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 趙孟頫《諸葛亮》 諸葛亮,著名政治家,蜀漢丞相;軍事家,六出祈山,率軍北伐;文學家,有出師表和文集;發(fā)明家,傳說發(fā)明了木牛流馬和饅頭。諸葛亮是東漢瑯琊陽都人,瑯琊就是今天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孔就是通的意思,孔明就是通明,通明就是亮,所以他的名和字是相同的。他的爵位是武鄉(xiāng)侯,世稱諸葛武侯,他去世之后謚號是忠武,又稱諸葛忠武,他還有個道號叫臥龍,所以也稱諸葛臥龍、臥龍先生。
清朝名將左宗棠為諸葛草廬題過一副對聯(lián):文章西漢兩司馬,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左宗棠自視甚高,自稱今亮,就是當今的諸葛亮也是豪氣沖天。他后來抬棺出征,收復新疆,也是真不愧對這個稱號。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忠誠的象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歷代的政治文化道德楷模。
諸葛亮的家族在東漢末年也是相當厲害的家族,他不是普通的家庭。后來漢朝分裂為魏蜀吳三方勢力,諸葛家族在這三方都有押寶,他們家族的人不是單單去一個國家,諸葛誕在魏國官至征東大將軍;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親哥哥,他在吳國官至大將軍;諸葛亮少年時跟隨他的叔父諸葛玄投奔了荊州牧劉表,諸葛玄去世以后諸葛亮過起了隱居生活,他平時喜歡吟誦一首叫梁父吟的詩,這首詩的內(nèi)容說的就是春秋時齊國的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他經(jīng)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時的兩個著名人物,就是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名相管仲,還有率領燕國軍隊連克齊國七十二座城的名將樂毅,就是說他自比管仲樂毅。
雖然當時諸葛亮過著隱居生活,但他的朋友都不是一般人,包括像徐庶、崔州平、著名的隱士水鏡先生龐德公,還有他的老丈人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姐姐也都是嫁給了當?shù)氐拿T望族。所以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你看到的所有的水到渠成,它的背后往往都是有著千萬次的主動造勢。
在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fā)表了著名的《隆中對》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發(fā)展策略,他的隆中對其實也就是《論各方勢力在大漢衰亡期的發(fā)展前景》,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篇尾有首長詩: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他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山,輔佐劉備爭霸天下,后來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擊敗了曹操,瓜分了荊州。劉備奪取了同宗兄弟益州牧劉璋的地盤,正式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后來關羽丟了荊州也丟了性命,劉備起兵給關羽報仇,被吳國的陸遜火燒連營,他兵敗之后在白帝城臨終托孤,把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后主劉禪交托給了諸葛亮。從此諸葛亮主理軍國大事,他不斷的出兵北伐中原,這是他畢生的事業(yè)。
蜀漢建興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兵前向后主劉禪上了一篇表文,這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師表》。 出 師 表 先帝,指劉備。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公元222年他在夷陵被吳國的陸遜擊敗,公元223年,他死于重慶奉節(jié)縣白帝城永安宮,就是杜甫在詩里說: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劉備是打著中興漢室的旗號,他稱帝的時候國號就是漢,電視劇里打出的蜀字旗是不正確的,稱為蜀漢是歷史學的叫法,他沒有完成自己的愿望,所以說中道崩殂。殂,死亡。崩,是帝王生命結束專用字;像諸侯王、公主死了都叫薨;士大夫死了叫卒,這個也是有等級區(qū)分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先主劉備沒有完成中興漢室的大業(yè),就不幸去世了。
諸葛亮上表的時候是后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天下已經(jīng)三分了,曹魏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天下九州得其六。吳國奪回了荊州加上他們原來的江東大本營,也有荊、揚二州的地盤,而且這是兩個大州,面積非常大。蜀國只剩下了益州,也就是四川這塊地盤,實際有效面積只有陜南和四川這一塊。不管是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嚴重缺乏的,形勢當時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說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已經(jīng)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刻了。
