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第二百十二卷目錄 漳水部匯考二 考 漳水部總論 廣平府志〈河渠志〉 漳水部藝文一 襄垣縣重挽漳流記 明王基洪 漳水部藝文二〈詩〉 漳河吊古四首 明張季彥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 春日觀漳源 劉宗岱 漳水秋波 鐘武瑞 前題 侯維泰 漳河 計南陽 漳水部選句 漳水部紀(jì)事 漳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十二卷漳水部匯考二考按《山西通志》:濁漳水源出發(fā)鳩山。《水經(jīng)注》曰:左陽泉水注之右傘,蓋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別耳。流經(jīng)縣南五里,東北經(jīng)府城西南三十里,又經(jīng)屯,留至潞城西一十五里,交漳村,與絳水合流,始名漳水。至襄垣西南十里甘村,合沁州所出漳河,又至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武鄉(xiāng)所出漳河,西流經(jīng)黎城西南二十馀里,入河南林縣界內(nèi),與清漳水合。清漳水出沾嶺,大黽谷北流十八里,折而西南至和順縣,經(jīng)遼州黎城縣,入河南涉縣,合濁漳水為漳河。《水經(jīng)注》曰:出上黨沾縣北少山大黽谷。《淮南子》曰:出揭戾山。高誘云:山在沾縣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北,俗謂之漳山。 按《潞安府志》:長子縣西五十里,有發(fā)鳩山,漳水出其下。按《水經(jīng)》:漳水有二,一出上黨沾縣大黽谷,為清漳;一出長子鹿谷,為濁漳。今清漳割屬遼州,不在境內(nèi),濁漳自鹿谷發(fā)源東,流經(jīng)縣治南,又東入長治界,折而北,經(jīng)屯留潞城界,入襄垣至長治東北隅,又折而東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東入平順界,出太行達河南彰德府界,始與清漳,合書稱衡漳,指此雖名濁漳,而泉源實清。 五龍泉,在縣南十六里,慕容永時以五龍山瑞應(yīng)與之相望,因以名泉東流入濁漳水。 堯水,在縣西南一十三里,堯廟東北,經(jīng)故城南入濁漳。 藍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屯留縣之磐石山,東流經(jīng)縣境三十里,入長治縣與濁漳合。 傘蓋水,在縣西南五十里,傘蓋山下東北流五十里,與濁漳水合。 梁水,在縣東二十里,出梁山下,北流至長子縣故城北,入濁漳水。 雍水,在縣北三里,源山佛頭山,東流十五里,入潞安,與濁漳水合。 靈湫泉,在縣西五十里,即濁漳水源。 五龍泉,在縣南十六里,《風(fēng)土記》云:燕慕容永,據(jù)長子,南望有五云山,因以名泉流十五里,入濁漳。 按《長治縣志》:濁漳水自長子縣,鹿谷發(fā)源東流,經(jīng)縣治南,又東入長治縣界,折而北,又經(jīng)屯留潞城界入襄垣,又至長治東北隅,折而東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東入平順界,出太行,達河南彰德府界,始與清漳合。 黎水,出黎侯嶺,北流至城西,俗名黑水河,與石子河合西流入濁漳水。 淘水,出雄山下,北流與淘清河合,入濁漳水。 按《屯留縣志》:濁漳水自長治縣,北流入縣界,下由潞城,入襄垣。 絳水,在縣西南九十里,出盤秀之陰,飛瀑如珠,流經(jīng)縣,治北東流三十里,入潞城交漳村與濁漳水,合流陳水,出發(fā)鳩山東,經(jīng)屯留縣故城北注濁漳。 按《潞城縣志》:交漳水,在縣西三十五里,濁漳水與絳水交流,故名。 潞水,在縣東一十五里微子城,發(fā)源西北,合濁漳。按《襄垣縣志》:縣有西漳水,俗名付璧河,發(fā)自沁州之滑山伏牛山二源,異出至州,合流南入虒亭,折而東,與濁漳水合,是則濁漳在境有三,其源有四。 濁漳水,一出長子縣發(fā)鳩山,一出沁州漳源村,俱入縣南一十里,環(huán)流東北,即八景中漳江春渡。 涅水,一名小漳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沁州覆甑山,東流入縣界,會小漳水與濁漳合。 