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在世時,數(shù)次親征漠北,就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蒙古騎兵的威脅,最后駕崩在軍旅之中。朱棣死后,蒙古騎兵的威脅依然存在,而且還不斷加劇。經(jīng)過朱棣20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再經(jīng)過仁宗、宣宗11年的休養(yǎng)生息、寬厚為政,等到英宗即位后,如《明史》所言:“英宗承仁、宣之業(yè),海內(nèi)富庶,朝野清晏?!?/p> 經(jīng)濟上、文化上以及人才儲備上都是空前的強盛,等到8歲登基的皇帝長成22歲的青年英宗,如果他能完成曾祖父未竟的事業(yè),將瓦剌等少數(shù)民族勢力落遠遠地趕到漠北,徹底解決首都以及北部邊疆的安全威脅,這是何等的功勞啊,明英宗被俘也創(chuàng)造了“天子守國門”最嚴重的一次敗績,明朝由此由盛轉衰,為明朝中后期危機埋下了伏筆。 土木堡之戰(zhàn)造成最嚴重的后果還不是戰(zhàn)爭的失敗,而是民族的心氣。明英宗后,明朝再沒有皇帝親征的情形。對于游牧民族進行大規(guī)模反擊,也從此時結束。一旦有人提出要主動攻擊蒙古、女真,大臣們就會搬出土木堡慘敗來反對,由此可見,此戰(zhàn)對明朝信心的打擊有多么嚴重。而心氣的喪失,導致游牧、漁獵民族在明朝眼皮底下崛起,最終將大明王朝覆滅。 1449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攛掇下,率領數(shù)十萬大軍出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敗,明軍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是為“土木之變”。明英宗也成為中國少有的,在戰(zhàn)場上被俘虜?shù)闹醒氲蹏实邸?/p> 朱祁鎮(zhèn)率50萬精兵御駕親征瓦剌為什么會失敗呢?主要還是因為明英宗寵信不懂軍事的太監(jiān)王振,昏招頻出,不斷失去有利的進攻與防守時機,導致陣型大亂,給了蒙古騎兵突襲的機會,朱祁鎮(zhèn)被敵人的起兵沖散了,但是他的護衛(wèi)隊還是很有血性的,三百余名明軍固守陣地,英勇頑強,寧死不退”。 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xiāng)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五十多名王公貴族皆力戰(zhàn)殉國。 明英宗身邊的部隊都死光了,但是他依然臨危不懼,南面而坐,淡定等待敵人,瓦剌大軍看見這么一個淡定的敵人,知道肯定不是等閑之輩,馬上確認了他的身份,就這樣朱祁鎮(zhèn)成為了敵人的俘虜。只有錦衣衛(wèi)袁彬和哈銘在他身旁不離不棄。在瓦剌人手上,明英宗并沒有得到優(yōu)待,住著最破舊的蒙古包,吃著最低劣的食物,就連飲水都不能保證。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袁彬和哈銘盡心照料落難皇帝的生活。 每到夜晚,北風刺骨,明英宗難以入睡,袁彬便解開衣服將英宗凍僵的腳裹人懷中取暖;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他便背著明英宗而行;當英宗仰頭南天,長吁短嘆時,他便反復開導,堅定英宗回國的信心。 在蒙古,明英宗一行的命運可謂是危機四伏,威脅他們生命并不是也先等蒙古人,而是漢奸。喜寧本是明英宗手下的宦官,被蒙古俘虜后,他為了榮華富貴立即叛國求榮,成了一共賣國賊。喜寧不斷給也先出主意,教導他利用明英宗這張牌,達到入主中原、復辟元朝的目的。 首先,喜寧給也先提出一個建議,就是將也先的妹妹許配給明英宗,以便于達成控制這位皇帝的目的。也先認為這個提議很有價值,于是挑選了自己最漂亮的妹妹,意圖用美人計迫使明英宗就范。 明英宗原本就是一個“沖主”,思想簡單,竟然渾渾噩噩地準備答應也先的提議。如果自己娶了也先的妹妹,自己和袁彬等人的生活或許會好一些。然而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袁彬卻毅然跪倒在明英宗面前,大呼:“大國君主,怎么能娶蠻夷的妹妹,更不能做蠻夷的女婿!” 也先俘虜了明英宗后,沒有學金朝那樣羞辱明英宗,因為此時的大明也不是昔日的北宋。深知大明氣數(shù)未盡的也先打算好好的利用一下明英宗,經(jīng)過一番考慮后,也先打算“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手中的人質一邊狠狠的敲詐大明,一邊在蒙古內(nèi)部邀功,打敗政敵取得民心,最后取代黃金家族坐上北元總汗之位。如意算盤打好后,也先就押著明英宗去了大明和北元的邊界城池,想憑借手中的第一肉票,進城大肆搶掠一番,結果城門大閉,任也先在城外押著明英宗大聲羞辱,里面就是不為所動。一城不行就換一城,結果換了幾次城的也先均吃了閉門羹,無奈只好打道回府。 此時大明朝內(nèi)部正重新選擇了一位天子,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整個王朝又一次充滿了凝聚力,準備與北元決戰(zhàn)到底。