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垂體的掃描,你必須知道這些
![]() 如上圖△,動態(tài)圖。垂體微腺瘤的診斷高度依賴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即是在注射對比劑后快速、連續(xù)、多期地采集同層面的圖像(要求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建議每期不超過20s),捕捉感興趣區(qū)域的信號強度隨時間變化過程和組織間的對比差異來實現(xiàn)二者間的鑒別與診斷。 在實際的臨床掃描中,常見部位所使用的對比劑劑量通常都是常規(guī)劑量,但對于一些特殊需求的部位可采用半劑量、1.5倍甚至是2倍劑量。如在懷疑垂體微腺瘤時常采用半劑量掃描。 那么,為什么在微腺瘤的掃描中常規(guī)推薦使用半劑量來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 垂體微腺瘤的強化特點: ①正常垂體強化非常顯著: 正常垂體組織無血-腦屏障,且有頸內(nèi)動脈和垂體門脈雙重血供,并且血供極其豐富,造影劑較易通過。注射釓對比劑后,正常垂體組織會迅速、顯著地強化(在20s-60s明顯強化至高峰),在增強序列T1WI像上呈現(xiàn)為明顯的高信號。 ![]()
![]() 可通過時間-信號曲線更直觀的反映正常垂體的強化過程,上圖△。 ②微腺瘤強化相對較弱且延遲: 垂體微腺瘤通常由垂體前葉細胞發(fā)展而來,屬于少血供腫瘤,由垂體門脈系統(tǒng)供血。垂體腺瘤的微血管密度則小于正常垂體,且密度隨腺瘤組織類型的不同而變化,通透性低于正常組織,會呈延遲強化或不強化的特點;相比微腺瘤增強高峰期明顯更慢,強化強度更弱。 ![]() 可利用動態(tài)掃描來捕捉二者(如上圖△,對感興趣區(qū)域標(biāo)記獲得的時間-信號曲線圖。曲線1為正常垂體的強化過程,曲線2為微腺瘤的強化過程)的強化過程。
早期(動脈期/垂體柄期): 正常垂體組織迅速強化,達到高峰,此時微腺瘤幾乎不強化或強化極輕微,表現(xiàn)為明顯的低信號,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期(大致在30~90s)是診斷微腺瘤最關(guān)鍵的時期,可清晰顯示微腺瘤的大小,位置,邊緣等情況。 ![]() 延遲期: 微腺瘤開始緩慢強化,正常垂體可能已開始廓清對比劑(正常垂體信號開始下降),兩者之間的對比度會逐漸減小甚至消失,此期并不利于垂體微腺瘤的顯示與檢出,如上圖,在150S時獲得的圖像,二者的對比并不明顯。 ③在垂體動態(tài)增強掃描中,對比的核心是“差異”: 顯示微腺瘤的關(guān)鍵在于正常垂體組織與腺瘤組織之間的信號強度差異(對比),而不是腺瘤本身要達到多高的絕對信號強度。
④劑量-信號關(guān)系的非線性與平臺效應(yīng):
半劑量釓對比劑動態(tài)增強MRI之所以能近似全劑量效果顯示垂體微腺瘤,核心在于:
因此,半劑量對比劑已經(jīng)足以使正常垂體顯著強化,而微腺瘤強化仍然相對較弱,兩者之間的明顯對比度差異已經(jīng)足夠明顯,能夠清晰地顯示微腺瘤的大小,位置及邊界。增加對比劑劑量(全劑量)并不能顯著提高腺瘤的強化程度及檢出能力,對提高二者關(guān)鍵對比度的貢獻也相對較小。診斷依賴相對差異對比而非絕對信號強度: 半劑量提供的差異足夠用于診斷。 在動態(tài)掃描的早期關(guān)鍵時間窗內(nèi),半劑量對比劑已經(jīng)能讓正常垂體產(chǎn)生足夠強的早期強化峰值,從而與尚未強化的微腺瘤形成顯著對比。全劑量在這個早期時間點提供的額外對比度提升對于診斷微腺瘤來說并非必需。
結(jié)論:
因此對于臨床懷疑垂體微腺瘤,MRI平掃陰性的被檢者,更推薦使用半劑量對比劑進行常規(guī)和首選垂體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于典型的垂體微腺瘤篩查和診斷,該方案已被證明是高效且可靠的方法。 在MRI增強掃描中,你還知道哪些情況下可采用半劑量增強? 參考閱讀: 哪些情況,增強建議掃描T2-FLAIR序列!參考文獻: 馬清,黃清玲,肖朝勇,劉文,劉獻偉,桑雁,童崢嶸,許云.MRI半劑量動態(tài)增強在垂體微腺瘤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1,08(2):95-96.DOI:10.3969/j.issn.1672-7770.2011.02.016. 余敏,黃寧等,MRI動態(tài)增強技術(shù)對垂體微腺瘤的診斷價值,《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24年27卷7期 858-862頁 朱斌,王守森.垂體的組織構(gòu)筑及血供分布[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19,24(6):634-638.DOI: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9.06.023. 鄭文強, 翟建. 磁共振成像對垂體腺瘤診斷價值的研究進展[J]. 大家健康(學(xué)術(shù)版), 2015(10):75-76. Elster A D. Imaging of the sella: anatomy and pathology.[J]. Seminars in Ultrasound Ct & Mri, 1993, 14(3):182-194. 王苗苗, 楊健. 垂體腺瘤MRI技術(shù)的研究進展[J]. 磁共振成像, 2015(9):704-710. Chowdhury I N , Sinaii N , Oldfield E H , et al. A change in pituit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tocol detects ACTH-secreting tumours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negative results[J].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10, 72(4):502-506. Zee C S, Go J L, Kim P E, et al. Imaging of the pituitary and parasellar region.[J]. Neurosurge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 14(1):55-80. 張建鶴, 王守森. 垂體腺瘤的磁共振影像技術(shù)研究進展[J]. 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xué)雜志, 2016, 15(1):93-95. 馬宜傳, 謝宗玉. 動態(tài)增強MRI在垂體腺瘤診斷中的應(yīng)用[J].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8, 23(4):288-292. Davis P C, Gokhale K A, Joseph G J, et al. Pituitary adenoma: correlation of half-dose gadolinium-enhanced MR imaging with surgical findings in 26 patients[J]. Radiology, 1991, 180(3):779. 李德忠,張建針,成喜歡,劉歡,曹火乃,夏樹枚.垂體微腺瘤MRI半劑量動態(tài)增強掃描影像學(xué)分析[J].醫(yī)學(xué)影像學(xué)雜志,2011,21(7):948-950.DOI:10.3969/j.issn.1006-9011.2011.07.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