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曉鷹 山寺鳴鐘晝已昏,魚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孟浩然這首《夜歸鹿門山》詩,讓我向往鹿門山仙境久矣。 鹿門山位于襄陽城東南三十里,西臨漢江,隔江與襄陽的峴山和隆中相望。鹿門山看似普通,實則氣質(zhì)超凡,這么說絕非虛妄溢美,蒞境者,自可稽。鹿門山山不高而清,峰嶺逶迤,遠望如屏;水不多而秀,溪流潺湲,近觀似玉。山中茂林修竹,百草時花,蜂蝶鳥語,無不各得其所,共同構成讓人賞心悅目的大環(huán)境。入山之人,初始不以為然,漫游中,不得不贊嘆秀色可餐。若是小憩巖扉松徑,或靜坐幽溪畫亭,必心情恬然,足以致遠。故山中無論是朝暉夕陰,還是清風明月,玩山者難免流連忘返,樂不思歸。至于冬季,倘逢鵝毛紛飛,梨花漫舞,山中又會時現(xiàn)玉樹瓊枝,琉璃世界,皚皚清氣,注滿乾坤,人處其間,疑至仙家。難怪,被后人尊為“鹿門三高”的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都選擇寄身于此,這正表明鹿門山不可多得的生態(tài)價值和人文價值。時移世易,即便如今,避俗雅士,大德高人,未必不想去浮華而趨之。 我去鹿門山,無非是想去訪訪“鹿門三高”的遺蹤,感受感受人在詩中,人在畫中的現(xiàn)實。 仲夏季節(jié),襄陽城里熱浪逼人,可進入鹿門山大牌坊后,車駛在松林道間,大約就是孟浩然詩中說的“松徑”,立馬就為爽風中挾帶的縷縷涼意叫好——“快哉,松風!” 鹿門山的松樹長得確實好,大都是馬尾松,針葉綠油油的,一團團挺著、垂著,似團團片片的翡翠。樹形雖不蒼古,但挺拔得好,像萬千武士在那里列陣。松林間灌木芳草叢生,那又是彩雉、畫眉、斑鳩的樂園。 車子盤彎上行,林木越發(fā)蔥蘢。驀然間,有紅墻寺廟躍出濃蔭,挾崇樓古閣、琉瓦飛檐撲來眼前。門口歇山頂檐下紅墻上方,有楷書“鹿門寺”三字。 鹿門寺建于東漢初年,說是光武帝劉秀在這里夢見山神,為祀山神,叫人建祠于此。這山原名叫蘇嶺山,這祠自然就是祭祀蘇嶺山神的了。只因祠前又刻有兩只石鹿夾道,狀若一門,故民間稱為“鹿門廟”,久而久之,到隨唐時,就叫“鹿門寺”了。蘇嶺山呢,也因寺名而易名,改稱鹿門山了。 鹿門寺很古樸,規(guī)模不大,但設施布局一應俱全,鐘鼓樓對峙,頗顯佛門莊嚴。大殿里供著西方三圣,殿前鼎爐里香火不絕,煙裊裊,磬殷殷,氣氛是夠的。我在寺里到處查看一番,沒見到蘇嶺山神的供像,連供奉的文字也沒有。哀哉,鳩占鵲巢!蘇嶺山神,你如今躲在哪里落淚呢? 寺左有山徑?jīng)]入山腰密林,約三、五里路,有大石臥林間,石上端略平,可供數(shù)人坐臥。據(jù)說孟浩然當年來往山路時,常在這大石上歇息,但逢春花秋月之際,更好“與客攜壺上翠微”,少不得要來這石上飲酒賦詩。后來,鄉(xiāng)人在大石上建起一座涼亭,取名“浩然亭”,意在追思孟浩然。我涉上大石,久坐亭內(nèi),四圍樟、松溢香,山風送爽,在“鳥鳴山更幽”的境況里與浩然神交,實乃人生難得一回的體驗。 ![]() 《唐才子傳》記載說浩然是襄陽人,隱居鹿門山澗南園。浩然在《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詩中真實記錄了他的故居狀況。詩云: 弊廬在廓外,素業(yè)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還尋靜者論。 如此美妙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悠然自得的閑適生活,是令今人向往至極的。若不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浩然也吟不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的詩歌。 追求閑適的隱居生活,其實是文化人通過對不同生活內(nèi)容的對比思考后,所形成的一種人生價值觀的體現(xiàn)。浩然四十歲時,心里也涌動起去京城博取功名的波濤,他深信憑自己的才華走上仕途不是一件難事。但他不明世故,恥于阿諛奉承,正是清正文人的品格,讓他言不由衷,惹下“犯上”大忌,直接導致他鎩羽而歸。 