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們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五千字的長文,敬請各位看官耐心賞析) 蘭亭集序【1】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2】 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3】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4】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5】 ,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6】 ,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 【7】 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8】 【1】蘭亭集序:一作《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dāng)時名士孫統(tǒng)、孫綽、謝 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即序中的“群賢”、“少長”),為過修禊日,宴集于山陰蘭亭,與會者曲水流觴,飲 酒賦詩。事后,羲之為蘭亭會詩集寫了這篇序。后世稱道的《蘭亭帖》,就是此序手書的摹寫法帖。 【2】永和:東晉穆帝司馬聃(dān)的年號。九年是公元353年。癸丑:古代以干支紀年,按推算,永 和九年為農(nóng)歷癸丑年。 【3】蘭亭:在紹興西南二十七里,地名蘭渚,渚有蘭亭。修禊(xì):古代習(xí)俗,于三月上旬的巳日 (曹魏后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戲或祭祀,以消除不祥。文人常借此宴集,作詩文之會。禊:一種祭禮。 【4】畢、咸:全,都。 【5】湍(tuān):急流的水。 【6】流觴(shānɡ)曲水:修禊時,坐在環(huán)曲的水渠邊,讓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 酒,并即興賦詩。觴:酒杯。 【7】惠風(fēng):和風(fēng)。 【8】品類:指世間萬物。游目騁懷:隨意觀賞風(fēng)景,胸懷舒展,遐想萬千。極:盡(此段記敘盛會的 時間、地點、原因、與會之人、山水之勝,以及與會者的活動與心情)。 晉穆帝永和九年,農(nóng)歷正屬癸丑,三月三日這天,我們集會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按照習(xí)俗,進行“修禊”的活動。一時間眾多的賢士、名人都到了,老老少少聚在一起。這里有高峻的山嶺,茂盛的樹木和高挺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湍急流淌,輝映、點綴在亭子左右。人們把流水引來,做成可以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水邊,雖然沒有樂器吹奏出美妙的音樂,但一邊喝酒,一邊詠詩,也足以暢述內(nèi)心的衷情。這一天呀,天氣清朗,和風(fēng)舒暢。我們抬頭仰望宇宙空間的無限闊大,低首俯視萬物品類的興盛繁茂,借以放眼縱觀舒展胸懷,足以盡享耳聞目及的無窮樂趣,實在是令人快樂呵! 這一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乃是實寫。這部分以一“樂”字為基調(diào)。起筆先敘宴集之時令、地方及事由,筆調(diào)從容沉穩(wěn)。接寫與會人士?!叭嘿t”二字非浮泛之奉承,是表明諸人與己意氣相投,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亦不足為樂。下面再敘蘭亭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只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滿旨酒的羽觴飄來;人們胸中,一陣陣暢敘懷抱的話語流出。此時,王羲之與眾人均為自然之美所陶醉,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再下描述當(dāng)日天氣?!笆侨找病比渚叱猩蠁⑾轮τ?。就承上而言,山水姿容如此清麗,人們心情如此欣快,均與晴和之天氣相關(guān)。就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于下文之“宇宙”,顯得緊密而自然。最后寫宴集之感受。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這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仍然保持筆勢之從容沉穩(wěn),可謂是“樂而不淫”。王羲之描山繪水,真是惜墨如金。但簡練常人亦可做到,其內(nèi)在的特色,還在于其格調(diào)之淡雅。三月江南,想那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艷,真是“姹紫嫣紅開遍”!但在此處,這些濃艷之物卻不見姿影,得寓羲之之目者,唯山、水、林、竹、天、風(fēng)而已。即使繪竹,亦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亦只言其清而棄其碧。一切過于濃厚之色不用,這是色調(diào)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王羲之之喜悅不逾度,筆勢始終從容沉穩(wěn),這是心境的淡雅。晉人對王羲之其人的情性,有“清鑒貴要”之評(《世說新語·賞譽》)。而此段文字格調(diào)之淡雅亦是體現(xiàn)了王羲之“清鑒貴要”的性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9】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0】 雖取舍萬殊,靜躁 【11】 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12】 。及其所之 【13】 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 【14】 之矣。向之所欣 【15】 ,俛 【16】 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 【17】 隨化 【18】 ,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nbsp;【19】 豈不痛哉! 【9】相與:相處。俯仰:低頭,抬頭,比喻時間短暫。 【10】晤言:對面交談。因:憑借。放浪:放縱不羈。形?。荷眢w。 【11】靜躁:安靜與躁動,指晤言一室之內(nèi)者與放浪形骸之外者。 【12】曾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子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云爾?!?/span> 【13】所之:所向往、所追求的事物。 【14】系:隨著。 【15】所欣:所喜愛的事物。 【16】俛:同“俯”。 【17】修短:壽命的長短。 【18】化:造化。這里指天。 【19】“死生”句:《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保ù硕尉褪l(fā)議, 感慨樂事不常,人生易逝。) 人的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度過了一生。有的發(fā)掘內(nèi)心的感悟,在一室內(nèi)促膝傾談;有的憑借外物的寄托,不拘形跡地外出游覽。雖然各人的取舍千差萬別,沉靜浮躁也各不相同,但是當(dāng)遇到自己喜愛的事物時,也都沉迷滿足于短暫的快樂享受,渾然沒有察覺歲月的悄然流逝,等到熱衷的事物變得越來越熟悉,就會產(chǎn)生厭倦,心情也會隨之變化。