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明朝歷史上的 “土木堡之變”,熟悉這段過往的人大多會忍不住嘆息,那是明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節(jié)點,更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一生難以磨滅的恥辱印記。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年輕的英宗偏聽偏信宦官王振的建議,不顧滿朝文武勸阻,執(zhí)意親率大軍征討北方的瓦剌部落??烧l也沒想到,這場看似 “御駕親征” 的壯舉,最終卻以一場慘烈的潰敗收場。 當(dāng)年八月十六日,明軍在土木驛遭遇瓦剌軍突襲,明軍將士死傷無數(shù),連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首領(lǐng)也先的俘虜。 落入敵營的英宗,日子過得步步驚心。也先見抓住了明朝皇帝,起初滿心盤算著要將其謀害,可接連兩次意外,卻讓局勢悄然扭轉(zhuǎn)。 第一次遇險是在一個雷雨夜。當(dāng)時也先正琢磨著對英宗下手,突然天空烏云密布,狂風(fēng)大作,一道驚雷直直劈下,竟當(dāng)場震死了也先平日里最心愛的青騸馬。 ![]() 英宗心里也犯嘀咕,便讓身邊的袁彬出去查看情況。袁彬剛走出帳外,就看到一團耀眼的紅光緊緊籠罩著英宗的營帳,那景象詭異又神圣,瓦剌士兵看了個個嚇得目瞪口呆,連大氣都不敢喘。也先見狀,心里也犯起了嘀咕,覺得英宗或許有 “天命護體”,謀害他的念頭暫且壓了下去。 可也先終究沒徹底放棄,沒過多久,他又趁著雪夜派了刺客去行刺英宗??蛇@刺客剛摸到英宗營帳外,就嚇得魂飛魄散,只見一條碗口粗的大蟒蛇正盤在營帳門口,吐著信子盯著他,仿佛只要再往前一步,就會被瞬間吞噬。刺客哪還敢動手,連滾帶爬地跑了回去。 ![]() 經(jīng)此一事,瓦剌人徹底改變了對英宗的態(tài)度,再也不敢有半分不敬,反而多了幾分敬畏。 而在英宗被困敵營的日子里,有兩個人始終不離不棄,成了他的 “救命稻草”。一個是袁彬,原本是錦衣衛(wèi)校尉,不僅識文斷字,還頗有膽識。土木堡之變后他被瓦剌俘虜,偶然間遇到英宗,便主動留在身邊侍奉。無論是白天幫英宗處理雜事,還是夜里幫他暖腳驅(qū)寒,袁彬始終盡心盡力,還多次憑借智慧化解瓦剌人的刁難。 另一個是哈銘,他原本是跟著明朝使臣吳良出使瓦剌,結(jié)果被也先強行扣留。英宗被俘后,哈銘得知消息,主動找到英宗身邊,和袁彬一起照料他的飲食起居,還時常幫英宗傳遞消息,安撫他的情緒。 正是有了袁彬和哈銘的悉心照料與暗中周旋,英宗在敵營的日子才得以維持,最終才能等到被贖回的那一天,重新返回明朝,而袁彬和哈銘在英宗再次當(dāng)上皇帝后,陸續(xù)被英宗重用,先后成為幫助不英宗掌管錦衣衛(wèi)的心腹重臣。 ![]() 明代讀書人后來創(chuàng)作了這段歷史故事,原因并非只是想講述一個 “帝王遇險逢生” 的傳奇故事。一方面,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身處絕境,身邊人的忠誠與堅守也能成為最溫暖的光,袁彬、哈銘本是小人物,卻在關(guān)鍵時刻展現(xiàn)出遠超常人的義氣,他們的付出不該被歷史遺忘。 另一方面,也警示著后世 “親賢臣,遠小人” 的重要性:英宗當(dāng)初若不聽王振的讒言,或許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的慘敗,更不會有身陷敵營的屈辱。歷史從不會憑空發(fā)生,每一段過往里,都藏著值得我們深思的道理。 本故事出自明代筆記小說《奇聞類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