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說自己“上火”,嘴巴起泡、喉嚨痛,但同時又手腳冰涼、肚子怕冷,這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zhì),聽起來像是身體里同時點了兩把火,一把在頭頂,一把在腳底,其實根源在于氣機不暢、陰陽失衡。 《黃帝內(nèi)經(jīng)》早就指出:“陰盛于下,而陽格于上,故為狂熱。”意思是下面太寒,陽氣被逼到上面,成了虛火。 從中醫(yī)角度看,“上熱下寒”的核心病機是中焦脾胃運化失調(diào),導(dǎo)致上下交通受阻,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心下痞滿”、“嘔而腸鳴”等癥,正是這種“寒熱錯雜”的典型表現(xiàn),并據(jù)此創(chuàng)制了三種經(jīng)典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者雖略有加減,但都以調(diào)和脾胃、辛開苦降為核心思路,通過干姜溫中散寒、黃連黃芩清熱燥濕,達(dá)到“引火歸元”的效果。 再來看方劑配伍原理: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入脾、胃、肺經(jīng),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黃連入心、脾、胃、肝、膽經(jīng),清熱燥濕;干姜則溫中散寒,配合人參、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整個方子一升一降,打通中焦樞紐,讓上下之氣自然流通,虛火也就無處藏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臨床使用時也要講究辨證: 比如甘草瀉心湯多用于口腔潰瘍反復(fù)、腹瀉便溏之人; 生姜瀉心湯適用于腹脹噯氣、水飲停胃者; 而半夏瀉心湯則是最基礎(chǔ)、應(yīng)用最廣的調(diào)理方。 另外 ,從營養(yǎng)學(xué)角度講,飲食偏油膩、嗜甜、嗜辣會加重中焦?jié)駸幔璧K氣機運行,建議減少精制糖攝入,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山藥、小米、南瓜等,幫助健脾祛濕,此外,適當(dāng)點按足三里、中脘、關(guān)元等穴位,可輔助調(diào)和脾胃、溫陽散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說到底,調(diào)理上熱下寒不是靠“滅火”,而是要找到身體的堵點,疏通氣血運行的通道,就像你家里水管堵了,別只顧著關(guān)水龍頭,還得找人通一通才行,要是哪天你一邊長痘一邊拉肚子,別急著吃牛黃解毒片,試試古人的智慧,畢竟,古人沒電沒網(wǎng)都能調(diào)好身體,咱也不能輸給這個時代吧? |
|
|
來自: 新用戶3945544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