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稽山探訪(二) ![]() ![]() ![]() ![]() ![]() ![]() ![]() ![]() ![]() ![]() 過“咸若古亭”,沿竹林邊小道,七轉(zhuǎn)八拐,我們來到了碑廊,聽導(dǎo)游給我們講解了一番。最高大的碑叫“會稽刻石”,又稱為“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據(jù)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上會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今東海),感嘆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頌秦皇贏政,故又名“李斯碑”。后來司馬遷將此全文載入《史記·秦始皇本紀》。碑文內(nèi)容首先講秦國兼并六國戰(zhàn)爭是正義的,后著重宣揚法治,歌頌秦始皇兼聽萬事,運理群物,整治社會不良風(fēng)氣,使天下人皆遵軌度,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功績。碑文字屬秦小篆,是秦統(tǒng)一六國后頒行的文字,字體清秀圓潤,一絲不茍,法度謹嚴,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上?/span>原碑已毀,現(xiàn)碑為清乾隆紹興知府李亨特根據(jù)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還親自寫了題跋:秦《會稽刻石》,諸書記載俱云在秦望山,宋時已不可得。元至正初,推官申屠駉(jiōng)曾以舊本重撫,與徐鉉《繹山碑》表里刻之,置諸郡庠。說見《金韰琳瑯》及《金石林時地考》。乾隆五十五年,余來守是邦,訪之惟《繹山碑》獨存,其《會稽刻石》一面已為石工磨去,良可惜也。因檢舊藏申屠氏本,囑金匱錢君泳雙鉤勒于原石,仍還舊觀,以與好古家共之。后二年閏四月朔知紹興府事鐵嶺李亨特題記。李亨特這名字聽起來有點怪怪的,他任紹興知府時間雖不長,但政績斐然,如整理河堰陂塘,修繕前賢祠墓,表揚忠孝,獎善鋤奸等,對紹興的城市、水利、河道、文化、教育、風(fēng)俗等方面都有深遠影響,尤其在文化建設(shè)方面頗為用心,被稱譽為“風(fēng)雅太守”。如除了重刻“會稽刻石”外,他還購得錢塘黃氏所藏《尚書》《論語》百余字,金匱錢氏所藏《尚書》《魯詩》《儀禮》《公羊》《論語》五百字摹勒之,置于府學(xué)尊經(jīng)閣下。李亨特還命錢泳書《清白堂記》,刻碑立于堂上。他還同平恕、徐嵩修撰《紹興府志》八十卷,該志全面收錄了有關(guān)紹興府的地理、歷史、人物、風(fēng)俗、物產(chǎn)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紹興地方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他還有好多文化方面的功績。此外還有明成化年間所鐫刻的“山會水則碑”“戴琥水利碑”等,均彌足珍貴?!八睋?jù)說是最早的一塊治水地圖。 ![]() ![]() ![]() ![]() 順碑廊而下,前面是一座涼亭,叫“菲飲泉亭”,為1933年重建。旁邊有一塊斑駁的拱形石碑,為“重建菲飲泉亭碑記”。碑旁便是“菲飲泉”,泉不大,水亦不深,但泉水四季不涸,清涼甘洌。人們飲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的評價“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青半黑的花紋)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xù,田間水道、溝渠)”的話名此泉為“菲飲”,以紀念、緬懷大禹。這段話的大意是:禹,我對他是無可挑剔的了。他自己飲食菲薄而盡心孝敬鬼神(這里的鬼神不是我們后世所講的鬼神),自己衣服惡劣而講究祭服之美,自己宮室卑陋而盡力修治溝洫水道。贊頌了禹清苦儉樸而一心奉公的品質(zhì)。
![]() ![]() ![]() ![]() ![]() ![]() ![]() ![]() ![]() ![]() ![]() ![]() 從門洞里出來,沿著臺階再向上走,來到了“窆(biǎn,埋葬)石亭”,它因“窆石”而得名。窆石相傳是下葬的工具,形若秤砣,頂有穿孔,是禹廟地上文物之寶,已被妥善保護。石本無字,上面有后人題刻多處,最早的是東漢永建元年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魯迅先生曾著《會稽禹廟窆石考》,梳理源流,認定此石最晚在秦代就已經(jīng)存在。在亭旁高處有兩塊石碑,一塊是“石紐”,一塊是“禹穴”,分別指大禹的出生地和葬地。 ![]() ![]() ![]() 一會兒,我們又來到了“岣嶁碑亭”,里面立有一尊石碑,稱為“岣嶁碑”。原碑立于五岳之一的南岳湖南衡山岣嶁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紹興知府張明道據(jù)岳麓書院本翻刻立于此,故名。碑文共七十七個字,看上去很優(yōu)美,卻古奧難辨,一個字也不認識。歷代不乏研究釋讀者,雖釋文版本有別,但多認為碑文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岣嶁碑的文字風(fēng)格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結(jié)構(gòu)介于篆書與蝌蚪文之間,筆畫多呈盤曲蜿蜒之態(tài),部分符號似鳥蟲形態(tài),兼具藝術(shù)性與神秘性,因釋讀困難,其具體含義仍未可知。 ![]() ![]() 從山上下來,我們來到了水邊。碧水猶如一面鏡子伸向遠處,兩岸樹木青翠繁茂。這里有烏蓬船碼頭,乘坐著烏蓬船在水上游覽會稽,觀千年古村,自由自在,是非??鞓返?。
大禹是華夏民族的始祖,理應(yīng)得到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的祭祀和懷念。史載,會稽山祭禹最早可追溯到夏朝,自禹子啟開始,祭禹活動歷朝歷代均有繼承。秦始皇、康熙、乾隆等帝王曾親臨祭祀。1995年,浙江省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行公祭典禮,恢復(fù)祭禹傳統(tǒng)。2007年,公祭大禹陵升格為國家級祭祀活動,公祭典禮采取古代最高禮儀形式。典禮后,祭祀人員前往大禹陵舉行謁陵儀式,場面盛大而隆重,充分表達了國人對先祖的綿綿追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