據(jù)《唐摭言》十一卷中說,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維待詔金鑾殿,一旦,召之商較風雅,忽遇上幸維所,浩然錯愕伏床下,維不敢隱,因之奏聞。上欣然曰:'朕素聞其人’,因得召見。上曰:'卿將得詩來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業(yè)’,上即命吟,浩然奉詔,拜舞唸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臥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下勚畱撊辉唬?朕未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span> 浩然吶浩然,說你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絕不是對你大不敬,只是出于為你抱不平的遺憾。唐明皇這個人你不是不曉得,他是個風流天子,喜歡花前月下瘋玩,早朝都可以不理,又好臣民對他歌功頌德,卻最忌諱別人對他發(fā)雜音。好友王維當著皇上的面引薦了你,這是何等寶貴的機遇,你該冷靜珍惜才是?;噬厦阋髟?,你做了成百上千首詩,唸什么詩不好,咋偏偏就唸了那首“不才明主棄”的詩呢?這不是自毀前程么?既然你都自認為“不才”,那“明主”棄之也在情理之中。你看你,謙虛過頭,弄巧成拙了吧,“一失足成千古恨”??!你當時要是唸你那首《春曉》該多好。當年同樣是應玄宗召,太白可是酒醉心明白,他獻上《清平調(diào)》三首,楊玉環(huán)就高興了;貴妃高興了,唐明皇自然就心情舒展大氣起來,于是太白很輕松就弄穩(wěn)個翰林供奉,兩廂一比較,浩然你是虧大發(fā)啦! 既然仕途不通,鹿門山的山徑總是可以自由行走的;功名難就,鹿門山的田園林泉總是可以怡情養(yǎng)性的。事實正是如此,鹿門山成就了孟浩然一世詩名,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盛唐時期杰出的田園詩人代表之一,孟浩然的成就是不朽的,他的功名同樣是名垂青史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以子美名句褒獎浩然,正得體。當年和浩然同代,為求取功名進入仕途的人,后來又有幾個能和浩然相提并論呢? ![]() 浩然在鹿門山的田園生活并不寂寞,反而是愜意綿綿。他的詩句,常常反映出他恬淡雋永的生活場景,令人神往。暮色中,他常立于山坡上觀賞“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秋登萬山寄張五》)的景致;坐在自家屋里,也能陶然于“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的夏夜風情。有時候,他還受山鄉(xiāng)老朋友邀請,走走人戶串串門,抒發(fā)特別閑適舒暢的心情: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 雖說浩然仕途不得志,但他能適時調(diào)整自己心態(tài),不為功名所困,安然大度回歸田園生活,這就是高人境界??梢哉f,是鹿門山養(yǎng)育了浩然豁達飄逸的人生情操。鹿門山水雖遠離都市,但并沒有隔斷浩然與友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他當時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這些詩壇明星保持著密切交往,時時還與義公和尚賞蓮花,悟禪機;與梅道士飲流霞,醉桃花,這等瀟灑自在的生活,豈是仕途可得,功名可享?無怪乎,連名貫華夏的“謫仙”太白也詩贊浩然云: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贈孟浩然》) 李白年齡比浩然要小12歲,也曾游歷過襄陽漢水鹿門山一帶。他感到浩然的閱歷和秉性與自己如出一轍,又長于己,所以他是真佩服孟浩然的。李白的高傲是出了名的,詩中頷聯(lián)、頸聯(lián),完全就是他自己的寫照,他詩里把浩然比為“高山”、“清芬”,足以表明浩然在他心里的分量是何等之重。 ![]() 浩然兩次入京尋求入仕,未果而歸,終是鹿門山的田園山水撫平了他心靈的傷痛。