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方言中有一組詞語自帶“喜”字,今天我們就來咵一咵這些喜氣洋洋的詞語:“財喜”“歡喜”“歡喜坨”和“喜餅”“喜頭魚”。 “財喜” 有一種動物,也是我們常見的寵物——貓,武漢人賦予它一個喜慶的別名或昵稱,叫做“財喜”?!柏斚病痹谖錆h話中有兩個意思。其第一個意思是指“錢財;財富”,也就是“恭喜發(fā)財”的“財”?!柏敗痹倬Y上一個“喜”字,更加令人喜愛。 徐明庭先生在《老武漢叢談·“老漢口”的歲尾年頭》中談到過去武漢“過年”的習(xí)俗:從初一到初三,各家循例不煮生米,吃的是除夕剩下的“接年飯”,盼望總是這樣“有吃有?!?,有時用面條、豆絲、粉條與糍粑等當(dāng)頓[作為正餐]?!粷姎埶綉敉猓粧叩?,怕的是把“財喜”弄出去了。 更多的時候。“財喜”指的是“意外獲得的錢財”: 這只蛐蛐卻集三種異形于一身!十兩銀子,只十兩銀子呀!真是值得!那兩個小雜種喜得嘴都合不攏,看來是真正的外行。連旁邊看熱鬧的,剛開始還當(dāng)老子欺負(fù)小伢,后來看到老子拿十兩銀子買一個蛐蛐,都伸舌頭搖腦殼,說這兩個伢一早晨走狗屎運,撿到一包財喜!十兩銀子咧,要當(dāng)小戶人家一年的盤嚼呀?。ㄅ斫ㄐ?/span>《紅塵三部曲·孕城》) “財喜”的第二個意思就是貓的別稱。 貓本來就惹人喜愛,再加上這么喜慶的名字,更加受人歡迎。您家想想,屋里養(yǎng)個財喜,既可寵溺嬉玩,給家里帶來歡樂,又蘊含著發(fā)財致富的愿望,可不就是一件美事嗎! “歡喜” 通常情況下,“歡喜”是個形容詞,義為“高興;快樂”。但在特定語境中,武漢方言中的“歡喜”還可以是個名詞。作為名詞的“歡喜”,指的是“一種用竹子或木頭制成的長條形小薄片,用來作為計數(shù)或領(lǐng)物的憑證”。 ![]() 歡喜。輯自網(wǎng)絡(luò)圖片 這種憑證叫做“籌”或“籌碼”。因為“籌”與發(fā)愁的“愁”同音,武漢人為了避諱這個發(fā)愁的“愁”,就用與“愁”意義相反的“歡喜”來代替“籌”表義,取“歡喜”的吉利意義來作好彩頭。嚴(yán)昌洪先生在《商業(yè)中的語言民俗》一文中也提到這一點。 歡喜的用途很多,計件、購物、領(lǐng)物、賭博、行酒令等等都可用它作為憑證。舊時“歡喜”最常見的用途,老武漢人可能還記得兩種。一是搬運工人用它來計量所搬貨物的件數(shù),二是城市居民用它來購買自來水。 由于肩扛的貨物都很重,搬運工人有時需要兩手在下面托著,領(lǐng)取歡喜時就無法騰出手來接,只好用嘴接來咬住,這種歡喜比較長: 黃天虎扛著一簍茶在碼頭上行走著,當(dāng)他路過歡喜爹爹時,黃天虎張開嘴,歡喜爹爹往他嘴里喂進(jìn)一根竹簽。吳哥、黑皮、九戒、憨子等從跳板上魚貫而下,一個個用嘴銜住歡喜,滿頭大汗朝碼頭走去。(董宏猷、錢五一《漢口碼頭》) 扛碼頭的搬運工人們嘴銜歡喜,到了卸貨地點再交出歡喜,用以記錄所扛貨物的數(shù)量并據(jù)此結(jié)算工錢。因此,“歡喜”也是武漢這個通江達(dá)海、九省通衢的城市的碼頭文化遺存之一。 再說用“歡喜”購買自來水。二十世紀(jì)有一段時間,武漢平房區(qū)的公用自來水供應(yīng)有專人售賣管理,交錢接水。因現(xiàn)場交費不方便,于是售水人先行售賣“歡喜”,當(dāng)時一角錢可購買十多根歡喜。