臨水,源出榆社縣之八賦嶺,經(jīng)武鄉(xiāng)入縣界,東北流三十五里,與濁漳水合。甘羅水,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甘泉涌出,水聲泠泠,東流入濁漳水,東北楊村有甘羅廟。 雍子水,在縣南四十里雍子村,東流入濁漳水。下谷水,在縣西十五里李谷村,東流入濁漳水。白水泉,在縣東北三十里石崖中,數(shù)孔,水出噴涌,甚甘美清洌,流入濁漳水。 按《黎城縣志》:濁漳河發(fā)源于長子縣西鹿谷山,從黎之西南以暨東南,幾百里橫經(jīng)焉,漳善壞田,而渠又無定,近流者患之。 漳河渡口在縣南二十里,官歲修船人不病涉。按《壺關(guān)縣志》:壺水在縣西北二里,發(fā)源自壺關(guān)山下,北流經(jīng)府城北,西注濁漳,今涸。 按《平順縣志》:濁漳河源出長子縣發(fā)鳩山,經(jīng)王曲、新安、石灰、耽車、石城、竇口等里,下流入河南林縣,與清漳水合。 溫泉,在縣之新安里,大小二泉,水頗溫隆,冬不凍,入濁漳河。 按《樂平縣志》:縣城西南二十五里,有少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揭戾山,又名沾嶺福地,記云山在樂平沾縣,高八百丈,可避兵恒山之佐命也,清漳水出焉。大黽谷,在縣西南五十里少山下,清漳水出焉。清漳水,源出少山之沾嶺北,流十八里,復(fù)折而南入河南涉縣界。 按《和順縣志》:縣城西北四十里,有石猴嶺清漳水出焉,又西一百二十里,有八賦嶺,兩山對峙,如八字有南北二關(guān),現(xiàn)置巡檢司,亦有漳水出焉。 漳河有三,一出縣西八賦嶺,流徑榆社縣,為小漳水,合黃花嶺水,至武鄉(xiāng)縣城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縣城東北,合濁漳水,一出縣北,一出縣南,分流城下至縣東合流。 梁馀水,源出縣西石猴嶺,流徑縣東,合清漳。 萬泉水,在縣東六十里,東流入清漳水。 石公泉,在縣東六十里,源出合山之東,南流與清漳水合。 按《榆社縣志》:漳河有二,一在和順縣西一百二十里八賦嶺,名小漳水,流徑縣境,合黃花嶺水,至武鄉(xiāng)縣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濁漳水。一出縣西黃花嶺,至縣西南,合儀川河。 儀川河,在縣東四十里,源有二,一在武鄉(xiāng)嶺,一在狼兒嶺下,俱經(jīng)縣東北三景村,合流入漳水。 黃花嶺,在縣西五十里,漳水經(jīng)其下西南,流入武鄉(xiāng)界。 按《武鄉(xiāng)縣志》:小漳水在縣西五里,自榆社縣來,流徑縣西合涅水,至襄垣縣,東北與濁漳水合。 按《遼州志》:漳河在州西一百里,源出八賦嶺,經(jīng)州城之南,東入于河南磁州。 按《沁州志》:漳源,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按漳水有二,一自伏牛山西谷,發(fā)源經(jīng)州西南流,一自分水嶺下,發(fā)源經(jīng)武鄉(xiāng)縣東,流此名漳源者,蓋州之西北有泉匯,為巨浸,流繞州城之西,東南與衛(wèi)水合,乃漳水之馀派也。 按《河南通志》:漳河其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長子縣發(fā)鳩山,名濁漳,自林縣西北入境,一出山西平定州樂平縣,少山名清漳自涉縣入境,俱東至林縣,合流經(jīng)安陽磁州,臨漳館陶界入衛(wèi)河。 按《涉縣志》:清漳水在縣南一里,按《尚書通考》云源出上黨,沾縣大黽谷,乃山西平定州樂平縣少山,即今遼州是也。其水東南流經(jīng)涉縣,又東南流至林縣,合漳與濁漳,合入安陽界,過臨漳,入衛(wèi)河,以歸于海。玉泉出縣,東南夾漳河,北山下其源,微小不一,皆暴突宛如珠玉,以此得名,下注漳水。 暖泉,在虎頭山東一里,許每上巳清和邑,士女游玩,祓禊流觴,如古蘭亭焉,其水下注漳水又按漳水西界毛嶺口五十馀里,始經(jīng)縣南其西北二十馀村,一遇亢旱,分灌者多,則漳流至縣南,常竭幸賴玉暖,二泉合并,注漳成一巨浸,縣東六十里,諸村之灌溉實資之則二,泉之利澤洪矣。 按《林縣志》:漳水在縣北八十里,自潞城界東,經(jīng)葛公城至磻陽。城北有滄溪水入焉。酈道元《水經(jīng)注》其說與今同,即所謂濁漳也。會清漳,東入安陽縣界。