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為李嗣源養(yǎng)子的李從珂卻對父親的偏袒異常不滿,打算起兵奪了老弟的皇位。
當(dāng)然這種叛亂在五代亂世里屢見不鮮,就連藩鎮(zhèn)們也在觀望。
按理說李從珂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抵抗朝廷的大軍,但前來平叛的朝廷大軍很多都是早年跟隨他征戰(zhàn)的老將。
大軍圍城,李從珂卻在城頭又是哭又是脫衣秀傷疤的,引起老將們的同情心,順利獲得了軍心。
而后李從珂趁熱打鐵,聲稱只要攻入洛陽,大家都有賞,一下子激起了大家的熱情。
在財富和從龍之功的誘惑下,李從厚不敵,趁亂逃出洛陽,投奔自己的姐夫河?xùn)|節(jié)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
還沒到河?xùn)|,雙方就在衛(wèi)州相遇,李從厚畢竟還是君主,立即要求石敬瑭相助,趕走李從珂。
但石敬瑭卻說要和衛(wèi)州刺史王弘贄商量,王弘贄認(rèn)為現(xiàn)在的李從厚既將相侍衛(wèi),也無府庫法物,毫無勝算。
石敬瑭也認(rèn)為如此,然后將這些理由告訴了李從厚。
虎落平陽被犬欺,跟隨李從厚出逃的手下認(rèn)為這是石敬瑭故意不想幫助李從厚,雙方爆發(fā)了激烈的爭執(zhí),混亂中,牙內(nèi)指揮使劉知遠殺死了李從厚的全部隨從,獨留李從厚一人。
至于石敬瑭呢?他直奔洛陽而去。
敬瑭牙內(nèi)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盡殺帝左右及從騎,獨置帝而去。敬瑭遂趣洛陽——《資治通鑒》
說實話,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也深受李嗣源的大恩,更是后唐的臣子,現(xiàn)在君主李從厚落難,石敬瑭占據(jù)兵強馬壯的河?xùn)|,卻要找一位刺史商議,未免有點可笑,甚至還派人殺死李從厚的手下,這是一位臣子該做的事情?
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石敬瑭就有了不臣之心。
況且石敬瑭還撇開李從厚直奔洛陽,然而此時的李從珂也帶著大軍直奔洛陽登基,石敬瑭如此急切切也去,難道是趕著擁立新帝還是另有所圖?

去朝拜新天子還是另有所圖?
可惜石敬瑭還是晚了一步,李從珂率先在洛陽稱帝,石敬瑭這下子就有點尷尬了。
好在此時唐明宗駕崩不過四個月,還未下葬,石敬瑭正好打著祭祀先帝的旗號外加支持李從珂登位,這才將自己前往洛陽的動機搪塞了過去。
但祭拜也祭拜了,石敬瑭開始考慮如何脫身了,因為自己不干凈,石敬瑭深怕李從珂會軟禁他奪了他的兵權(quán)。
于是石敬瑭開始走岳母曹太后的路子,聲稱自己患了重病,需要回河?xùn)|休養(yǎng)。
畢竟一個女婿半個兒,加上石敬瑭對待曹太后如親生母親一樣,李從珂聽從曹太后之言,就將石敬瑭放回了河?xùn)|。
可以說日后石敬瑭反叛,李從珂也是要負(fù)一半的責(zé)任的。

