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無聲的殺手”,影響著我國超過2.4億人的健康。對于許多中老年人來說,“每天吃一片藥”早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而我們堅持服藥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把血壓數字降下來,更是為了遠離腦梗、心梗、心衰這些致命的心血管疾病。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降壓藥,長期服用,是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帶來同樣的心血管保護作用?有沒有哪一類更“護心”?又有沒有可能,某些常用藥反而增加了風險?一項發(fā)表在國際權威期刊《BMC Medicine》上的新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這項研究基于中國本土的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STEP研究(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降壓策略研究),深入分析了不同種類一線降壓藥在真實世界中的“護心”表現。今天,我們就帶你一探究竟:四類常用降壓藥,誰是“護心冠軍”,誰又是“中立選手”,甚至可能“拖后腿”?過去我們普遍認為:“只要把血壓控制住,用什么藥都一樣?!碑吘?,降壓本身就是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核心手段。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不同的降壓藥,除了降壓效果外,還可能通過其他機制,對心臟和血管產生額外的保護或不利影響。這次的研究正是基于這一思路展開。它從STEP研究中納入了8257名60~80歲的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他們都在治療期間成功將收縮壓控制在目標范圍(110~150 mmHg之間)。也就是說,這群人血壓都已經“達標”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在血壓相同的情況下,長期使用不同類型的降壓藥,心血管結局還會不一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引入了一個關鍵指標——“相對用藥時間”,即每位患者在隨訪期間使用某一類藥物的時間占比。這樣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每種藥物的長期暴露效應。- 相對用藥時間每增加一個單位,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45%!
- 不僅減少心梗、腦卒中等重大事件,還能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
- 在預防中風、急性冠脈綜合征(如心絞痛、心肌梗死)方面,優(yōu)勢尤為突出。
沙坦類藥物不僅能擴張血管降壓,還能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從而減輕心臟負擔、延緩動脈硬化、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明確的器官保護作用。?? 結論:在血壓達標的前提下,長期使用沙坦類藥物,是最具心血管保護潛力的選擇之一。? 第二名:地平類——穩(wěn)扎穩(wěn)打的“守護者”- 相對用藥時間每增加一個單位,心血管事件風險下降30%。
這類藥物通過阻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起到強力擴血管的作用,尤其適合亞洲人群(鹽敏感型高血壓多見)。而且其降壓效果平穩(wěn)持久,副作用相對較少。雖然整體護心效果略遜于沙坦類,但仍是非常優(yōu)秀的一線選擇。?? 結論:地平類藥物不僅是“降壓主力”,也是“護心能手”。氫氯噻嗪、吲達帕胺這類利尿劑,在降壓領域歷史悠久,價格便宜,效果明確。- 既沒有明顯獲益,也沒有明顯危害,屬于“中性角色”。
這并不意味著它沒用。對于容量負荷過重的老年患者、合并心衰或水腫的人群,利尿劑仍是不可或缺的選擇。只是從“額外心血管保護”的角度看,它不如前兩類藥物那樣“錦上添花”。?? 結論:利尿劑是好藥,但更多是“降壓工具”,而非“護心先鋒”。最讓人震驚的結果來自“洛爾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 研究顯示,相對用藥時間每增加一個單位,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竟升高120%!
這個數字乍一看非常嚇人,難道這類藥不僅不護心,反而“傷心臟”?先別急著下結論。科學家們提醒我們:這很可能是“適應癥偏倚”造成的假象。因為β受體阻滯劑并不僅僅用于降壓。它是治療以下疾病的核心藥物:換句話說,用洛爾類藥的患者,本身就更容易發(fā)生心血管事件——不是藥不好,而是病人病情更重!所以,這項研究中觀察到的風險上升,很可能反映的是患者基礎風險高,而不是藥物本身導致風險升高。對于沒有明確心臟病證據的單純高血壓老人,特別是老年患者,不應首選β受體阻滯劑作為一線降壓藥。這類藥物起效慢、可能引起疲勞、心動過緩、血糖血脂異常等問題,在老年群體中需謹慎使用。?? 結論:洛爾類藥物很重要,但不該“濫用”。有指征才用,無指征不必強求。看完研究,你是不是也開始思考:我吃的藥,選對了嗎? 這項研究是群體數據分析,不能直接套用到個人。你的用藥方案應由醫(yī)生根據病情綜合判斷。2. 優(yōu)先考慮沙坦類或地平類作為起始治療 尤其是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這兩類藥物證據充分、安全性高、兼具降壓與護心雙重優(yōu)勢。 特別適合伴有水腫、心衰或鹽攝入過多者,但要定期查血鉀、尿酸等指標。 如果你沒有冠心病、心衰或心律失常,卻正在服用洛爾類藥物,不妨和醫(yī)生討論是否有調整空間。 年齡、并發(fā)癥、肝腎功能、生活方式、藥物耐受性……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最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你。在血壓達標的基礎上,長期服用沙坦類和地平類降壓藥,最有助于降低心腦血管風險;利尿劑作用中性;而洛爾類雖重要,但不宜盲目用于無心臟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Peng, X., Olsen, M.H., Pareek, M. et al. Impact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 classes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sights from the STEP study. BMC Med 23, 365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