明朝也的確是氣數(shù)未盡,因為這時出現(xiàn)了一代名臣---于謙,他留下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在于謙的帶領下,大明軍隊一邊在邊界加強了防御工事,一邊打贏了隨后而來的京城保衛(wèi)戰(zhàn)。在這期間,也先為了挑起明朝皇室的內(nèi)部矛盾而多次拋出明英宗這顆棋子,以歸還明英宗來講條件。可是也先沒想到的是,如果明英宗回歸,那么明代宗還能繼續(xù)當皇帝嗎,人一旦掌權之后哪會這么容易就甘心放下,所以當上皇帝的朱祁鈺一邊拒絕了也先,一邊更加猛烈的反擊北元軍隊,似乎想激怒北元,從而撕票。 北元政權眼看明朝毫無妥協(xié),加上內(nèi)部諸多不同于也先的意見,經(jīng)過一番爭吵后,也許是出于想讓明朝內(nèi)部大亂的目的,1450年9月的一天,明英宗被北元無條件的釋放了,這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 宋徽宗、宋欽宗與明英宗雖然不是同時代的皇帝,但他們卻有著驚人相似的經(jīng)歷———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擄走,這在中國封建歷史上除此外絕無僅有的。但同樣是淪為敵人的階下囚,徽、欽二宗的待遇與明英宗的待遇卻完全不同。 靖康之恥后徽、欽二宗被劫持到北方后,先是被關押在五國城,因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 一日徽宗將衣服剪成條,結成繩準備懸梁自盡,被欽宗抱下來,父子倆抱頭痛哭。后金人又將二帝移往均州,此時徽宗已病得很厲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欽宗發(fā)現(xiàn)時,尸體都僵硬了。 徽宗死時54歲,徽宗死后,欽宗繼續(xù)遭受折磨,最后也慘死在北方。 都是俘虜,差距為什么會如此之大呢?一方面是皇帝個人氣節(jié)魅力,徽欽二宗被擄后一見到金兀術等金人首領馬上就是下跪求饒,之后又要死要活的,全然沒有了一個皇帝該有的威嚴與氣節(jié)。北方游牧民族的人從小善騎射,形成一種血性方剛的性格,作為俘虜,越是乞尾求憐越是瞧不起你。明英宗朱祁鎮(zhèn)雖然算不上是個好皇帝,確是一個有膽識有魅力的一個人。土木堡戰(zhàn)役失敗后面對敵軍,一個人坐在那臨危不懼,鎮(zhèn)靜地問了一句“也先何在?”同時,朱祁鎮(zhèn)的人緣極好,瓦剌可汗也先的弟弟伯顏幀木兒對他極為恭敬,數(shù)次提出放他回去,而送行的時候,伯顏帖木兒更親自護送千里,直到大明邊陲。臨別的一刻,這位戎馬一生的硬漢子,面對朱祁鎮(zhèn)淚如雨下,依依惜別。不難看出朱祁鎮(zhèn)的個人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是國家實力:土木堡之變是明朝主動出擊,瓦剌俘虜英宗只是一場戰(zhàn)役的勝利,明朝的戰(zhàn)斗力、國家實力還是在的;而靖康之恥就不一樣了,是宋朝被動的反抗,一旦失敗輸?shù)木褪侨?,軍事力量也就沒有威懾力了。這也是導致了徽欽二宗與明英宗在擄后待遇不同的根本原因。 在做了一年的俘虜之后,朱祁鎮(zhèn)被接了回來(大臣自作主張接回來的,景泰帝雖然不樂意,但是礙于輿論只能接受)。朱祁鈺并沒有好好的安頓哥哥,而是將他送往廢棄的南宮居住,其實就是監(jiān)管起來,最后連南宮的大門都被封起來了,不讓朱祁鎮(zhèn)出入,還將院內(nèi)的大樹砍光,以方便監(jiān)視。 被瓦剌俘虜之后的朱祁鎮(zhèn)原本已經(jīng)認命做一個普通人,但是回來之后卻被弟弟如此對待,心中的怒火已經(jīng)被點燃。 在朱祁鎮(zhèn)當了八年的囚徒太上皇之后,一群別有用心的大臣徐友貞、石亨等趁著朱祁鈺病重發(fā)動了一場政變,史稱“奪門之變”,救出朱祁鎮(zhèn)騙開宮門,入宮復辟,病重的景泰帝無力反抗,最終朱祁鎮(zhèn)復辟成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病重的景泰帝變成了一個多余的人,一個月之后在宮中病逝。 反觀景泰帝的后半生,他在土木堡之變后臨危受命,在于謙的幫助之下守住了北京城,穩(wěn)定了帝國的秩序,但是當他品嘗到皇帝的權力之后,他蛻變了,從一個溫文爾雅的親王變成了一個嗜權如命的帝王,原本親密的兄弟變成了仇敵,最終兄弟之間的仇恨被小人利用,導致了自己被逼退位,孤獨的死去。 其實,景泰帝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他原本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發(fā)生。 首先,他對明英宗過于苛責,在英宗被俘之后,對其放任不管,接回國之后又將其圈禁,導致英宗懷恨在心,最終復辟,對景泰帝進行反攻倒算。 其次,景泰帝還不夠心狠。既然他擔心回國之后的英宗會威脅他的皇位,他應該心狠手辣到底,將英宗悄悄的除掉,要知道英宗可是被他囚禁了長達八年時間,在這八年里面,景泰帝有很長的時間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 所以,景泰帝既擔心英宗會奪走他的皇位,對其百般防備和折磨,但是又不夠心狠手辣,最終導致英宗復辟,正是景泰帝這種矛盾的心理和做法導致了他悲慘的結局,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