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師從金鎖玉關陳炳林,分享考古河圖洛書知識。繼續(xù)上一篇文章,本文通過從天文考古角度的研究,得出河圖之數與先天八卦源于十月太陽歷而洛書(九宮數)與后天 八卦則源于北斗七星歷的推斷;至于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之年代孰先孰后的問題恐不可望文生義,有待進 一步探究。
圖 11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 為何洛書八卦(后天八卦)定位“乾西北”而非 “北”,是何緣故?對此,從地質學上也可得以解釋。 原來洛書八卦(后天八卦)里隱藏著地球磁場演變的重要 信息:距今 18500 年到距今 11500 年間,地球磁場曾經發(fā) 生過兩極翻轉。說到這里,筆者自己也不敢相信,但地質 科學家的研究數據卻能在八卦圖里找到證據。 據地質科學家研究, 在過去的 7600 萬年中,地磁至少 反轉過 171 次,因為許多國家已經從地質勘測中查到了地 磁反轉的證據。從地質記錄來看,地球磁場平均大約每 25 萬年翻轉一次,但是這種規(guī)律并不明顯。每次地球磁場兩 極翻轉過程所需的時間大約為 7 000 年,但隨緯度不同存 14在一定差異,在接近赤道的區(qū)域只需要 2 000 年,而在接 近南北極的區(qū)域需要 1.1 萬年。 以下為按照洛書八卦“乾西北”與地質科學家“兩極 翻轉周期”并結合當今磁偏度進行的回推計算: 距今 11500 年地球磁場出于翻轉 180 度后的狀態(tài) 1、磁場倒轉后恢復周期 為 7000 年 每年恢復:180/7000 =0.0257142 度 恢復 45 度需要 45/0.0257142 =1750 年 恢復 90 度需要 90/0.0257142 = 3500 年 恢復 135 度需 135/0.0257142 = 5250 年 恢復 180 度需要 180/0.0257142 =7000 年 2、 那么,到距今 6250 年時,恢復到了磁北為 315 度。 11500 –135/0.0257142 = 6250 則恢復到磁北 360 度正常狀態(tài)時為距今 4500 年。 11500-7000 = 4500 3、 距今 4500 年地球磁場狀態(tài)正常后,按照磁差漸變的 年變率 0. 6 分計算,每 100 年變化 1 度;按照當今磁差為 4.5 度,回推到磁差為 0 度,亦為距今 4500 年;這就證明 距今 6250 年時的磁北 315 度是對的,“乾西北”是有道理的。 這就證明古人后天八卦“乾西北”的定位是符合當時 天文地理之實際情況的,其年代當在距今 6250 年左右; 而這個年代正是洛書(八卦)之數形成的年代,且能從天 文學層面得以支撐(《洛書九宮數探微》)。 此外, 關于先天和后天八卦之年代誰先誰后的問題, 恐尚不可望文生義,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說明先天八卦早于 后天八卦。 總之,表現天文歷法本義的河圖、洛書,對中華陰陽五行術數文 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很大。漢代儒士認為,河圖就是八卦,而洛書 就是《尚書》中的《洪范九疇》。河洛之辭,最早見于《尚書·顧命》: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又見于《論語·子罕》:“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易·系辭上》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 之"之說。《周易》和《洪范》兩書,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 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 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中華先民的智慧源于對天地規(guī)律的長期觀測,不可能留 給后世無解的謎題。怎知古人何所思,興許置身于古人仰 觀天俯察地的天文背景去探究也許會有所感悟。本文旨在 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