后來他又漫游吳越,期冀能從其它途徑碰到入仕機緣,同時也想借江南風光排解心頭的悒郁。可是,江南山水畢竟抵不過他對家鄉(xiāng)山水的思念,每逢匹馬關山,孤舟羈旅之際,他就會生出對鹿門山水的無限眷念之情: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早寒有懷》) 平靜生于躁動失望,歸隱生于聞達不濟。躁動的能量是有限的,終將耗盡;聞達的虛榮是短暫的,終將湮滅。浩然終于選擇了平靜歸隱,這是智者之思,慧者之舉,是他一生最完美的歸宿。他給好友王維的詩,吐露了他最終悟道的心聲: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留別王維》) 距浩然亭不遠的山下,有新建的孟浩然紀念館,據(jù)說這片山洼就是浩然故居舊址。紀念館大約是按想像中的浩然故居構建的,有“浩然居”、“春曉閣”等一應訪古建筑,很漂亮,青瓦粉墻,雕窗回廊,松竹梅蘭,曲徑通幽。但構建者大約是忽視了浩然在《秦中感秋寄遠上人》一詩中透露出他當時歸隱田園的經(jīng)濟狀況:“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所以說,現(xiàn)在的景物雖養(yǎng)眼,但感覺跟浩然詩中故居氛圍相去甚遠,不大像那么回事了。 中庭一塊大石頭上,塑有浩然半躺半臥像。浩然葛巾束發(fā),三股胡須分垂在腮幫兩邊和下巴下,長不過半尺,鳳眼半瞠,似酒至微醺,以右肘撐石上,手掌托臉,一副慵懶樣兒。我看這塑像不是浩然,是謫仙太白,樣子像,舉止也像,只有這小子才會如此恃才傲物,隨地而臥,不講衛(wèi)生。 鹿門山中的浩然遺蹤很多,那“三高”之一的晚唐詩人皮日休的遺蹤又在哪里呢?我在鹿門山的所到之處,沒見到皮日休的故居及任何一處遺蹤,深感遺憾。 ![]() 晚唐詩人皮日休是襄陽人,早年也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間氣布衣”、“醉吟先生”。從他的自號名可以看出,皮日休早年是看好隱逸生活的,但任何時代的隱居生活,都不可能完全脫離時代社會的大背景。皮日休所處的晚唐時期,統(tǒng)治階層與被統(tǒng)治階層之間所形成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加上又逢數(shù)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皮日休雖也隱居鹿門山,但他并沒有沉溺于閑適的隱居生活,而是很關注他身邊的民間疾苦。他寫的《橡媼嘆》、《卒妻怨》、《貪官怨》、《三羞詩》、《農(nóng)夫謠》、《哀隴民》等詩,大大跳出了只寫自己隱逸生活的圈子,直接對官場腐敗,政治沒落,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黑暗現(xiàn)實作了憤怒抨擊。他的很多詩,既繼承了老杜現(xiàn)實主義詩風,同時也繼承了白樂天樂府詩樸實白描的藝術特點。譬如他在《橡媼嘆》詩中寫道:“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nóng)時作私債,農(nóng)畢歸官倉?!奔幢闶墙裉靵砜?,都還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皮日休,他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親民性,無疑大大超過孟浩然。讓人遺憾的是,目前在鹿門山看不到一點皮日休的生活遺跡,就更沒有像孟浩然那樣的紀念館。 皮日休后來放棄了隱逸生活,離開鹿門山外出求取功名,這也許是受當時許多文人“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支配,他也轉(zhuǎn)變志向,追求“入仕報國救民”的人生目標去了。唐懿宗咸通年間,皮日休取進士,后任太常博士。黃巢起義后,皮日休參加了義軍。黃巢兵破長安后,皮日休在黃巢建立的大齊政權里官至翰林學士。皮日休的死因有兩種說法,一說因他做讖言詩討好黃巢,反而觸怒黃巢被殺;一說他因黃巢義軍失敗后,被平叛唐軍捕殺。無論如何,作為鹿門山走出去的一位歷史名人,鹿門山永遠是不會忘記他的。 