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星標我們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您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怎樣的形象? 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都會是那張極具“辨識度”的臉:一個長長的、向前凸起的下巴,狀如豬腰,臉上還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麻子,整個五官組合在一起,顯得既古怪又有點嚇人。這張畫像流傳甚廣,近些年湯唯的《大明風華》,以及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都強化了這一印象。以至于很多人都深信,這位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就是和柏林影帝廖凡有著某種“蜜汁”聯(lián)系。 ![]() 廖凡與朱元璋(《邪不壓正》劇照) 然而,事情真的這么簡單嗎?如果我告訴您,朱元璋其實還有另一張完全不同的“證件照”,一張看上去五官端正、相貌堂堂的臉,您會不會大吃一驚?這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個丑得驚人,一個帥得端正,到底哪一個才是朱元璋的真實容貌?那張流傳最廣的丑臉,背后又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密?今天,咱們就來當一回歷史偵探,破解這樁明初第一相貌懸案。 一、 “正裝照”里的皇帝:官方記錄中的朱元璋 讓我們先把那張怪臉放一邊,來看看朱元璋的“官方形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珍藏著一幅明代宮廷畫師繪制的朱元璋中年時期的標準像。畫中的老朱,身穿龍袍,端坐龍椅,面龐豐滿圓潤,眉目疏朗,鼻子高挺,嘴唇厚實,胡須濃密,神情嚴肅而又不失威儀。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符合我們對古代帝王一切想象的、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形象。 ![]() 傳世朱元璋畫像(俊版) 你可能會說,宮廷畫師給皇帝畫像,肯定會美化嘛,這能當真嗎?說得有道理,給領(lǐng)導拍照要開美顏,這是自古就有的“潛規(guī)則”。但是,這種美化一般是錦上添花,比如把皮膚畫得光滑一點,把皺紋畫得少一點,但不太可能把一個人的基本五官徹底改變,把一個丑八怪畫成大帥哥,那叫“欺君之罪”。 更重要的是,除了畫像,我們還能找到當時的文字記錄作為佐證。有一位叫張瀚的明朝官員,在他的著作《松窗夢語》中,曾經(jīng)詳細描述過自己親眼見到的朱元璋晚年畫像。他是這樣寫的,他看到的太祖畫像,“眉秀目炬,鼻直脣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币簿褪钦f,朱元璋的長相是相當英武不凡,跟那張“豬腰子臉”可完全聯(lián)系不起來。而且,從他這句話里也能看出,起碼到了明朝中期,市面上就已經(jīng)流傳著兩個版本的朱元璋畫像了。張瀚所謂“民間所傳奇異之象”,應(yīng)該就是像廖凡的那個版本。 ![]() 傳世朱元璋畫像(丑版) 由此可見,雖然民間有不同說法,但起碼從現(xiàn)存的官方畫像,還有從當時人的文字描述來看,朱元璋的真實相貌,都更接近于那個端正威嚴的形象。他或許算不上絕世美男,但至少是一位五官端正、氣宇不凡的君主。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如此,那張丑得深入人心的怪臉,又是從何而來,為何又能流傳得如此之廣呢? 二、 “異形臉”的誕生:一場精心策劃的“神化”運動 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可能性了:那張丑臉,會不會是朱元璋本人,或者他手下的大臣們,故意“炮制”出來的呢?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誰會愿意把自己搞得那么丑?但在古代帝王的邏輯里,這還真有可能。 ![]() 常見的帝王畫像 朱元璋是什么出身?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放過牛,當過和尚,討過飯。在中國歷史上,以如此低的起點,最終登上權(quán)力之巔的人,屈指可數(shù)。那么,他要如何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當皇帝是“天命所歸”,而不是僥幸成功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神化”。 怎么神化?從“長相”入手,就是一條捷徑。在中國傳統(tǒng)的相面之術(shù)里,有一種觀念,叫做“貴人異相”,意思是說,真正的大人物,往往長得跟普通人不一樣。比如漢高祖劉邦,史書記載他“隆準而龍顏”,也就是鼻子高高的,長了一副龍的臉;還有說舜帝“重瞳子”,眼睛里有兩個瞳孔。這些異于常人的生理特征,都被解讀為他們天生就不是凡人、注定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的證據(jù)。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朱元璋那張怪臉。那個長長的、凸起的下巴,是不是有點像傳說中“龍”的下顎?滿臉的麻子,在民間傳說中,被附會成了“滿天星斗”,是星宿下凡的標志。把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一張典型的“真龍?zhí)熳印敝?。這副尊容,雖然不符合我們今天的審美,但在當時人的眼中,卻充滿了神秘的“天命”色彩。 ![]() 《大明風華》里的朱元璋畫像 因此,很有可能的情況是,在朱元璋默許甚至授意下,民間開始流傳他長相奇異的說法,并出現(xiàn)了相應(yīng)的畫像。這相當于一場大型的“造神”公關(guān)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強化他統(tǒng)治的合法性。官方場合,他需要端莊威嚴的“正裝照”來彰顯皇家氣派;而在民間敘事里,他則需要一副驚世駭俗的“異形臉”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兩套形象,并行不悖,分別滿足了不同層面的政治需求。 三、 另一個猜想:來自后世的“抹黑”與“丑化”? 當然,關(guān)于這張丑臉的來源,還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認為這是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抹黑”前朝而故意散播的。這個說法聽起來也很有道理。 清朝取代明朝,是“異族”入主中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清朝的皇帝們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方面是籠絡(luò)漢族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就是丑化明朝,尤其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把他描繪成一個相貌丑陋、性格殘暴的君主,不就能反過來襯托出自己統(tǒng)治的優(yōu)越性嗎? ![]() 《大明風華》朱元璋劇照 這種動機論確實有些論心不論跡,不太好證明也不太好證偽。不過咱們前面引用的張瀚的筆記中那句話,起碼說明朱元璋的異像從明朝開始就在民間流傳。所以要說是清朝原創(chuàng)丑畫敗壞朱元璋,這應(yīng)該不是。但確實也有人指出,丑相流行是在清朝以后,這其中有沒有清朝的推波助瀾呢?或許也不能完全排除吧。 文史君說 綜合來看,朱元璋的相貌之謎,最接近歷史真實的答案或許是這樣的:他的真實長相,就是故宮里那副相貌堂堂的樣子。而那張流傳甚廣的“豬腰子臉”,則更像一個復雜的文化符號。它可能誕生于明朝初年那場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是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quán)而默許的一種自我神化;在后來的流傳中,又可能被清朝的統(tǒng)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了一種政治抹黑的工具。 一張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背后牽扯出的,是帝王的統(tǒng)治心術(shù),是民間百姓的奇特想象,也是后世王朝的政治角力。今天,我們已經(jīng)很難百分之百地斷定那張怪臉最初的“版權(quán)”歸誰,但這或許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歷史的形象,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它會在不同人的講述中,被不斷地涂抹、修改和重塑。帝王的畫像,最重要的可能恰恰不是“像”。 ![]() 參考文獻: 夏玉潤:《漫談朱元璋畫像之謎》,《紫禁城》200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