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第二章 水系的形成與變遷Ⅰ

 文化龍鄉(xiāng) 2025-10-25

第一節(jié) 古代黃河遷徙對漳衛(wèi)河形成的影響 

一、先秦及秦時期 

二、漢代時期 

三、宋金時期 

第二節(jié) 漳河 

一、河道變遷 

二、古代及近代堤防 

第三節(jié) 衛(wèi)河 

一、河道變遷 

二、支流 

三、排水溝 

四、古代堤防 

第四節(jié) 衛(wèi)運河河道變遷 

第五節(jié) 南運河 

一、河道變遷 

二、南運河上的減河 

第二章 水系的形成與變遷 

漳衛(wèi)南運河是隨著海河水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黃河河道的變遷和歷代人為因素的影響,對漳衛(wèi)南運河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 

漳河古稱降水(絳水),亦稱衡漳、衡水。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禹貢》中即有關(guān)于漳河的記載。古代漳河本是獨流入海,公元前2000年間,禹疏黃河北流,漳河成為黃河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南徙,漳河歸屬清河支流。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組織修建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溝通了漳、衛(wèi)水系。歷史上,漳河遷徙無常,散漫不可制約,僅明初(1368年)至1942年漳河干流于館陶入衛(wèi)河的575年中,大的改道不下50余次,其改道范圍北奪滏陽河,南侵衛(wèi)河。 

衛(wèi)河原為黃河故道,因春秋屬衛(wèi)地而得名,漢代稱白溝。衛(wèi)運河、南運河的前身為清河,為先秦黃河決流而成。歷史上,衛(wèi)河、衛(wèi)運河、南運河是一條河,唐代稱永濟渠,宋代稱御河。曾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衛(wèi)河、衛(wèi)運河始見雛形。后經(jīng)歷代整治維護,才逐漸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態(tài)勢。 

漳衛(wèi)新河的前身是于明永樂年間開挖的四女寺減河,其故道為鬲津河。20世紀70年代漳衛(wèi)河中下游擴大治理時,在四女寺至大王鋪段循金鉤盤河舊跡開挖了岔河,與四女寺減河統(tǒng)稱為漳衛(wèi)新河。 

第一節(jié)古代黃河遷徙對漳衛(wèi)河形成的影響 

一、先秦及秦時期 

先秦時期,黃河流經(jīng)海河平原。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禹貢》,對大禹治水作過這樣記載:禹“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砥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也就是自積石山導(dǎo)河,曲折到山西、陜西的龍門,南到華山的北面,再向東便到了三門峽砥柱山、孟津及洛水入河處,然后經(jīng)河南省??h東南大伾山,東北匯合降水(即今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的古大陸澤,就此開始分為“九河”。因海口段受到海潮頂托,使河海不分,共同歸于渤海,稱禹貢河或禹河(圖2-1)。 

二、漢代時期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大溜東南直趨巨野澤(古代全國十大澤泊之一),然后奪泗、淮入海。決口于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堵合。堵塞瓠子決口后不久,黃河又“復(fù)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jīng)魏郡、清河(郡)、信都、渤海入?!保ā稘h書·溝洫志》)。“實際上經(jīng)今館陶北、 

臨清南、清河?xùn)|、景縣南,至東光縣西復(fù)歸大河本流”(《黃河水利史述要》)。這條岔河,史稱“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漢書·溝洫志》)。漢初黃河概況見圖2-3。 

三、宋金時期 

北宋初期,黃河下游河道大致和隋唐五代相同,經(jīng)由孟州、懷州、鄭州、開封府、衛(wèi)州、滑州、濮州、澶州、大名府、鄆州、博州、齊州、德州、滄州、棣州、淄州、濱州等地,仍從渤海南部入海。由于這條河流行水時間已經(jīng)很長,河床淤積相當(dāng)嚴重,入宋后河患更加頻繁。從淳化四年(993年)到天禧三年(1019年),黃河又兩次南流奪淮入黃海,兩次合御河北流于天津附近入渤海。特別是天禧三年的滑州決口,災(zāi)害十分嚴重。在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堵住了決口。不過堵口后僅四個月,黃河又決于滑州天臺山,河水仍東南由泗水合淮水注入黃海。 

