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shù)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鄉(xiāng)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此詩當(dāng)作于作者四十歲后隱居鹿門時,即景龍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間,故題為“夜歸鹿門山”。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dá)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yōu)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diào),自然的結(jié)構(gòu),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xiàn)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fēng)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yuǎn),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xiàn)忠語)。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shù)上看,詩人把自己內(nèi)心體驗感受,表現(xiàn)得平淡自然,優(yōu)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xiàn)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唐)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注釋 ①鹿門:山名,在襄陽。 ②晝已昏:天色已黃昏。 ③漁梁:洲名,在湖北襄陽城外漢水中?!端?jīng)注·沔水》中記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毙撼臭[。 ④余:我。 ⑤開煙樹:指月光下,原先煙霧繚繞下的樹木漸漸顯現(xiàn)出來。 ⑥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不久后,攜妻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回。 ⑦巖扉:指山巖相對如門。 ⑧幽人:隱居者,詩人自稱。 ▌韻譯 黃昏時山寺的鐘聲回蕩山谷, 漁梁渡口處一片喧鬧的聲音。 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走過去, 我也乘坐一葉小舟返回鹿門。 鹿門的月光使山樹顯現(xiàn)出來, 我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之地。 清冷的山巖路寂靜的林間道, 唯有隱居的人在此飄逸來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