滄溪在縣西北四十里,《水經(jīng)注》云滄水北經(jīng)魯班門,西至偏橋東,又北合白溪水,過磻陽城西,北流注于漳水。 按《臨漳縣志》:濁漳水清漳水至滄溪,合流曰合漳,東入鄴城,東北由館陶入海。沈存中謂凡二水,合流而有文皆名漳。酈道元以濁漳為衡水,衡與橫通,以清漳東,南流而濁漳橫入之也。唐時有請以漳水備四瀆者,以其獨達于海也。 百陽渠,在縣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十五里,南入安陽界,本為安陽渠,俗呼為今名。 金鳳渠在縣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東注經(jīng)金鳳臺。側(cè)故名。 按《安陽縣志》:濁漳清漳俱至林縣,合流過府城北四十里豐樂鎮(zhèn)之北,又東過臨漳,又東北至館陶縣,入衛(wèi)河,明正德庚辰,秋水汎溢,南決,自顯王村南流折而東至崔家橋,又東過永和呂村,入衛(wèi)延袤百馀里,水勢盛時廣,至四十里,其患甚鉅。而近年臨漳,猶屢被焉。 按《畿輔通志》:清漳濁漳二水,下流至武安縣,南黍窟谷,合流為交漳口,東過列人,南經(jīng)斥丘北由斥漳曲周鉅鹿諸縣。入于滏遷徙無常,父老相傳,南不過衛(wèi)北不過滏。 按《大名府舊志》:漳河在魏縣有濁漳清漳二河,今清漳不見,或曰合流于濁漳,又有新漳舊漳二名。今新漳亦不見,或曰即清漳并入,衛(wèi)河總之止一濁漳,遷徙無常,大為民患。 按《大名府新志》:漳河漸徙而北,大名稍弛其患然。肥鄉(xiāng)廣平一帶,閼壅地高遷,徙難料所在堤防,宜以未雨筑浚之。 按《魏縣志》:漳堤在縣南其南岸起,自臨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自成安五十里,俱由魏縣抵元城界。 按《廣平府志》:漳河自臨漳,以下如建瓴然。水勢瀰漫,遷徙無常,每石水則致五斗泥,所徑阡陌淤填陵,谷互易屋基袤如峻,阜檐甍接地,俯身出入,如竇前匯渚沁汾潞。后合沙滏洺沱,抵天津,入于海,相傳南不過衛(wèi),北不過滏,其入府境也。始于成安。 成安縣漳河,距縣東南一里許,明成化弘治中,歲汎溢城郭鄉(xiāng)村,大為患。正德中,徙入魏。萬歷戊子,北徙入縣境。乙未,復(fù)呂彪故道。庚子,決王林堤。壬寅,決竇公堤。至城南郭,分為支流二。癸丑,決連宋陽寺,浸城,十月,支流涸。崇禎壬午,秋水注城,學(xué)宮毀,今徙南魚口,其流北漸于肥鄉(xiāng)。 肥鄉(xiāng)縣漳河,距城東六里,明弘治乙丑,水注城正德壬申,水注城。嘉靖戊戌,徙入于衛(wèi),隆慶己已決鄢。米堤浸城,數(shù)年復(fù)南徙。萬歷戊戌,復(fù)徙縣西天啟壬戌水暴,漲衡堤決,城與雉堞平,屋上行舟,溺男婦七百馀口。丁卯漂沒辛安鎮(zhèn),諸村害禾稼,今仍徙縣東,下流至曲周,與滏水合流。 曲周縣漳河,距城東一里許,二水既合,順流而北,其勢漸殺然。偪處城側(cè),每夏秋霖雨直薄樓櫓四門淤填,傴僂而入。明嘉靖甲子七月,潰城西門,天啟丙寅水至城下,深丈馀,禾稼盡沒。崇禎庚午夏,決南堤,浸城,后歲以為常合流,而北徑雞澤。 雞澤縣漳河,距城東十里許,縣地勢洼下為眾流,所匯田皆斥,鹵漳滏過其境,而聽其安流,不能施疏導(dǎo)灌溉之力。彼西門豹史起者,獨何人哉。明嘉靖庚寅,河溢。癸亥,平地深丈馀,城東西門圮。隆慶辛未,潰堤。天啟丙寅,河水大溢,堤閘俱潰,至城下,城之周有堤,高一丈,闊八尺,知縣曹希曾建城東,有漳河堤,長二十五里,高七尺,闊七尺,專防漳也。漳之馀波所及,則永年、廣平,皆鄰壤。永年初,距漳稍遠,后漸逼府南境邯鄲縣,有漳河故道其曰:鄢米口者,在縣城東十里,為支流之所分,入一自臨漳谷子里,北流徑吳村漳里村,入口一自磁州,北流入滏,至閻家河溢,而東徑劉村,左西等村入口,折而東,入肥鄉(xiāng)曲周境。 廣平縣有漳,自花佛堂決,口汎而為四支,遂浸??h西南境,至柳林屯龐,兒莊南溫油房等村。乃時有水患,舊堤四漳堤,在縣南三里,古堤在南新鎮(zhèn),護城堤在城南,故堤在縣西北新堤一知縣。顧如華建,以護城。按《順德府志》:平鄉(xiāng)縣濁漳河,在縣西南十里,一名柳河古漳水也,發(fā)源山西潞州,發(fā)鳩山下流南和。按《真定府志》:武強縣古河岔河,即清漳之分流。按《山東通志》:漳河,在館陶縣西南五十里,源有二,一出山西潞州長子縣,曰濁漳。一出山西平定州樂平縣,曰清漳,俱東經(jīng)河南臨漳縣,合而復(fù)分,一北流入滹沱河,一東流至館陶縣,入衛(wèi)河與會通河合。