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縣東30里)潰決,河水改道北流,自南樂以北,經(jīng)館陶、棗強,東至乾寧軍(今青縣),合御河入海,宋人稱“北流”。漳衛(wèi)南運河再次成為黃河的下游。嘉祐五年(1060年),北流大河于大名第六埽決口,分出一道支河,名二股河,寬200尺,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今大名縣)、恩、德、博之堤,曰四首河”,再經(jīng)篤馬河入海,為與北流有所區(qū)別,宋人稱其為東流。之后,黃河又屢屢決口,王 

安石等人力主塞北流。主張東流。東流亦即二股河,自德州以下經(jīng)吳橋、東光、南皮、寧津、樂陵、無棣入渤海。黃河北流行經(jīng)路線見圖2-5。 

第二節(jié) 漳河 

一、河道變遷 

漳河,古代亦稱漳/水、衡漳、衡水,衡者橫也,意指漳河遷徙無常,散漫而不可制約之意。 

西漢末年(公元8年)以前,漳河屬于黃河水系,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南徙后才歸屬為清河支流。東漢時(204年)曹操開白溝,溝通利漕渠與漳河。到北魏時(520年以后),與洹、易、淶、濡、沽、滹沱河同歸于海。隋代開鑿永濟渠后,漳河作為南運河的支流,納入了海河水系。 

唐代(618年)以來,漳河變遷改道在海河水系中比較頻繁,大致有南、中、北道之分。其中南道流經(jīng)館陶及其以南;北道流經(jīng)小漳河以西,途徑寧晉泊;中道介于兩者之間,于滄州或青縣一帶入南運河(即永濟渠)。據(jù)《元和郡縣志》、《新唐書·地理志》以及有關(guān)縣志的記載,唐、五代時期的漳河河道至少有兩支,多則有三支。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漳河出山后東北流,從成安分成北中兩支,北支行經(jīng)肥鄉(xiāng)、雞澤、巨鹿、新河、衡水、武強、交河,于滄州南匯入永濟渠;中支為主流,從成安東北流,經(jīng)廣宗、丘縣、威縣、故城、景縣,于東光匯入永濟渠。 

北宋時期的漳河河道基本同唐代。由于黃河改道,其北支已徙入海河平原,并奪占了一部分漳河河道,因而使漳河又變成了黃河支流,入河口也較唐時靠西。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漳河從成安分成兩支后,北支仍循唐北支河道,入河口在武強;中支仍為唐中支河道,入河口為丘縣城南的丘城。據(jù)《元豐九域志》記載,大約北宋末期,漳河曾有一支行過南道。 

金代(11151234年)的100多年間,黃河南徙奪淮,漳河又在它以前的故道中行經(jīng),河流仍擺動無常。據(jù)《金史·地理志》記載:漳水或漳河流經(jīng)的縣有臨漳、滏陽、邯鄲、永年、雞澤、平鄉(xiāng)、巨鹿、武邑、阜城、景縣、東光;衡漳或衡水流經(jīng)的縣有束鹿、靜安(今深縣東南)、武強、阜城。其中漳水或漳河為當(dāng)時的主流,其余皆為支流。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漳河分成兩支,北支仍行宋時北道,至武強入滹沱河;中支仍行宋時中道,只是在威縣至景縣間河道稍有變動,到東光入御河(即永濟渠,今南運河)。 

元時,漳河仍分兩支,但分支點較金代靠西。至順元年(1330年),北支從臨漳向東北,經(jīng)成安、肥鄉(xiāng)、曲周、廣宗、巨鹿、新河、衡水,至武強入滹沱河;南支從臨漳往東,經(jīng)魏縣,至館陶南合于御河。 

明清時期,漳河變遷改道更加頻繁。 

明初至永樂九年(1411年),漳河分為兩支,一支由臨漳行中道,經(jīng)成安、肥鄉(xiāng)、曲周,由河間府趨天津入海;一支由臨漳分流,至館陶西南25公里處與衛(wèi)河合。永樂九年,漳河決張固村,合滏北流,行北道。后卒全入滏,東流通衛(wèi)河道堙淤。宣德十年(1435年)修堵漳河,疏通通衛(wèi)水道濟運,但北流似未全斷。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行南道,御史林廷舉奏:“疏肥鄉(xiāng)水道,漳河遂通于衛(wèi)”(《肥鄉(xiāng)縣志》)。成化十一年(1475年),于磁縣東北5里開河村的漳滏合流處,疏滏北流,將漳河、滏陽河兩河分開,使滏陽河行今河道,而漳河行中道或南道。這是滏陽河上段脫離漳河之始。成化十八年(1482年),漳河經(jīng)南宮至冀州附近與滹沱河合流后北流,行中道。 