不管是皇宮里當班的大臣還是在外面管理事物的大臣,都兢兢業(yè)業(yè)忠于職守,大家感念先帝劉備的恩德,現(xiàn)在先帝駕崩了,大家要把受到的這份厚恩回報在陛下您的身上。
這是教后主應該怎么辦,您得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發(fā)揚先帝當年創(chuàng)業(yè)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身作則鼓舞臣子和將士們的士氣,不要總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份,不把自己當回事,經(jīng)常說一些不合身份的荒唐話,導致很多合理的意見無法上奏。塞,作為阻礙時讀sè。作為充滿的意思時讀sāi。文天祥的《正氣歌》:沛乎塞(sāi)蒼冥。
宮中,指皇宮,府中,指相府。陟罰臧否,獎懲善惡,也就是賞罰褒貶。臧否,《世說新語》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一句:臧否人物,就是對人物進行品評,或者夸或罵。 這一句的意思是:皇宮里的官員和丞相府里的官員,雖然他們在兩個地方上班,但他們屬性是一樣的,應該采取相同的人事安排措施,賞罰褒貶也應該用相同的標準,不應該有所差異。
發(fā)現(xiàn)有做壞事的人和有做好事的人,都應該把他們的情況上報到有關部門,按具體的情況進行賞罰。只有這樣做才能顯示陛下您治理國家足夠公正嚴明,不能出于個人私心而執(zhí)法出偏,導致宮中和府中的處理結果不同。宜付有司,有司指具體的職能官署,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有關部門。內(nèi),指宮中,外,指府中。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諸葛亮提到了三個大臣,郭攸之、費祎、董允,讓后主劉禪重用他們,說他們是先帝特別選拔出來留給陛下的忠臣,這三位都擔任過侍中的職務。
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宮里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您先不要自己盲目處理,先找郭攸之他們?nèi)齻€商量,聽聽他們的意見然后再去做,這樣做是有好處的,集思廣益,能彌補你自己想不到的地方。這是非常具體的人事安排了,總之諸葛亮對后主劉禪還是不放心。
剛才是文官推薦結束,諸葛亮馬上又推薦了武將,他推薦的這個人叫向?qū)?,他是蜀漢比較能干的將領。向?qū)櫴亲髮④娤蚶实闹蹲樱?strong>劉備當年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全軍敗退,只有向?qū)櫵坑行蚝笸?,沒有潰散,所以劉備對他的印象是非常好。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一個他沒有辦法拒絕的推薦理由: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任命向?qū)櫈橹胁慷剑褪墙l(wèi)軍的最高統(tǒng)領。
這是對后主說明向?qū)櫩梢宰鲕娛骂檰?,跟軍隊有關的問題請陛下向他商量,以他的能力和見識一定能把事情辦得妥當,把軍隊管理的井井有條,不同戰(zhàn)斗力的士兵都能被他安排到最合適的位置。和睦,指有條理。
諸葛亮把文武大臣都安排得很到位,基本也沒有給后主劉禪自己發(fā)揮的空間,所以就有一種陰謀論,說諸葛亮實際上就是蜀國的曹操。從地位上看的話,確實是的,但是后來的結局證明了諸葛亮畢竟不是曹操,就像白居易有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只有到了最終蓋棺定論時才辯忠奸。
先漢,就是指劉邦建立的西漢。劉邦雖然是市井出身,他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知道自己在具體的事務上不行,所以從善如流。其實就是親賢臣,遠小人。后漢,指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雖然兩漢的皇帝都是劉姓的同宗,但是東漢的基因跟西漢不一樣,東漢一開國就已經(jīng)被豪族綁架了,后來到了桓帝的時候就撐不住了,末年時天下大亂。
諸葛亮說親小人,遠賢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會致使天下大亂。先帝活著的時候,每次跟我談到漢桓帝漢靈帝干的那些破事,都會嘆息不已。
這是諸葛亮向后主又推薦了一波人,侍中就是郭攸之,費祎。尚書就是董允。長史是張裔。參軍是蔣琬。都是蜀漢的重要大臣,其中蔣琬和費祎在諸葛亮去世后先后擔任了丞相。諸葛亮說這些人都是絕對的忠臣,陛下您就放心大膽的任用他們吧,有這些人才的輔佐,中興漢室江山的大業(yè),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實現(xiàn)了。
這是諸葛亮自述生活經(jīng)歷,布衣指普通老百姓。躬耕于南陽,就是在荊州的南陽郡耕地生活。這兩句話很有可能是自謙,綜合他當時的家庭背景和人脈關系,躬耕這種事情估計是不會去做的,布衣確實是真的。這個詞后來被明太祖朱元璋學到了,動不動就朕本布衣,朕本淮右布衣,用來說明自己的草根身份。
諸葛亮說我本來就是個普通老百姓,就在荊州的南陽郡耕地生活,我在亂世之中隱居起來,能維持生存就不錯了,從來也沒有想過在諸侯間揚名。
南陽就是東漢末年荊州下轄的南陽郡,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武陵、桂陽、零陵,這是荊州固有的七個郡,劉表當荊州牧的時候又增加了一個郡,所以荊州是八郡。荊州是一個大州,它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延及兩廣,南陽郡是荊州最北邊的一個郡,大體上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與湖北襄陽僅僅是一水之隔。因為古代的郡縣區(qū)劃記錄并不是十分精確,南陽郡包括今天的南陽市并跨湖北襄陽的一部分。所以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到底是躬耕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還是躬耕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這個長期以來是有爭議的。