去挑水時交一根歡喜就可以接一擔(dān)水,因此一擔(dān)水的售價不到一分錢。 像這樣交一根歡喜,接滿一擔(dān)水,再扁擔(dān)一閃一閃,挑水回家的場景,相信一些當(dāng)年的小伙伴,現(xiàn)在的老伙伴們還留存在童年的記憶之中。 “歡喜坨” 武漢話中,“歡喜”是竹木做成的憑證,“歡喜坨”卻是一種食物。 “歡喜坨”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其本義,指一種有百余年歷史的著名武漢小吃,由加糖的糯米粉團(tuán)裹滿芝麻經(jīng)油炸而成,其色澤金黃,外焦內(nèi)軟,味道脆甜軟糯,既是一般早餐攤點上的早點,也可作酒店內(nèi)正餐的花色主食。 ![]() 歡喜坨不僅為武漢人喜愛,連一些外地人也十分喜歡?!?/span>湖北日報》2007年6月25日曾報道:“早餐很豐盛,香港隊的隊員對擺滿餐桌的武漢小吃很是鐘意,她們將那些自己從來沒見過、卻看起來十分誘人的漢派早點歡喜坨、豆皮一搶而空?!?/span> “歡喜坨”的第二個意思是比喻義,取“歡喜坨”中“歡喜”二字,“比喻開朗快樂,幽默詼諧,能夠給人帶來歡樂的人”,類似于大家喜愛的“開心果”。如: 91歲的“歡喜坨”婆婆……福利院其他老人有什么心事,都喜歡找戴靜予聊聊,“你總是笑呵呵的,真是我們的'歡喜坨’”。其他老人打趣道。(湖北日報2013年2月8日) 也因為“歡喜坨”中有“歡喜”,武漢人遇到歡喜的事物都喜歡將其同“歡喜坨”聯(lián)系起來。 《楚天都市報》2010年6月21日報道:羊駝是一種被稱為十大網(wǎng)絡(luò)神獸之首的動物,體態(tài)像羊,臉龐似駱駝,萌萌的,十分招人喜愛。武漢動物園從南美引進(jìn)了5只,并進(jìn)行有獎?wù)髅?/span>。最終,它們被定名為“美美、麗麗、歡歡、喜喜、駝駝”,連起來諧音就是“美麗歡喜坨”,漢味十足。 “喜餅” 一般來說,“喜餅”原指民間婚姻禮儀所用的糕點,后來泛指喜事所用的糕點。在武漢話中,“喜餅”專指一種餅面嵌有雙“喜”字的有餡糕餅。 武漢的喜餅,餡料中有核桃、花生、芝麻、瓜子等果仁,糖金桔、糖冬瓜等蜜餞,以及鮮雞蛋、油、鹽、糖等。喜餅的正面透著油亮的光澤,精致的龍鳳紋或花紋簇?fù)碇p喜字“囍”,圖案喜慶,味道誘人。 ![]() 汪玉霞喜餅。網(wǎng)絡(luò)圖片 喜餅雖非武漢所獨有,但因武漢有一個創(chuàng)辦于清乾隆四年(1739),風(fēng)靡江城近三百年的老字號“汪玉霞”,其喜餅做得特別精美且味道絕佳,這種喜氣洋洋的糕點就成為了武漢的名點,與其他的特色糕點一起,在老武漢人的心中留下甜蜜的味覺記憶,“每思其味口生津”(劉先森《汪玉霞大喜餅》)。 昔日的武漢,多少代傳承的習(xí)俗里,“訂親的聘禮盒中,汪玉霞的喜餅是不可或缺之物”(王瓊輝《武漢老字號故事》)。日常生活中,喜餅更是武漢小伢們心中的美味,也是人們走親訪友時互相饋贈的佳品: 街上經(jīng)常有鄉(xiāng)里親戚來漢口玩。多數(shù)三皇街的人并不嫌棄自己的鄉(xiāng)里親戚,還以好吃、好喝、好玩來款待他們……臨走,還送幾盒青山的麻烘糕或者一筒汪玉霞的喜餅。(彭翔華《家住漢口古三皇》) 當(dāng)時喜餅頗受人歡迎,因此除了汪玉霞外,其他老字號食品廠也有生產(chǎn)。