弘治二年(1489年),漳河決羊羔屯,遂形成南、北兩支,均行南道;南支入魏縣南,北支入成安縣南,往魏縣北。 

正德初年(1506年),漳河北流合滏,又從南道改行北道。但此后不久正德十五年(1520年),漳河決鄴鎮(zhèn)東的顯王村,向東南流去,下游甚至奪了安陽河河道,行南道。 

嘉靖初,漳河南徙魏縣城下。九年(1530年),徙回隆鎮(zhèn),由大名縣城北東北流。次年,由響王口經(jīng)回隆鎮(zhèn),于艾家口入衛(wèi)。以后到隆慶六年(1572年)的40余年時間內(nèi),均在南道范圍內(nèi)遷徙。 

萬歷元年(1573年),漳河又北上合滏,走北道。十年(1583年),漳河從臨漳分成兩支,北支循元至順元年(1330年)的北支,于武強入滹沱河;南支由臨漳南東南下,至楚旺西北匯入衛(wèi)河。萬歷十六年(1588年)以后,漳河分流,一支走北道,一支行中道。自此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歷經(jīng)百年,漳河在北道與中道之間擺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漳河分成三支,南支在館陶入衛(wèi);中支稱老漳河,至青縣入衛(wèi);北支至寧晉與滏陽河合流,稱新漳河。三十七年(1698年),漳河分為四支,“一支自直隸(今河北?。┐竺嚎h、元城(今大名西北)流至山東館陶縣地方歸衛(wèi)入運;一支由直隸至山東邱縣地方復(fù)分為二:其一,俗呼老漳河,自邱縣東北分流,經(jīng)直隸之威縣、南宮、棗強、景州(今景縣)、武強、阜城、交河等地方至青縣杜林、木村與完固口之支流合鮑家嘴歸運;又其一俗呼小漳河,亦自邱縣西北分流,經(jīng)直隸之巨鹿、廣宗、平鄉(xiāng),至寧晉與滏合,又經(jīng)束鹿、冀州(今冀縣)與滹沱河合,由衡水至青縣完固口復(fù)分兩支:一支自完固口分流至青縣,匯老漳河,至鮑家嘴歸運;一支經(jīng)河間、大城為子牙河,出王家口歸淀”(《畿輔通志》)。四十三年(1704年)以后,漳河多支分流的散漫狀態(tài)逐漸結(jié)束而集中到南道。據(jù)《大名縣志》記載,“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漳且南徙入支流矣,支流即經(jīng)廣平、元城(今大名西北)、館陶境入御河?!彼氖迥辏?/span>1706年),因衛(wèi)河水弱,館陶縣疏浚,漳河由此歸南運河。 

雍正五年(1727年),漳河從臨漳、成安下,改東流過魏、元城縣,又東到山東館陶匯于御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漳河于成安建壩筑堤,自此這一支成為漳河主流而基本定局。以后歷經(jīng)嘉慶、道光、同治、光緒等朝代,漳河又多次決口和改道,均在南道范圍之內(nèi)。 

清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漳水決冀、豫交接的楚旺鎮(zhèn),奪溜入衛(wèi)。 

從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清末的540年間,漳河較大的改道不下50次。走南道的時間最長,達389年。 

清末,漳河行南道,但入衛(wèi)口亦曾多次變更,到1942年自魏縣南尚村改道由徐萬倉匯入衛(wèi)河,形成現(xiàn)今態(tài)勢。明清漳河河道變遷示意圖詳見圖2-7。 

 

2-7 明清漳河河道變遷示意圖 

二、古代及近代堤防 

(一)唐代 

為了抵御洪水,唐代就有漳河筑堤御洪的記載?!短茣さ乩碇尽酚涊d“洺州雞澤縣有洺南堤,永徽五年(649年)筑。”“南宮西五十九里,有濁漳堤,顯慶元年(656年)筑?!薄拔湟乇比镉泻庹挠业?,顯慶元年筑?!?/span> 

《唐書·循吏傳》記:“韋昌駿……肥鄉(xiāng)縣令??h北頻漳,連年泛濫,人苦之。舊防迫漕渠,雖峭岸,隨即壞決。景駿相地勢,益南千步,因高筑堤障水,至堤址輒止?!?/span> 

