多功能顯示器,除支援以RVV-AE導彈進行多目標接戰(zhàn)外,亦題供地形追沿模式,武器掛點增加至8個,預計用以取代早期型米格29。但由于俄國政府資金缺乏,以致于至今仍未接獲訂單;
米格-29UBM(Product 9.61):雙坐型的米格29M;
米格-29SMT(Product 9.17):早期米格29的提升型。加大油箱,航程提升至2100公里,座艙加裝兩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另有兩具小型多功能顯示器。配備提升后之N019MP雷達,提供更長探測距離與額外對地掃描功能。換裝推力98.1KNt的新型RD-43渦輪扇葉引擎,掛載量提升至4.5噸并提供相同于米格-29M之武器選擇。此型號目前服役于俄國、也門、阿爾及利亞與敘利亞空軍;
米格-29K(Product 9.31):海軍型,除加裝折翼、尾勾、與強化之新起落架外,大致與米格-29M同。原計劃配備于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后計劃取消;
米格-29K"支點-D" (Product 9.41):海軍型,印度海軍與俄羅斯海軍預訂服役之機種,以全新線傳飛控取代早期機械控制,并提升航電至米格-29SMT之水平;
米格-29UBT(Product 9.51T):提升至SMT水平之米格-29UB;
米格-29M2:雙座多功能戰(zhàn)斗轟炸機,性能大致與9.15相同,但配備液晶屏幕與數位化飛控裝置。計劃中單座的米格-29M1并未建造,若生產則大致與9.41相同;
米格-29OVT:目前只有一架,是其中一架預產裝上Klimov的矢量噴嘴的米格-29M的代號;
米格-35 "支點-F":集成米高揚所有成就的最終生產型?,F(xiàn)有改裝自米格-29M2的雙座預產機一架,計劃中還包括單座型號。該戰(zhàn)斗機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特別是擁有與西方第四代戰(zhàn)斗機看齊的完善航電,因此不再依賴戰(zhàn)管協(xié)助,成為系列中唯一可執(zhí)行獨立作戰(zhàn)的戰(zhàn)斗機。目前競標印度空軍的MRCA計劃;
米格-29CMT,1993年,最新型的米格-29CMT出現(xiàn)。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羅斯的第五代殲擊機。研制專家稱,它的空戰(zhàn)能力大約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續(xù)航能力從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戰(zhàn)斗載荷也從原來的2噸提高到4噸。米格-29CMT上裝備7個具有高速計算能力的電腦,俄羅斯國防部也允許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裝過程中使用西方生產的電子元器件。初步估算這將使飛機機載設備總重量減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夠加大燃料攜帶量及裝配新的雷達設備,可以攜掛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及其它一些高精確度武器。
米格-29CMT是一種多用途戰(zhàn)斗機。它可以完成殲擊機、截擊機、強擊機、偵察機及空中指揮平臺等多種功能,俄羅斯國防部決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殲擊機改裝米格-29CMT。米格—29除裝備獨聯(lián)體空軍外,還出口到其它十幾個國家。1991年,俄羅斯空軍停止裝備米格—29,該機全部轉為出口外銷并繼續(xù)出現(xiàn)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開發(fā)表的改進型號,主要是換裝了新型號的H—019At脈沖多普勒雷達。該型號生產數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型號,主要是增強空對地作戰(zhàn)能力。為此,擴展了雷達的對地功能,加掛了Q-29T電視制導空地導彈、KAB—500電視制導炸彈、Q—31A反艦導彈。米格—29CE是出口馬來西亞的型號,裝備H—019M雷達和P—77中距空空導彈,可同時改擊2個目標,還可攜帶Q—29電視制導空空導彈。
米格-29M,M型是其90年代最新設計,又稱米格-33。米格-29M的總體尺寸與A型一樣,但廣泛采用了復合材料。機長11.36米,翼展17.32米,機高4.37米。最大起飛重量 18000 公斤,采用了2臺最新設計的RD-37渦扇發(fā)動機(擬采用三元矢量噴口),單臺推力8770公斤,實用升限17000米(A、C型19600米),航程3200公里。米格-29M戰(zhàn)斗機與米格-29A戰(zhàn)斗機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裝備了新型雷達,新型紅外搜索系統(tǒng),新型導彈,以及更大推力的發(fā)動機和電傳操縱系統(tǒng)。
用戶國家
現(xiàn)役中(數量)
阿爾及利亞(76)、孟加拉⑻、白俄羅斯(50)、保加利亞(16 米格-29B + 4 米格-29UB)、古巴 (14 - 大多封存)、厄立特里亞⑸、匈牙利(21)、印度(63)、伊朗(50)、哈薩克(40)、馬來西亞⒃、緬甸⑿、北朝鮮(29)、秘魯⒅、波蘭(45)、俄羅斯(455?)、塞爾維亞 (5;2007年起,該國重新起用米格-29)、斯洛伐克⒀、蘇丹⑽、敘利亞(50)、土庫曼⒇、烏克蘭(217)、烏茲別克(30)、也門(24)
已除役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國、德國、伊拉克、摩達維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