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街時看到一件不錯的衣服,一看標簽要四位數(shù), 你正準備走的時候,店家卻興沖沖告訴你,今天打折,這件衣服三位數(shù)就能拿下。 聽到打折二字,你心花怒放,當場就拿下了這件衣服,并且覺得自己占了個大便宜。 ![]() 事實上,你并沒有占到多大便宜,而是被商家“高價——低價”的營銷手段拿捏了。 各種購物節(jié)的券也是如此,先設置一個“滿多少減多少”的券,再讓人們?yōu)榱藴悵M減買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 再比如,在人際關系中,平時對你擺著一張臭臉的同事,只要突然對你表達一絲善意,你就覺得他人其實并不壞。 時冷時熱的曖昧對象,只要稍微主動一下,你就覺得兩人還有戲。 其實,這都是一種拿捏人的方式。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拿捏一個人最狠毒的方式,不是談條件,也不是畫大餅,而是“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用“反差感”來拿捏人 文學家魯迅曾經(jīng)說過一段著名的話,人們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解決方式。
如果你說這屋子太暗,想要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不愿意。 但如果你要拆掉屋頂,人們就會來調(diào)和,反而愿意開窗了,在心理學上,這被叫做“拆屋效應(Door in the Face Technique)”, 指的是在談判過程中,先提出一個極端的條件,后提出一個較為溫和的條件,可以大大增加談判的成功率。 實際上,前面的極端的條件只是為了打亂對方的節(jié)奏,將對方的心理界限拉到極低,而后面的溫和條件才是真正的目的。 有了極端條件的襯托,溫和的條件就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在生活中,“拆屋效應”無處不在,它的關鍵在于利用人們的心理落差來達到自己的真正目的。 ![]() 比如商場里的打折活動、曖昧對象的忽冷忽熱的態(tài)度等等。那么,價格的高與低、態(tài)度的冷與暖為什么讓人這么上頭呢? 一方面,這種先抑后揚的心理落差會讓人感受情緒上的起伏,從而獲得一種爽感。 就像游樂場的過山車,會比安安穩(wěn)穩(wěn)的旋轉(zhuǎn)木馬更吸引人。 另一方面,這種拆屋效應會讓人們產(chǎn)生自己占了便宜的錯覺。 購買打折物品,雖然最終受益的是商家,但“高價”與“低價”的對比卻讓買家有占便宜的愉悅感。 一直冷淡的曖昧對象,突然發(fā)了一條平平無奇的消息,反而會顯得格外溫暖貼心。 ![]() 因此,拆屋效應拿捏人的關鍵,在于“落差感”。
拆屋效應的日常人際運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以適當運用“拆屋效應”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前幾天,和我的侄女雪雪逛街時,她就用拆屋效應給我下了一個“套”,雪雪的父母不許她吃太多零食,因此當她提出要去吃全家桶時,我拒絕了。 這時候,雪雪指著旁邊的一家奶茶店,說:“小姑,既然吃不了炸雞,那給我點一杯奶茶吧。” ![]() 最終,她如愿喝上了奶茶,有些小得意地告訴我在學校新學的心理學效應: “如果一開始我要奶茶,你肯定不會給我買,所以我就先要了炸雞。” 除此之外,在人際關系中,拆屋效應也可以反過來用,比如,在戀愛關系中,如果雙方吵了架,對方表示拒絕溝通。 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信息轟炸,而是一下子從“溫暖”變成“冷淡”,給足對方的冷靜空間。 這種前后的落差,反而會吸引對方主動詢問狀態(tài)。
如何破解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我們一不小心就處在了被拿捏的境地。 ![]() 我們應該如何破解生活中的拆屋效應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不要被“落差”影響,而是設立一個“基準線”。 在付款之前,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不打折,自己還需要這些東西嗎?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這個人平常表現(xiàn)就比較正常,突然發(fā)來一條問候消息會心動嗎? ![]() 當我們根據(jù)“基準線”去進行判斷,而非基于對方故意拉低的心理線來判斷時,拆屋效應也就被自然而然地破解了。 總而言之,拿捏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制造心理落差達成目的的“拆屋效應”。 在生活中,我們既可以適當運用拆屋效應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也要學會破解它避免讓自己落入被拿捏的境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