(二)明代 

明代漳河堤防規(guī)模已大,且多為護城堤?!段嚎h志》記載:“明洪武三年,創(chuàng)立縣治。于五姓店環(huán)治設(shè)防,堆土堤三里而已。弘治四年(1491年)知縣魏琦又為土堤備障水。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知縣田大年,特筑長堤五十五里,西自臨漳縣界起至縣境王兒莊止,捍衛(wèi)縣城?!?/span> 

《讀史方輿紀要》:“魏縣舊有漳河堤。在縣南,其南岸起自臨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起自成安,延袤五十里,俱由縣境抵元城縣界。明永樂八年(1410年),縣令楊文亨創(chuàng)筑后,屢增修之?!?/span> 

《平鄉(xiāng)縣志》:“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復(fù)大濫,縣令唐澤大修堤障,環(huán)繞邑境。”。 

《大名府志》:“附城堤環(huán)縣治,以衛(wèi)漳水。正德年間(1506年左右),知縣吳拯筑之。植柳千株,故名吳公柳堤。在大名縣城外即柳城堤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縣朱湘重修。隆慶四年(1570年)知縣李本意再修。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知縣趙一鶴復(fù)植柳堤外。”“賀公堤在大名縣西。明萬歷中,知縣賀萬元筑,后廢?!?/span> 

《衡水縣志》:“堤環(huán)隍外,高五尺,基廣七尺,上有垣。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縣李完重筑,三十年(1551年)知縣嚴修繼筑。今圮。舊城堤環(huán)城,而南抵冀州,綿亙?nèi)嗬?,高五、六尺不等。今亦多圮。?/span> 

()清代 

清朝時期,有人主張漳河以下不治為治,沿漳筑堤得不償失,勞民傷財,所以在清朝,漳河任其泛濫,未筑長堤,而是那兒決那兒堵,漳河兩岸逐步形成各自為政,互不連貫的堤埝。 

“順治九年鉅邑(指平鄉(xiāng)縣)于賈莊前筑橫堤一道。” 

《冀州志》:“北岸屬武強有堤,南岸屬武邑?zé)o堤,凡與水漲,獨收其害。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邑知縣張藻筑長一千五百丈,沿河一十七疃分修?!?/span> 

“魏縣西距郡城四十里城周五里,因漳河繞城南北,遷徙靡常,城內(nèi)形如釜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夏月漳河上游水漲,魏邑城外朱河下,民堤漫溢,水勢沖入小東門,有如注甕城內(nèi),水深七尺,衙署倉獄廟宇民舍多數(shù)淹沒。”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漳水溢,淹及歷家村,二十五年(1760年)漳河南岸歷家村筑堤堵口。 

“在武強縣城外四面皆有堤,高闊數(shù)丈,昔時筑以漳水,遺址猶存。乾隆十七年另筑月堤長三百丈?!?/span>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漳河決安陽尤家莊,淹及臨漳。撥貢馬朝干、千總郭萬錄、監(jiān)生張家顏捐資堵筑。 

道光三年(1823年),漳河決商家村,舉人王燕曾倡捐堵筑。十四年(1834年),漳河決三宗廟,舉人馬康翟倡捐堵筑。二十三年(1843年),漳河又決,廩生馬九韶、生員戴捷三倡捐堵筑。二十九年(1849年),漳河?xùn)|沿壩決三處,堵閉,復(fù)決,又筑之。 

光緒九年(1883年),漳河決吳家村,廩生馬中翟稟請堵筑。十二年(1886年),決二分莊,歲貢馬中翟與安陽、內(nèi)黃紳民同堵筑。十八年(1892年),漳河決辛莊,淹及臨、安、內(nèi)各境。經(jīng)知縣周秉彝會同安陽縣知縣董慶思等集資修筑。二十年(1894年),二分莊漫溢成口,淹及臨漳、安陽、內(nèi)黃各境,經(jīng)知縣周秉彝會同安陽縣知縣葉濟、內(nèi)黃縣知縣蒯篯等集資堵筑。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漳河決二分莊,老河斷流,經(jīng)委員通判楊吉林、知縣顧宗塤會勘正擬以不治為治。七月河水大漲,大溜仍走老河。知縣周秉彝會同安陽縣知縣葉濟、內(nèi)黃縣知縣蒯篯等堵筑被水圍困的村莊,并給以賑救。 