按《濟南府志》:衛(wèi)河即漢之屯氏,河隋大業(yè)中疏,為永濟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衛(wèi)輝府輝縣,合滏洹淇三水,東流至館陶縣界,與漳河合。 漳水部總論《廣平府志》《河渠志》明江夏陳盤,有《漳水議》。其略曰:漳河,至臨漳而成大河,出廣平、大名,達于臨清。冬春則涸,夏秋則漲。其涸也,枵腹嗷嗷;其漲也,汎溢千里。一淤成城,一沖成河,固地勢沃衍,平坦使然,亦由水勢波濤洶涌致之也。漢唐以前其治,易以黃河故道,繞大名,出河間,達于海,則黃河深廣,而漳水易泄,所以消息而不為害。宋元以后,其治難,以黃河繞徐州,出淮安,入于海,則黃河淤。淺而漳水難泄,所以散漫,而不可制,其在今日尤甚。宋元漳河南決,從大名而出自臨漳,繞魏縣過府城之南,由艾家口,入于衛(wèi)河,其流久其河深,此其故道也。邇則向南之河,忽涌成淤北,決自臨漳,過魏縣,從元城以達于館陶,此新河之一派也。議者徒曰:何如堤,何如塞,何如計工而賞罰,此不過補苴罅隙,奉漏甕沃,焦釜之計也。不知治漳與治河異,黃河可資漕運,引注徐呂二,洪水性湍急,宜防而不宜泄,漳河可資灌溉,汎濫三省五縣,水勢平緩,宜泄而不宜防,司衡者果為廟社,生靈經(jīng),久不易之,策必也。相地勢,畫經(jīng)界立丘,甸深溝洫,時蓄泄播,佳粒水一,汎濫則散于五縣,溝渠而不為城郭宮室之害。水乾涸,取于萬井,蓄積而可收千倉萬箱之利,則砂礫變,為沃土板蕩登于衽席矣。漳水部藝文一襄垣縣重挽漳流記 明王基洪漳河之水發(fā)源沁州之北,合鳩山之水,而入襄邑,即《夏書》所稱衡漳云。其水勢,自西北而南,由南而東,又由東而北,復(fù)轉(zhuǎn)而西,溁洄百折,始就東流蓋環(huán)邑,如帶,居然一偉觀也。夫源于西,則委于東,建瓴就下水性,固然乃周環(huán)邑,境若眷焉。不忍舍者,堪輿家所稱。源水有情斯,亦奇矣。以故鄉(xiāng)多先達孕,鐘靈秀文章,功業(yè)爛然。竹帛考之邑,乘可知也。邑故稱地瘠,賦繁而萬石家時,或有之水,何負(fù)于邑哉。今上御極之五年,有濱河,居者慮浸塌之患。復(fù)冀沃灘之利,用是駕為水,勢浸城之說,鑿東北岡,今水徑從此,而東不復(fù)向之,回環(huán)矣。嗣后科第寥寥,十室九空,甚至汲泉無水,邑人且疑,而莫燭其故。時萬歷丙申,關(guān)中天虞劉公來守上黨,登襄城而望曰:美哉。山河之秀,在此一折,奈何泄之使去也。捐俸三百馀,金嚴(yán)飭當(dāng)事者,劈畫鞅掌,開渠為引筑堤,為障三月而水,復(fù)故道不佞,已數(shù)困公車,劉公睹成事,則輒喜,謂不佞曰:辛丑聯(lián)璧,此其兆乎。已而霖宇王君,果聯(lián)第,而不佞幸附驥程,蓋不翅左券矣。邑士民忻忻捧額,謂氣運興衰之?dāng)?shù),適當(dāng)河水去住之,期即以達人之,觀解眾庶之,口誰其信之矧北,城之隍西,有小河旁溢于漳,秋霖漲水,淜湃頗惡漳水,西環(huán)而流緩則此河,入漳之勢,亦緩漳水,經(jīng)北而流急,則此河入漳之勢亦急,急沖圮城,此一堤也。詎獨關(guān)一方,風(fēng)氣金湯所系,良亦重矣。幸丑之秋,河伯不仁,堤 潰決,向之所為,殫千金以日夜計者,一旦付之流水,惜哉。邑侯武公,乘饑饉之后甫至襄,即以民間疾苦為事,襄民幸免道殣。目擊時事,俯順人情,幾欲砥柱,狂瀾如民力,弗贍何亟請于郡丞童公。童公蓋昔共天虞公睹成績者,深悼其廢之速也。即躬履其址殫力,以籌請于分守冀南,項公議得儲谷千石,賑金五百,此請給于公者也。項公則給贖谷六十,童公捐俸金三百,武公捐俸金七十,士大夫捐金三十,共費一千五百有奇,其河渠長二百二十五丈,廣五尺,深半之堤,長四十丈,廣六尺,有奇堤,幫石基,上筑以土,高三丈,其受役之,夫半系召,募半系饑民,蓋以工兼賑澤,至渥矣。工始于是年春二月,訖于是年夏四月,豈不亦遄速哉。邑侯樂成事,而請于余,謂宜有言,以志不朽。余方濫竽,秘選深愧,無文顧惟司馬氏之志,河渠也。極言水之為利害甚鉅,而成功甚不易,則有嘆于今日。曰:夫興利除害,當(dāng)事者之責(zé)也。然議工于再廢,則人情易厭,勞民動眾長民者之所忌也。矧議工于儉歲,則怨詬易生之役也。財發(fā)之公帑,夫起于召募,既無勌勤之心,復(fù)多眾善之。集蓋一舉而五美具焉,風(fēng)氣渙而復(fù)萃人文,閟而復(fù)彰前之,殫千金而若逝者,悉還故址一美也。城之與堤,實相表里堤固,則城堅城堅,則邑固二美也。