沿鹿門寺左側(cè)山林小道前行約兩里路,爬上一段陡坡,有個小小院落隱在一座高崖下的樹叢里。高崖下靠巖壁左右各有一間很簡易的房子。房子外以約五尺高的泥墻為籬相連,形成一個玲瓏院壩。彎彎曲曲的山徑石階通至泥墻柴扉。院門口外,有一塊石碑斜著,上面有些篆體字,蒙著泥塵,乍看不清。待定睛細看,才看出那排鐫刻的字是“龐公棲隱處”。 ![]() 龐公就是龐德公,東漢晚期著名隱士,襄陽人,早年與司馬徽、徐庶、諸葛亮等名士交往甚篤。據(jù)《后漢書·本傳》記敘說,當時荊州牧劉表多次請他去當幕僚,都被他婉拒。后來劉表不得不親身去請他出山,以為自己效仿文王渭濱禮邀姜尚之舉,定能感化龐公。哪知龐公卻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鴻鵠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龜穴于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趨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龐德公的意思是說,人跟鴻鵠、黿龜這些生靈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生活最好,他認為仕宦生活就不如隱居生活安逸舒服,所以不愿出去做官。劉表不死心,又問龐德公:“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后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公答說:“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饼嫻歉呷艘娮R,他認為世人給子孫留下豐厚的物質(zhì)財產(chǎn)并不是件好事,那是可能導致后人養(yǎng)成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的人生觀,造成身家毀敗的危險結(jié)局。他要留給子孫的是耕讀傳家、自然樸素、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理念。留給后人的東西內(nèi)容不同,怎能說沒留遺產(chǎn)呢。 真還是,這個“龐公棲隱處”,我覺得是最接近此前我想象中的隱者棲居地的。走進泥墻柴扉,右邊是一座敞軒木板房,建在一尺多高的臺基上,屋下利水,室內(nèi)干爽。當院一面沒墻,通風透氣,視野明朗。室內(nèi)木地板上可席地而坐,飲茶吃飯聊天都很舒適。晉漢以前,古人家居習慣跪坐,坐椅子、凳子,那是唐宋以后的事了。所以,龐公這所房子也沒什么椅子之類的家具,極簡樸,一看就覺得是那么回事。院子左邊也有一房,是座二層樓房,樓上只有一個很小的窗框,大概是用于通氣,這房子樣式像座戍樓,近代叫碉堡。一個隱居之家要什么戍樓?無疑這是存放糧食、雜物的庫房。樓下有石槽、石碾,據(jù)說是龐公制藥用的設施。 ![]() 兩房中間的崖壁下有石洞,深約丈許,寬四、五米,龐公造像居中。龐公臉長眼大眉濃,布衣裝束,凝望洞外山林、嶺上白云,超然自得,仙態(tài)飄逸。 龐公,真性情中人也!相比之下,“鹿門三高”中的首高之人,龐公應當之無愧。孟浩然謀求仕宦未果而歸,終得成田園詩人正果,此大幸也。皮日休棄隱逸而期亂世作為,盡管關注民生疾苦,放言直抒不平,但終以螻蟻之力撼百尺之樹而耗盡人生,命喪異鄉(xiāng),此大冤也。龐德公立岸觀宦海,風云變幻,洪波涌伏,選擇棲隱鹿門仙山,效神農(nóng),採百草,煉藥制丹,懸壺濟世,耕讀傳家,得以與天地合一, 享清風明月,納四時精華,終顯萬古不朽之名,此乃大智也! “鹿門三高”已成歷史,可鹿門山還是那樣蒼翠,那樣幽靜。今人至此,倘能在鹿門山懷抱里降躁清心,定能對人生有新的領悟。 2013、7、28 ![]() 鄭曉鷹,男,1952年10月生于重慶市沙坪壩南開中學津南村。重慶68中初68級學生。1969年2月插隊落戶合川縣錢塘區(qū)鯊魚公社葛麻村,知青生活6年。后就讀于重慶工業(yè)學校,先后在工廠、機關工作至退休。愛好文學、詩詞、攝影、藝術、旅游等。重慶歌樂詩社社員、四川省詩詞學會會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