(四)民國時期 

民國21年(1932年),漳水在倪辛莊決口,向東南流入安陽境,與洹水并,安陽民眾以利害關(guān)系,組織群眾堵筑。 

民國22年(1933年)七月,漳水暴漲,南岸于磚寨營決口,向東流入洹河。后筑成大堤一道,長5里。 

民國23年(1934年),大水,堤防損壞嚴重,復(fù)征集民夫修培新舊各堤。 

民國24年(1935年),水勢更大,磚寨營潰堤決口,災(zāi)情更重,前兩年所筑堤盡行淹沒。臨漳縣會同大名、安陽、內(nèi)黃各縣征工重堵。 

民國25年(1936年)筑堤防一道,名謂國防堤,靠平漢路向東筑起,經(jīng)臨漳縣西南邊境的邢固村向東,至臨漳縣界申小屯。其堤底寬三丈,高一丈五,長約60余里。 

民國28年(1939年),漳河左大堤開始修筑。由常家屯至蒲潭營(魏縣)堤底寬三丈,高一丈五尺,長14公里。 

民國29年(1940年),在國防堤南又筑一小堤,西起薛村(今鎮(zhèn)河村),東至磚寨營以東,其位置即今右大堤。 

民國33年(1944年)北大堤第二次修筑,由西北莊修到蒲潭營,堤高一丈,底寬三丈,頂寬一丈五尺,長30公里。4月初動工,月底結(jié)束,時間20余天。每天約計參加民工7000余人,完成土方70萬立方米,修堤費用按地畝攤派。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人民民主政府領(lǐng)導(dǎo)下,于19471949年間,對漳河左堤自磁縣高莊至漳衛(wèi)河匯流處徐萬倉長95.8公里、右堤自臨漳縣太平莊至大名縣高冢固長97.4公里的堤段,進行了全面堤防整修。堤頂高程高出1948年最高洪水位1米。 

 

2-3 漢初黃河概況圖 

2-3漢初黃河概況圖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發(fā)生一次大改道,從今濮陽向東流,經(jīng)范縣東、陽谷西、東阿北、茌平東、高唐北、臨邑北、商河北、惠民南、至沾化一帶入海。其時,除去清水(今衛(wèi)河)和淇水(今淇河)仍入黃河外,其余海河水系的支流已不入黃河。后經(jīng)王景治理,黃河安流800年。這為海河水系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前提。三國時期海河水系見圖2-4。 

 

2-4 三國時期海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2-5 黃河北流行經(jīng)路線圖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趙構(gòu)政權(quán)為阻止金兵南進,東京(今開封市)留守杜充決開黃河,自泗入淮,這是黃河長期南泛入淮的開始,漳衛(wèi)南運河徹底擺脫了黃河的干擾,而具有海河一支流的初貌。歷代黃河行經(jīng)海河流域主要路線見圖2-6。 

 

2-6 歷代黃河行經(jīng)海河流域主要路線圖 

 

2-1 禹河經(jīng)行地區(qū)略圖 

當(dāng)時流入黃河的支流有: 

清水(今大沙河),由新鄉(xiāng)往東,至東屯附近入黃河。 

淇水(今淇河),河道大體同今,至淇門匯入黃河。 

洹水(今安陽河),在馮宿以上同今河道,以下往東北流,至回隆附近入黃河。 

漳水(今漳河),由講武城往東北流,經(jīng)臨漳北、成安東,至廣平北入黃河。 

由宿胥口北流之水,形成了黃河的主流,而余波順古道東流,稱為漯川。宿胥大河與漯川合稱“禹驪二渠”。 

此時,漳衛(wèi)河系屬黃河水系,尚未形成海河水系。西周末年,中國經(jīng)濟中心向東轉(zhuǎn)移,各諸侯國相繼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因而黃河下游漫流區(qū)日益縮小,九河逐漸歸一。由于堤防約束,河床淤高,黃河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在黎陽(今浚縣)圖2-2周定王五年黃河改道經(jīng)行地區(qū)示意圖 

宿胥口決徙,宿胥大河斷絕,黃水全行于漯川。自宿胥口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省滑縣東北)與漯川分行,東經(jīng)今滑縣、濮陽、內(nèi)黃東南、清豐北、南樂西北、大名東、館陶東北折向東行,經(jīng)高唐西南折向北至滄縣后,合禹河(漳河),在天津以南入海,這是有史記載的黃河第一次改道。周定王五年黃河改道經(jīng)行地區(qū)見圖2-2。這次改道使海河平原水系由眾流歸一的局面變成分流入海的局面。 

 

2-2 周定王五年黃河改道經(jīng)行地區(qū)示意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