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碑亭旁有一座“咸若亭”,也叫鼓樂亭。相傳是祭禹時奏樂之處。亭系石構建筑,始建于宋隆興二年(1164年),咸若,語出《尚書.皋陶謨》篇,意為萬物皆能順其性,應其時,得其宜。

大禹碑亭的后面就是享殿,是禹陵的主體建筑之一,為后人供奉大禹神位,祭祀獻饗之處,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末已完全損毀,現(xiàn)存建筑于2007年11月開工重建,至2008年完工。享殿建筑風格布局與禹廟相同,正殿五間,重檐歇山頂。正殿兩側設配殿各三間。



享殿正中上方懸掛“德配乾坤”四字匾額,下置“華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正前方陳設了祭品,左右兩邊的墻上,分別為“治水”“立國”大型彩繪, 濃縮體現(xiàn)大禹一生的豐功偉績。配殿陳列一些重要的告祭文和重建大禹陵享殿碑記等石碑。







享殿的右邊有側門,這是上山瞻仰大禹銅像的登山路,共有石臺階957級。我們走了約400級,就氣喘吁吁,想想還有近大半的臺階要爬,恐體力不支,便原路返回。(大禹銅像系網(wǎng)上下載照)





網(wǎng)上下載照
下山回到享殿,右前方就是碑廊。碑廊中最高大的碑叫“會稽刻石”,據(jù)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狩,上會稽,祭大禹,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頌之,故又名“李斯碑”。原碑已毀,現(xiàn)碑為清乾隆紹興知府李哼特根據(jù)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



順碑廊而下,便是菲飲泉亭,亭旁有清泉從崖壁的石縫里涓涓而出,緩緩流到泉池中,池水淺而不涸,這就是菲飲泉。“菲飲”二字出自《論語·泰伯篇》,原指大禹“卑宮室、菲飲食、惡衣服”的克儉美德。菲飲泉旁有一塊拱形石碑,為重建“菲飲涼亭”碑記。池內有一石雕靈獸“天黿白澤”,被視作守護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