屢歲不登,枵腹嗷嗷茲,日役千人,則千人得餉,且得餉之,馀以飼,其家以役,寓賑功豈細(xì)哉。三美也,且河工剩費悉置義倉。令二青衿之年長者,掌其事,永為緝堤防患,計使后無勞意,深遠矣,四美也。守土者難于興事,亦不旋踵而告成功,令后人有所歆慕,不憚繕役為邑覆庇,五美也。五美之具,僅僅屬以一堤,一堤之外,何可更仆,數(shù)余不佞為邑,士民稱幸,而重以諸父老之請,漫為記其顛末如此。漳水部藝文二〈詩〉漳河吊古四首 明張季彥漳之隈,臺崔嵬,洞門啟,平旦開,人流水,車奔雷,選茂異,登瑋瑰。廁由涓,走鄒枚。百發(fā)技,七步才。馳玉輦,登金罍。我來斯,土一堆,黃沙沸,白日埋,鼪鼯窟,鳥雀哀。漳之隈,安在哉。 其二 漳之潯快,登臨昕,吹玉莫饌金,啟皓齒,漱清音,流纖指,撥素琴,態(tài)娥娥,聲淫淫,大喬裾,小喬襟,云紉佩,霞為衾。指明月,結(jié)同心,今我來,大陸陰,水何淺,沙何深,漳之潯,何處尋。 其三 漳之傍,望許昌,金為棟,玳為梁,綴火齊,懸夜光,走諸侯,探殊方,千斯倉,萬斯箱,帝無袞,后無裳,富周公,樂未央,隋洛口,秦敖倉,德則王,暴則亡。分香履,曷相將,漳之傍,亦何常。 其四 漳之治,竊神器,王不王,帝不帝,我誰欺,天命俟。百年身,千年計,作疑冢,七十二,生無天,死無地,亮也龍,瞞也魅,大丈夫,生死寄,青天心,白日事,枉西風(fēng),揮灑涕,漳之治,幾興廢。 同伯敬渡漳河 商家梅不覺朝從鄴下過,更于薄暮渡漳河。頻詢故跡情難減,為記遺文事轉(zhuǎn)多。枯柳覆村疏有路,寒云隔水去無波。濺濺俱是千秋恨,銅雀風(fēng)流可奈何。春日觀漳源 劉宗岱春晴五馬踏郊墟,為愛名泉顧草廬。白露漫溁山徑滑,和風(fēng)輕入柳條舒。一泓伏地來星漢,幾派分流到尾閭。忽憶大明湖水曲,故園松竹近何如。漳水秋波 鐘武瑞千溪萬澗鼓石砰,水凈沙明轉(zhuǎn)夾城。兔影西從雙嶺合,龍湫東注兩溪平。玉壺貯月深斟酌,素練隨風(fēng)奔縱橫。先廟祇令撐砥柱,寒潭孤嶼不勝情。《前題》侯維泰清溪一派帶城過,颯颯蕭風(fēng)響碧渦。入夜?jié)u驚秋氣肅,觀瀾始覺月明多。望中澄練開霞鏡,空外寒聲起暮波。欲溯流光賦宛在,獨憐此地?zé)o輕舸。漳河 計南陽曉騎沖寒發(fā),漳河入望來。晨光開浩渺,微月隱樓臺。水落鵁鳷近,秋深木葉催。綺羅如在目,回首不勝哀。漳水部選句唐劉廷琦銅雀臺詩:魏主園林漳水濱,岑參臨河客舍詩:漳水還如舊日流, 張鼎鄴城引:流年不駐漳河水。 漳水部紀(jì)事《穆天子傳》:天子北征,乃絕漳水。〈注〉絕猶截也,漳水今在鄴縣。《戰(zhàn)國策》:葉陽君約魏,魏王將封其子,謂魏王曰:王嘗身濟漳,朝邯鄲,抱葛孽陰,成以為趙養(yǎng)邑,而趙無為王有也。 《廣平府志》:趙惠文王十八年,大潦,漳水溢。 《冊府元龜》:趙惠文王二十四年,趙徙漳水武平西。《史記·滑稽傳》:西門豹為鄴令,發(fā)民鑿十二渠,引河水〈按此河即漳水〉灌民田,田皆溉。當(dāng)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后,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十二渠經(jīng)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吏以為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馳道合三渠為一橋。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長吏終聽,置之。 《漢書·溝洫志》: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孫襄王時,與群臣飲酒,王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興,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盡,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為鄴令,遂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nèi)。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鄴中記》:趙王虎建武六年,造梁馬臺,在城西漳水之南,約次為臺,虎常于此臺,簡練騎卒,虎牙宿衛(wèi),蛇云騰,黑槊騎五千人,每月朔晦,閱馬于此臺,乃于漳水之南,張幟鳴鼓,列騎星羅,虎乃登臺,射??