晉朝著名的史學家習鑿齒,他認為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襄陽,還給出了不少資料。但有一個問題,習鑿齒是襄陽人,所以他的說服力有折扣。關于諸葛亮的躬耕地,南陽人和襄陽人是有爭議的,南陽建了武侯祠,襄陽也建了古隆中故居。清朝道光年間,湖北人顧嘉蘅再次出任南陽知府,因為他之前也當過好幾次南陽知府。他到了之后就發(fā)現(xiàn)南陽人民和襄陽人民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事一直爭執(zhí)不休,他寫了一幅對聯(lián):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他本意是挺好的,想要平息一下雙方的火氣,結果他這個對聯(lián)一出來,進一步點燃了導火索,那躬耕地只能有一個,什么叫何必辨襄陽南陽。于是這個事情一直爭執(zhí)到現(xiàn)在。
這是回憶劉備三顧茅廬的情況,說我當時是個布衣百姓,先帝已經(jīng)身居高位卻沒有嫌棄我身份低微,不惜屈尊降貴,三次到草廬之中找我咨詢天下大事的走向,先帝的行為使我非常感動,所以答應先帝助他平定天下。
后值傾覆,指建安十三年劉備被曹操打得東竄西逃,諸葛亮奉命到吳國請求聯(lián)合抗曹,拉開了赤壁之戰(zhàn)的序幕。當時如果孫權不答應這件事情的話,吳國怎么樣不好說,劉備一定完蛋。所以說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自己從公元207年隆中出山,到現(xiàn)在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已經(jīng)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在白帝城臨終向我托孤。大事,就是指劉備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也就是讓他主理軍國重事。接受顧命以來,我每天都因為憂慮而休息不好,唯恐完不成白帝城的囑托,損及先帝的英明,所以建興三年五月我才發(fā)兵渡過金沙江,深入邊荒的不毛之地平定了叛亂。
五月渡瀘,瀘,指瀘水,就是金沙江。這就是《三國演義》里描寫的諸葛亮采用攻心為上的計策,七擒孟獲的故事。成都武侯祠里掛著幾十副對聯(lián),其中清朝四川按察使趙藩寫的一副最有名: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趙藩是諸葛亮的崇拜者。
如今南方的叛亂已徹底平定,經(jīng)過兩年的休養(yǎng)生息,兵力和裝備已經(jīng)準備充足,現(xiàn)在是時候揮師北伐平定中原了。我必當竭盡全力,蕩平曹氏偽政權,中興大漢江山,使陛下離開偏安的益州回到長安故都,這是臣為回報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忠于陛下的職責所在。
庶竭駑鈍,庶,希望。駑鈍,指平庸,資質(zhì)比較差。這個是自謙的話。他告訴后主劉禪我準備要出兵北伐了,消滅曹氏政權,讓陛下回到大漢的故都。我會認真履行當初對先帝的承諾。
斟酌,思考衡量的意思。在處理政務上要掌握好分寸,能向君主提出忠誠而有建設性的意見,這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所在。
這句是各人所要承擔的責任。首先諸葛亮請求后主準許他發(fā)兵北伐,接著他又給自己立了個軍令狀,說北伐如果沒有成效自己愿意領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后來就被馬謖給連累了,北伐出現(xiàn)了問題,諸葛亮自請降職貶為右將軍,但是仍然代理丞相職務。
除了他自己的職責,他還給其他人的職責也列出來了,如果郭攸之、費祎、董允他們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沒有規(guī)勸君主走向明君的道路,那么他們也要接受公開的懲罰。
這句是長輩對后輩,以相父的身份對后主說的。現(xiàn)在時局不是很樂觀,陛下你也得長點心,這么多大臣輔助著你,你多向他們學習治理國家的良策,多采納他們提出的合理意見,先帝在遺詔中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只要陛下你能把先帝的話當回事,老臣就感激不盡了。
老臣這就要離開陛下北伐中原,寫好這張奏表的時候已是涕淚滿面,竟不知自己說了什么。
杜甫就是諸葛亮的崇拜者,他寫了太多贊揚諸葛亮的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談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杜甫又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宋朝大詩人陸游也有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還寫了長詩《古柏行》,日本詩人也寫了超長詩《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去世后獲得的謚號是忠武,此后忠武這個謚號專門用來褒獎對國家有頂級功勛且在皇帝心中評價最高的大臣。
明朝的大才子楊慎曾經(jīng)記錄過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劍水春江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舊業(yè)未能歸后主,大星先已落前軍。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云。正統(tǒng)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文章版權歸 惟真坊 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