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夏,張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張基是黃埔軍校教官,母親廉維是燕京大學(xué)畢業(yè)的新女性。這個充滿革命氣息的家庭,在她童年種下了家國情懷的種子。
6歲那年,父親在北伐戰(zhàn)場上捐軀,母親帶著5個孩子輾轉(zhuǎn)流離,卻始終堅持讓子女接受教育。
1935年,17歲的張瑞芳考入北平國立藝專西洋畫系,課余卻一頭扎進話劇社,在《獲虎之夜》中飾演的村姑,讓她第一次感受到舞臺的魔力。 “九一八”事變后,北平街頭的抗日呼聲震耳欲聾。張瑞芳剪掉長發(fā),跟著姐姐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她與崔嵬在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當(dāng)那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喊出時,圍觀的百姓紛紛落淚。 這場演出像火種,點燃了她投身革命文藝的決心。同年7月,她加入北平學(xué)生移動劇團,帶著簡單的行李和滿腔熱血,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在山東棗莊的土臺子上,張瑞芳穿著補丁摞補丁的粗布衫,一遍又一遍重演《打鬼子去》。臺下是荷槍實彈的士兵和裹著小腳的農(nóng)婦,她的每一句臺詞都能激起“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怒吼。這段戰(zhàn)地歲月,讓她明白藝術(shù)不是象牙塔里的消遣,而是喚醒民眾的武器。 1938年12月,在重慶的一間閣樓里,她對著黨旗莊嚴宣誓,成為一名秘密黨員,組織關(guān)系由周總理親自單線聯(lián)系。 1940年的重慶,話劇舞臺如火如荼。22歲的張瑞芳在《家》中飾演瑞玨,臺下觀眾席里,青年演員余克稷的目光始終追隨著她。 這個出身孤兒的男人,用近乎笨拙的方式表達愛意。半年后,兩人在防空洞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起初,他們會為話劇中的角色塑造爭得面紅耳赤,會在煤油燈下分食一碗面。但隨著重慶的轟炸日益頻繁,余克稷愈發(fā)沉默寡言。 張瑞芳永遠記得那個暴雨夜,身懷六甲的姐姐難產(chǎn),余克稷卻坐在藤椅上看報紙,只淡淡說了句“她自己叫車去醫(yī)院了”。當(dāng)襁褓中的弟弟夭折,這個男人依然用“哦”來回應(yīng)她的崩潰。1946年的上海,當(dāng)張瑞芳提出離婚時,余克稷只是輕輕點頭:“隨你。”
這段婚姻就這樣結(jié)束了。
1942年的《屈原》排練場,金山像一團火闖進張瑞芳的生活。排練場外,他變著花樣送禮物。當(dāng)張瑞芳在出租屋里冷得發(fā)抖時,金山抱著棉被踹開房門:“我要讓你暖起來。” 這段感情像嘉陵江的急流,裹挾著兩人迅速同居。金山帶著她出入名流沙龍,在舞會上旋轉(zhuǎn)時,他貼著她耳邊說:“你是我的繆斯。”但激情的灰燼很快落下。 1947年,張瑞芳在金山抽屜里發(fā)現(xiàn)孫維世的字條:“明晚八點,劇院后門見。”那個曾在延安抗大受訓(xùn)的姑娘,是周恩來夫婦的養(yǎng)女,此刻正用清亮的眼神望著金山。
張瑞芳連夜收拾行李,在北海公園跑了整整好幾個月,直到《保爾·柯察金》的排練通知把她拉回現(xiàn)實。 1952年的八一廠片場,34歲的張瑞芳遇到了32歲的嚴勵。這個總把劇本卷成筒狀的男人,第一次見面就把暖水瓶塞到她手里:“聽說你胃不好,喝熱水?!?/p> 劇組轉(zhuǎn)場到南疆時,嚴勵搶著背她沾滿泥漿的戲服;收工后,他會變魔術(shù)般掏出用油紙包著的糖油餅。當(dāng)張瑞芳試探著說“我不能生育”時,嚴勵正在擦?xí)艿氖诸D了頓:“我要的是伴侶,不是出生證明。” 婚后的嚴勵把家變成了避風(fēng)港。
他會為她研究《金匱要略》,在日記本上工整記錄每味藥材的劑量;會在她拍攝《大河奔流》時,連夜說服制片主任取消松花江外景:“她的肺比長鏡頭金貴?!?strong>最讓張瑞芳感動的,是嚴勵在舊貨市場淘來的嬰兒床,他們收養(yǎng)了個孩子,讓這個家真正完整。
1942年的上海大光明戲院,24歲的張瑞芳穿著月白色旗袍走上舞臺。當(dāng)她說出“我是你的,我是你的”時,臺下掌聲雷動。 《雷雨》的成功讓她躋身“四大名旦”,但真正讓她脫胎換骨的,還是1962年的《李雙雙》。為了演好農(nóng)村婦女,她在河南七里營住了三個月,跟著婦女隊長劉鳳仙學(xué)納鞋底、搟面條。有次挑水時扁擔(dān)把肩膀都磨出了血。 這部電影讓她捧回第二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頒獎禮上,周總理握著她的手說:“'你把中國婦女的精氣神演出來了?!?/strong>
1966年的上海,大字報像雪片般貼滿上影廠。張瑞芳被勒令“停演檢查”,嚴勵每天天不亮就去排隊買粗糧,回來時手上總是沾著粉筆灰,他在牛棚的墻上給她寫藥方。 有次批斗會上,造反派逼她揭發(fā)周總理,她咬著嘴唇一聲不吭,直到嚴勵突然沖上臺:“她是我妻子!” 那段日子,他們過得很苦,但兩人始終對彼此不離不棄。1969年專案組撤走那天,兩人坐在發(fā)霉的床墊上,嚴勵忽然說:“等平反了,我給你蒸最松軟的饅頭?!?/p> 1980年的《小街》片場,59歲的張瑞芳穿著單薄的藍布衫,在雨里淋了好幾個小時。嚴勵撐著傘站在鏡頭外,雨水順著傘骨流進鞋上,他卻半步不移。導(dǎo)演喊停時,張瑞芳跑到他身邊:“老嚴,我做到了。” 晚年的張瑞芳把精力投入到話劇教學(xué)。2012年6月28日,94歲的張瑞芳在睡夢中安然離世。
張瑞芳的一生,是舞臺與生活交織的傳奇。她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無數(shù)經(jīng)典,更用堅韌的品格做到了“婦女能頂半邊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