麻建雄先生在《顯正街記憶》里談到老字號怡豐永食品廠生產(chǎn)的發(fā)餅、喜餅、香草蛋糕等也是譽滿三鎮(zhèn)。相應(yīng)地,賣喜餅的商店就更多。姜燕鳴女士的小說《暹春紀(jì)》中,作為中共地下黨聯(lián)絡(luò)站的雜貨鋪,其進(jìn)貨單上就列有“2箱喜餅”。 由于喜餅喜慶的寓意,人們有時就用喜餅來形象地比喻喜事: “你說請我到劉園做事?……”大花子既喜且驚……現(xiàn)在秀秀請他到劉園去做事,簡直是天上掉下個大喜餅?。?/span>彭建新《紅塵三部曲·孕城》) “喜頭魚” 大江大湖的武漢及其周邊是魚米之鄉(xiāng),平日所見魚的種類很多。其中一種魚的名稱里透著一股喜氣,這就是“喜頭魚”,有時也簡稱為“喜頭”。武漢的“喜頭魚”指的就是“鯽魚”,其體型側(cè)扁而高,體較厚,腹部圓滾,頭短小,吻鈍無須,是湖北最常見的淡水魚之一。 ![]() 喜頭魚。網(wǎng)絡(luò)照片 “鯽魚”在武漢為什么被叫作“喜頭魚”呢?其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朱建頌先生的考證:“《本草綱目》說:'鯽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胃;冬日肉厚子多,其味尤美。’……'喜偎泥’的意思是喜歡鉆在泥巴里頭,泥巴即'土’,鄂音tou上聲,也許原來是稱'喜土魚’的。其后,也許因為這名稱不夠優(yōu)雅,于是,在流傳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土’字輕化了,寫出來就成為'喜頭魚’了。……全靠有個'喜’字,終于叫開了?!保ā段錆h方言概要》) 其二是民間的一種說法,說是因“鯽魚”之“鯽(武漢話念ji第二聲)”的諧音“吉”字而得名,因為“吉”是“喜”字的上半部分即“喜頭”,于是“鯽魚”就叫做“喜頭魚”了。 無論是“喜土魚”演化為“喜頭魚”,還是由“鯽”諧“吉”再充作“喜頭”,人們看中的都是一個“喜”字,故樂以之為名。 喜頭魚是武漢人最喜歡吃的魚之一。超市里、路邊攤都可以買到,大酒店,小餐館也可以點到。而無論是大作家的小說里,還是老百姓的回憶中,直到媒體的民生新聞,時不時也可見到喜頭魚。 喜頭魚的做法多樣,可香煎(所謂“干炕”),可紅燒,也可煮湯。三四寸長的小喜頭還可以用油炸枯了,再加蔥姜醬醋、五香大料做成熏魚,香酥可口。武漢人從小就開始吃喜頭魚,昔時還有童謠唱道:“喜頭魚,真好吃,揀大的,煮湯吃。”(彭翔華《武漢民間童謠輯注》) 著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生于武漢,2014年回故鄉(xiāng)時在江漢飯店進(jìn)餐,服務(wù)員見她會說武漢話,倍感親切,請她想吃什么只管說,并列舉出面窩、豆皮、武昌魚等。聶華苓脫口而出的回答卻是:“我要喜頭魚!”(據(jù)長江日報2014年4月17日)可見喜頭魚就是她兒時的所好。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漢口解放電影院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