察覺到了時光的流逝,于是當(dāng)初的快樂消失了,又滋生出無限的感慨。過去的歡樂,轉(zhuǎn)眼已成為陳跡,對此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觸;又何況人的壽命聽?wèi){造化決定,生命的期限都將終歸于盡呢??鬃诱f:“死生也算是人的一件大事了?!痹跄懿唤腥吮茨?!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20】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 【21】為虛誕,齊彭殤 【22】 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23】 其致 【24】 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25】 。 【20】若合一契:用契約相合比喻自己與古人產(chǎn)生感慨的原因基本相同。契:古人用木或竹刻寫券 契,分成兩半,各執(zhí)其一,以相合為憑證。 【21】一死生:《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span> 【22】齊彭殤:《莊子·齊物論》:“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迸恚号碜妫鄠鳛閳驎r人,壽八百 歲。殤:殤子,幼年死去的人。 【23】興懷:引發(fā)心中感慨。 【24】致:至,達。這里指最后所得到的結(jié)果。 【25】斯文:指蘭亭集合時眾人所寫之詩文(此段從進一步抒慨中說明作序的原由)。 每次觀看前人興懷抒感的緣由,我與他們的心境,就好像符契一樣契合無異,而古人文章中的悲涼情緒更令人傷感,這種壓抑的感覺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舒緩??吹竭@么多人對生命無常的畏懼和感慨,我才知道莊子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虛妄難信之辭。生與死,怎么能等同呢?后人看待今人,也正像今人看待前人,真是可悲?。『笕丝次覀?,也就像我們今天看前人,都無法逃脫宿命安排,真是件可悲的事情。所以我一一記下當(dāng)時到會人的姓名,錄下他們所寫的詩篇。雖然將來時代不同,情況各異,但人們抒發(fā)情懷的原因,大致是相同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嘆吧。 這一部分抒發(fā)宴集之后的感觸,是為虛寫。這部分則以一個“悲”字為基調(diào)。上文方言樂,此處忽言悲,表面看來突兀,實際卻不難理解。蘭亭聚飲,自是樂事,然有聚必有散,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聚會難而短,分散易而長。這種歡聚難常的感觸已經(jīng)使人情緒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懸隔,更令人悲從中來。其實,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描述聚會之歡樂后,因感人生無常而轉(zhuǎn)入悲傷,并不自《〈蘭亭集〉序》始。漢武帝行幸河?xùn)|,中流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fēng)辭》云:“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東漢《古詩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松囊皇溃俸鋈麸j塵。”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敘在南皮與吳質(zhì)等人宴游之歡之后云:“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阆轮?,咸以為然?!蔽鲿x石崇《金谷詩敘》,亦先敘眾人宴集之樂,接著以“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作結(jié)。可見至少從漢魏以降,聚散生死這股悲涼之霧,始終籠罩著文學(xué)家的心靈。《〈蘭亭集〉序》的由樂轉(zhuǎn)悲,亦就不足為怪了。 這部分文字的特色,在于王羲之將其悲傷之思的產(chǎn)生,寫得回環(huán)曲折,感動人心。首先從蘭亭聚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彼此相處,時間非常短促。而相處的方式亦不相同: 好靜者常在內(nèi)室清談,好動者喜在山林遨游。雖然人們情趣不同,相聚方式各異,但都具有共同之處,這就是遇到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不知老之將至,等到對所遇事物產(chǎn)生厭倦,感情隨事物之變化而變化時,無盡的感慨就產(chǎn)生了。先前喜歡的事物,轉(zhuǎn)瞬變?yōu)殛惻f的過去,這已經(jīng)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分,更何況隨著世界的變化,任何人都難免一死呢!孔子早就說死和生是大事,此種情況豈不使人悲傷!以上一層,是說與作者同時代人情感的變化。接著,王羲之眼光上移至古昔。他從古人留下的文章看到: 古人亦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當(dāng)今人的情況完全契合無異。古今一律使人嗟嘆,而古人文章中的悲涼情緒更令人傷感,這使王羲之心胸久久不能開解。既然古今一例為人生無常而興嘆生悲,可見莊周所謂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的說法,乃是虛妄難信之辭。下面,王羲之又將目光移至未來。他推想將來之人其情感變化必和古今之人相同。及至將來,現(xiàn)今一切即為陳跡;將來之人,亦將臨今人之文而感傷,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他的悲嘆。至此,其筆勢一收,順勢點明其記錄諸人名爵、詩作,以及作序之旨: 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有關(guān)情況就應(yīng)詳細記錄下來,以免湮沒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能夠了解我心中的感觸。這部分文字從蘭亭宴集發(fā)端興感,從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最后回到蘭亭宴集而收筆,舒卷自如,辭氣暢達。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從而與上文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fēng)已經(jīng)盛行。《蘭亭集序》在修辭上不尚藻飾,不堆砌故實;在句法上駢散兼行而以散句為主,這種寫法正顯明了王羲之乃是一代文學(xué)大家的風(fēng)范。 《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既為明媚的春景,熱烈的宴集,放浪形骸的生活感到無比的愉悅;又為隨著時光的流逝,不僅向之所欣,轉(zhuǎn)眼已成陳跡;而且人的一生,盡管有長有短,但終究總有盡時,因而又產(chǎn)生悲哀與痛苦。雖然后半部分不免有些憂傷、低沉的情調(diào),但從全文來看,讓人感受到的仍然是一種正視生死、執(zhí)著人生的曠達情懷。全文緊扣“情”字。它委婉曲折地寫出了王羲之由樂到痛再到悲的心理變化流程,并從中找到了今人、古人與后人在生死面前興懷發(fā)慨的契合點,文思幽遠,讓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我們讀來還是感到清雅雋永、韻致綿長。 每日精讀一篇文章 只為提升你的品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