笥。一發(fā),五千騎,一時奔走,從漳水之南,齊走至于臺下,隊督已,皆班賚。虎又射一箭,騎五千,又齊走于漳水之北,其五千,流散攢促,若數(shù)萬人,皆騎以漆槊。從事故以黑槊為號。 《后漢書·安帝本紀(jì)》:元初二年春正月,詔修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溉民田。〈注〉《史記》曰西門豹為鄴,令發(fā)人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鑿之渠在今相州鄴縣西也。 《冊府元龜》:獻帝建安十八年九月,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三國·魏志·武帝本紀(jì)》:建安十八年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廣平府志》:管輅族兄孝國,居斥丘,輅往從之,與二客會,占其必死。后二人飲酒醉,牛驚墮車,溺死漳河。《晉書·石季龍載記》:石宣淫虐日甚,而莫敢以告。領(lǐng)軍王朗言之于季龍曰:今隆冬雪寒,而皇太子使人斫伐宮材,引于漳水,工役數(shù)萬,士眾吁嗟。陛下宜因游觀而罷之也。季龍如其言。既而宣知朗所為,欲殺之而無因。會熒惑守房,趙攬承宣旨,言于季龍曰:昴者,趙之分也,熒惑所在,其主惡之。房為天子,此殃不小。宜貴臣姓王者當(dāng)之。季龍曰:誰可當(dāng)者。攬久而對曰:無復(fù)貴于王領(lǐng)軍也。季龍既惜朗,且猜之,曰:更言其次。攬曰:其次唯中書監(jiān)王波耳。季龍乃下書追波前議,遣李宏及答楛矢之愆,腰斬之,及其四子投于漳水,以厭熒惑之變。尋憫波之無罪,追贈司空,封其孫為侯。 《梁書·世祖元帝本紀(jì)》:貂珥雍容,尋盟漳水。 《魏書·高祖孝文帝本紀(jì)》:太和十有七年冬十月,詔安定王休,率從官,迎家于代京,車駕送于漳水之上。二十有三年春正月,幸西門豹祠,遂歷漳水而還。《孝靜帝本紀(jì)》:興和三年冬十月己巳,發(fā)夫五萬人,筑漳濱堰三十五日罷。 《北齊書·高祖神武帝本紀(jì)》:神武自晉陽出滏口。路逢爾朱榮妻北鄉(xiāng)長公主,自洛陽來,馬三百匹,盡奪易之。爾朱兆聞,乃自追神武。至襄垣,會漳水暴漲,橋壞。神武隔水拜曰:所以借公主馬,非有他故,備山東盜耳。 《周書·高祖武帝本紀(jì)》:詔曰:高氏因時放命,據(jù)有汾漳。《廣平府志》:隋釋慧可,姓姬氏,武牢人。初,辭家扺香山,依寶靜禪師。尋南游少林,謁達摩,端坐六載,無倦色。達摩欲返西域,始付衣偈。可乃詣鄴說法,繼往成安縣匡教寺山門,談無上道,聽者林集。時有辨和者,于寺中講涅槃經(jīng)學(xué)。徒聞可闡法,稍稍引去。辨和忿怒,遂興謗于邑宰翟仲侃,加以非法。可死,投之漳水。可忽于水面,趺坐瞑目,溯流十八里,至盧村止。時年一百七歲。 《山西通志》:中宗景龍三年三月,明皇渡漳河,赤鱗騰躍。 《畿輔通志》:羊元圭任衡水令,留心民瘼,引漳水北流,貫城注隍,民受其惠。去后,思之,名為羊令渠。 《宋史·五行志》:太宗端拱元年七月,磁州之漳滏二水漲。 《廣平府志》:劉從,廣美之子,以外戚,少出入禁中,侍仁宗左右。請補外自效,以知洺州。漳水溢,穿隋故渠以殺水勢,洺人便之。 《宋史·王沿傳》:沿為太常博士。上書論:漢、唐之初,兵革才定,未暇治邊圉,則屈意以講和。承平之后,武力有馀,而外侮不已,則以兵治之。孝武之于匈奴,太宗之于突厥頡利是也。宋興七十年,而契丹數(shù)侵深、趙、貝、魏之間,先朝患征調(diào)之不已也,故屈己與之盟。然彼以戈矛為耒耜,以剽虜為商賈;而我壘不堅,兵不練,而規(guī)規(guī)于盟歃之間,豈久安之策哉。夫善禦敵者,必思所以務(wù)農(nóng)實邊之計。河北為天下根本,其民儉嗇勤苦,地方數(shù)千里,古號豐實。今其地,十三為契丹所有,馀出征賦者,七分而已。魏史起鑿十一渠,引漳水溉斥鹵之田,而河內(nèi)饒足。唐至德后,渠廢,而相、魏、磁、洺之地并漳水者,累遭決溢,今皆斥鹵不可耕。故沿邊郡縣,數(shù)蠲租稅,而又牧監(jiān)芻地,占民田數(shù)百千頃,是河北之地,雖十有其七,而得賦之實者,四分而已。以四分之力,給十萬防秋之師,生民不得不困也。且牧監(jiān)養(yǎng)馬數(shù)萬,徒耗芻豢,未嘗獲其用。