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則厲,淺則揭
比喻:水深比喻社會非常黑暗,只得聽之任之;水淺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還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無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濕。
【原文】
子擊磬(1)于衛(wèi),有荷蕢(2)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4),淺則揭(5)。”子曰:“果哉!末(6)之難(7)矣。” (《論語·憲問第十四》)
【注釋】 (1)磬:音“慶”,一種打擊樂器。 (2)荷蕢:荷,音“賀”,用肩膀扛著。蕢,音“愧”,用草繩或竹片編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荷蕢,肩背著草筐。 (3)硁硁:硁,音“坑”。石頭互相撞擊的聲音;形容人鄙陋而頑固的樣子。 (4)深則厲:穿著衣服涉水過河。 (5)淺則揭:揭,音“氣”,提起衣襟。提起衣襟涉水過河。“深則厲,淺出揭”是《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的詩句。 (6)末:沒。 (7)難:音“難”的去聲,質(zhì)問、責(zé)備。 【語譯】 孔子在衛(wèi)國敲擊著磬,有一位肩背著草筐的人從孔子的門前經(jīng)過,說:“這個擊磬的人真有心思??!”過了一會兒又說:“真是鄙陋而頑固啊!既然沒人了解自己,那就顧好自己就好了?!对娊?jīng)》說:水深就穿著衣服涉水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襟涉水過河。”孔子說:“說得真干脆??!沒什么好質(zhì)問他的了。” 【研析】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論語·憲問》)是說微生畝問孔子,為何如此忙碌奔波,四處游走,是不是在顯示自己的口才呢?孔子表示不是顯示口才,是痛恨頑固不化者。荷蕢者、微生畝和當(dāng)時一些人都不太了解孔子,表現(xiàn)的態(tài)度,必然有提建議的,有說三道四的,可能還有謾罵的,面對這一些,孔子都不為所動,正面以對。 儒家的主張,是真正能福國利民的,更進(jìn)一步借著禮樂教化,還要民德歸厚,甚至返本歸真,要在世間體現(xiàn)純真、善良和寬容諒解的正面風(fēng)貌,就不能只顧自己了,當(dāng)時的君主不能采用儒道為邦,所以孔子周游列國,闡明儒道主張,這樣做應(yīng)該是堂堂正正的,但世間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理,相應(yīng)而來的是奸佞小人、別有用心者的阻撓和攻擊。荷蕢者雖覺得孔子有淑世之心,但他可能仍停留在“不可則止,事不關(guān)己”的狀態(tài),禮樂教化人心超出他小小自我的想象范圍。從這樣看來,儒家的主張,就算是亂世征伐風(fēng)行,和禮樂教化并列很不協(xié)調(diào),但顯然還是人們很需要的,君主一時雖不能采用,漢代采用了,是很可貴的,還是應(yīng)該堅(jiān)持的。 故事:
一群年輕人出去露營,他們找到一個絕佳的地點(diǎn),只是必須超過一條不淺的小溪。
男孩子扛著營帳,沒幾步就沖了過去。穿短褲的女孩子,只打濕了一點(diǎn)點(diǎn)褲邊。穿長牛仔褲的女孩子,硬著頭皮,淌水走過去。最后輪到一個穿了長裙的漂亮女生涉水。調(diào)皮的男孩們使壞,非但不去幫忙,還站在對岸直吹口哨。 漂亮女生,提起裙角,小心翼翼地向前走。水加深一點(diǎn)點(diǎn),裙子就提高一點(diǎn)點(diǎn),愈提愈高,對岸的口哨也愈吹愈響。眼看水淹了膝蓋,過了大腿...... 女孩子突然雙手一松,讓裙子垂入水中,走了過去。 “深則厲,淺則揭!”就是這個道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