請擇壯者配軍,衰者徙之河南,孳息者養(yǎng)之民間。罷諸坰牧,以其地為屯田,發(fā)役卒、刑徒田之,歲可用獲榖數(shù)十萬斛。夫漳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古人以為利,今人以為害,系乎用與不用者爾。愿募民復(fù)十二渠,渠復(fù)則水分,水分則無奔決之患。以之灌溉,可使數(shù)郡瘠鹵之田,變?yōu)楦嚯?,如是,則民富十倍,而帑廩有馀矣。以此禦敵,何求不可。詔河北轉(zhuǎn)運使規(guī)度,而通判洺州王軫言:漳河岸高水下,未易疏導(dǎo);又其流濁,不可溉田。沿方遷監(jiān)察御史,即上書駁軫說,帝雖嘉之而不即行。《河渠志》:漳河源于西山,由磁、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鎮(zhèn),與胡盧河合流,其后變徙,入于大河。神宗熙寧三年,詔程昉同河北提點刑獄王廣廉相視。四年,開修,役兵萬人,袤一百六十里。帝因與大臣論財用,文彥博曰:足財用在乎安百姓,安百姓在乎省力役。且河久不開,不出于東,則出于西,利害一也。今發(fā)夫開治,徙東從西,何利之有。王安石曰:使漳河不由地中行,則或東或西,為害一也。治之使行地中,則有利而無害。勞民,先王所謹(jǐn),然以佚道使民,雖勞不可不勉。會京東、河北大風(fēng),三月,詔曰:風(fēng)變異常,當(dāng)安靜以應(yīng)天災(zāi)。漳河之役妨農(nóng),來歲為之未晚。中書格詔不下。尋有旨權(quán)令罷役,程昉憤恚,遂請休退。朝廷令以都水丞領(lǐng)淤田事于河上。五月,御史劉摯言:昉等開修漳河,凡用九萬夫。物料本不預(yù)備,官私應(yīng)急,勞費百倍。逼人夫夜役,踐蹂田苗,發(fā)掘墳?zāi)?,殘壞桑柘,不知其?shù)。愁怨之聲,流播道路,而昉等妄奏民間樂于工役。河北廂軍,劃刷都盡,而昉等仍乞于洺州調(diào)急夫,又欲令役兵不分番次,其急切擾攘,至于如此。乞重行貶竄,以謝疲民。中丞楊繪亦以為言。王安石為昉辨說甚力,后卒開之。五年,工畢,昉與大理寺丞李宜之、知洺州黃秉推恩有差。七年六月,知冀州王慶民言:州有小漳河,向為黃河北流所壅,今河已東,乞開浚。詔外都水監(jiān)相度而已。 《五行志》:熙寧十年七月,洺州漳河決。 元豐七年,相州漳河決,溺臨漳縣居民。夏秋,漳滏河水泛溢,臨漳縣斛律口決,壞官私廬舍,傷田稼,損居民。 《哲宗本紀(jì)》:紹圣元年十二月己丑,漳河決溢,浸洺磁等州,令計置堙塞。 《金史·河渠志》:漳河,大定二十年春正月,詔有司修護漳河閘,所須工物一切,并從官給,毋令擾民。 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及盧溝河堤決,詔命速塞之。四年春正月癸未,有司言修漳河堤埽,計三十八萬馀工,詔依盧溝河例,招被水闕食人充夫,官支錢米,不足則調(diào)礙水人戶依上支給。 《元史·世祖本紀(jì)》:中統(tǒng)三年八月己丑,廣濟河渠司王允中,請開邢、洺等處漳、滏、澧河,達泉,以溉民田。上從之。 至元元年夏四月戊申,以彰德洺磁路,引漳滏洹水灌田,致御河淺澀,鹽運不通,塞分渠,以復(fù)水勢。《成宗本紀(jì)》:大德元年五月丁丑,漳河溢損民禾稼。《五行志》:仁宗延祐六年六月,河間路漳河水溢,壞民田二千七百馀頃。 英宗至治元年七月,彰德臨漳縣漳水溢。 《廣平府志》:泰定帝泰定十八年,廣平縣大水,漳河注肥鄉(xiāng)城。 《元史·文宗本紀(jì)》:至順二年六月,彰德路臨漳縣,漳水決。 《順帝本紀(jì)》:至元三年秋七月己亥,漳河泛溢,至廣平城下。 《五行志》:至正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 《青州府志》:楊辛,高苑人,明洪武中,以歲貢知臨漳縣事。適漳水泛溢,城郭淤陷,民被其害,辛為巨筏數(shù)百,渡民于高阜,全活甚眾。水患既息,民相率詣縣拜曰:吾民活者,公之力也。辛曰:禦民之患,吾分內(nèi)事,何以謝為。 《東昌府志》:虞鎬,馀姚人,正統(tǒng)四年,知丘縣,先是漳河?xùn)|泛漂沒田,廬鎬筑堤捍禦,水不為害。 《畿輔通志》:李瓚,臨汾人也。成化間,知大名府。漳、衛(wèi)二水溁行郡邑,瓚力建浮艘,一在府南門外,一在李家道口,二在小灘民,乃不病涉。 《彰德府志》:紀(jì)杰,字士英,成化乙未進士。授廣平知縣。漳河泛溢,水入城門,杰禱于神,俄而門崩,塞水道城中,遂免水患。 《真定府志》:劉鎰,河南羅山人,成化十四年,知南宮。性剛果,敷政公平。時畿內(nèi)大水,清濁二漳為南宮害,雖護舊堤,而有司不戒,民亦慢視之,由是水由南門直抵北城下,縣中民居神祠學(xué)校一洗,而空公至不勝悲憫,乃循行四周以仿舊規(guī)出新意,凡民之欲占居新城者,酌其遠近喧寂,長短寬隘,俾出價各有差。用是取材于山鳩,工于邑瓦石丹堊,米鹽麻枲,以類而聚。由是廟學(xué)壇壝公署,倉庾關(guān)阓城池舉之無遺,而民不知其勞。 《東昌府志》:孝宗弘治十五年,漳水決,魏縣北注館陶。《廣平府志》:李干,陽城人,弘治中,令肥鄉(xiāng)。連遭漳水,民辦納國課,甚苦,撫字催科,曲盡其道。 武宗正德七年,漳水注肥鄉(xiāng)城。 呂應(yīng)祥,字伯徵,雄縣人,舉人嘉靖乙丑,知恩縣,為政知大體。漳水橫溢,漂壞田廬。應(yīng)祥百方營救,民始獲寧。捕魚拾蛤自給,終無轉(zhuǎn)徙者。《濟南府志》:谷中虛,海豐人,嘉靖甲辰進士,歷官潞安道副使。陶真人,恃上寵,建石橋于漳河上。工部置簿,令真人門下道士募緣,所在為害。中虛拘道士于橋所,選官督理。橋成,民不知擾。 《山西通志》: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襄垣黎城漳河清,凡三日。 《廣平府志》:穆宗隆慶元年,肥鄉(xiāng)漳水溢,潰堤浸城。《東昌府志》:徐鳴陽,浙江建德人,舉人,萬歷六年,知丘縣。初至,虞公堤壞,率眾修筑,漳河不為害。 《廣平府志》:萬歷七年,廣平縣漳水溢。 《江南通志》:宗名世,字良弼,江都人,萬歷己丑進士,知肥鄉(xiāng)縣。田多荒蕪,名世按形勢,開渠治堤,引漳河水灌溉,遂成腴產(chǎn),民德之。 《廣平府志》:萬歷二十年,漳水復(fù)故道。 三十年,成安漳水潰堤。 三十一年秋,漳水潰堤。 四十一年,成安漳河水浸城。 《彰德府志》:趙啟宋,萬歷中漳水壞稼,歲大祲。啟宋輸粟一千二百石以賑,兩院題請建坊旌表。 《廣平府志》:天啟二年秋,漳水注肥鄉(xiāng)城。 三年,肥鄉(xiāng)漳水潰堤。 《山西通志》:崇禎十三年,汾漳水竭。 《廣平府志》:崇禎十四年,漳水注,成安城毀學(xué)宮。《彰德府志》:景芳,定陶舉人,知府事。時漳水泛漲,壞民田宅,申請發(fā)粟,賑濟不足。又出己資二千馀兩,借給,民賴全活。死無所歸者,買棺以殮。屋被沖沒者,設(shè)法以居。 《廣平府志》:陳氏,肥鄉(xiāng)庠生李登云妻,夫死,無子,殯于書室。及漳水浸室,則懸柩梁上,朝夕供祭。年七十八,卒。 漳水部雜錄《夢溪筆談》: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舉數(shù)處:趙晉之間,有清漳、濁漳,當(dāng)陽有漳水,贛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縣有洛水,此概舉一二耳。其詳不能具載,予考其義,乃清濁相蹂者,為漳章者,文也,別也。漳謂兩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別也。清漳濁漳合于上黨當(dāng)陽,即沮漳合流贛上,即漳??,合流漳州。予未曾目見,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則漳渦合流,云夢則漳鄖合流,此數(shù)處皆清濁合流,色理如?蝀數(shù)十里,方混如璋,亦從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執(zhí),詩云:濟濟辟王,左右趣之,濟濟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體也。合之則成圭王,左右之臣合體一心,趣乎王者也。又諸侯以聘女,取其判合也。有事于山川,以其殺宗廟禮之半也。又牙璋以起軍旅,先儒謂有鋤牙之飾于剡側(cè),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當(dāng)于合處,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洛與落同義,謂水自上而下,有投流處,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