后唐初期疆域
畢竟石敬瑭緊跟李從珂的腳步到達洛陽,如果早一點,難保不會發(fā)生什么事,任誰都看出石敬瑭有異心了,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從珂還是放他回去了。
可見石敬瑭說因為李從珂猜忌要殺了自己而不得不反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畢竟他本身就不干凈。
那么李從珂到底猜不猜忌石敬瑭呢?肯定有,但絕對不會要了石敬瑭的性命。
畢竟石敬瑭在洛陽的時候,李從珂剝奪石敬瑭兵權(quán)的機會不要太多,腹黑一點,直接軟禁起來也沒問題,但他并沒有做,還是讓他回了河?xùn)|。
當(dāng)然為了避免石敬瑭威脅皇權(quán),李從珂打算給石敬瑭“搬個家”,讓他去別的地方擔(dān)任節(jié)度使,即移鎮(zhèn),給對方一個體面。
當(dāng)然這也是五代時期的一個常用的路子,讓這些功臣們離開老巢,避免他們因盤踞太久而割據(jù)一方,以此來緩和君臣之間緊繃的矛盾。
比如唐明宗時期,李從曮移鎮(zhèn),離開李氏經(jīng)營幾十年的鳳翔,而后唐明宗也沒殺了他,反而高官厚祿了幾十年,在各地藩鎮(zhèn)擔(dān)任節(jié)度使,到了李從珂時期,甚至還再任鳳翔節(jié)度使,最終壽終正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典型的代表趙在禮,趙在禮可是參與裹挾李嗣源叛亂的主要人員之一,因而李嗣源稱帝后深感不安,深怕李嗣源報復(fù)自己。
然后自己上書請求挪地方,李嗣源樂見其成,讓他前往滄州,此后對他依舊信任有加,甚至給予兵權(quán)征討其他藩鎮(zhèn),可見移鎮(zhèn)算不得什么大事。
所以李從珂要求石敬瑭擔(dān)任天平節(jié)度使并不是一個過分的提議,況且這還是石敬瑭自己提出來的。
畢竟石敬瑭河?xùn)|節(jié)度使所在的太原,本身就是后唐的龍興之地,其政治地位遠超其他州郡,這樣的藩鎮(zhèn)在李存勖和李嗣源時期,都是交由皇族至親出鎮(zhèn)。

太原本身就是后唐的龍興之地
直到李嗣源后期,契丹南下,給后唐邊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李嗣源需要一個能力說得過去且信得過人鎮(zhèn)守,石敬瑭這才有機會擔(dān)任河?xùn)|節(jié)度使。
而且在五代那種亂世下,皇權(quán)怎么會愿意讓節(jié)度使長期鎮(zhèn)守在一個地方,李從珂也是如此,自然也就同意了石敬瑭移鎮(zhèn)的提議。
但沒想到石敬瑭是假意移鎮(zhèn)的,得知自己世鎮(zhèn)太原當(dāng)土皇帝的美夢破滅后,當(dāng)即決定造反。
但令他意外的是,除了劉知遠和桑維翰等人支持外,其余人都不看好。
或許李從珂真的從來沒有加害石敬瑭的想法,畢竟真的要害石敬瑭,石敬瑭妻兒老小可都在洛陽,只要一紙詔書就可以讓他回洛陽省親,但李從珂從來沒干這種缺德事,反而放了石敬瑭老婆晉國長公主回去。
石敬瑭盡收其貨之在洛陽及諸道者歸晉陽,托言以助軍費,人皆知其有異志。唐主夜與近臣從容語曰:“石郎于朕至親,無可疑者,但流言不息,萬一失歡,何以解之?”——《資治通鑒.后晉紀(jì)一》
到了這個時候,李從珂依舊不相信石敬瑭會反。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初十日,石敬瑭叛唐自立,李從珂命張敬達領(lǐng)兵攻打太原。
石敬瑭原以為反旗一舉,四方會響應(yīng)自己,沒想到自己卻被困住,隨著戰(zhàn)局的膠著,石敬瑭面臨糧草匱乏的危機。

一代雄主耶律德光
生死存亡之際,石敬瑭打算尋求外援,這個外援就是契丹人,派心腹桑維翰拜見耶律德光,許諾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并且每年進貢,以兒國自稱。
耶律德光正愁沒有南下的機會,當(dāng)即答應(yīng),將后唐平叛大軍圍困在晉安寨。
為了解圍,李從珂派了盧龍節(jié)度使趙德鈞前去救援,一下子給了石敬瑭很大的壓力。
倒不是趙德鈞戰(zhàn)斗力爆表,而是趙德鈞也想學(xué)石敬瑭找契丹人當(dāng)靠山。
不過趙德鈞倒是比石敬瑭好一點,一不稱臣、二不認(rèn)爹、三不割地,只送給耶律德光一些金銀,雙方約為兄弟之國,至于石敬瑭怎么辦?既然成為耶律德光干兒子,那就讓他永鎮(zhèn)河?xùn)|吧!
趙德鈞條件相對于石敬瑭來說,差的不止一點半點,但就是這樣的條件,耶律德光居然也準(zhǔn)備同意。
至于原因嘛,一來盧龍軍可比石敬瑭的河?xùn)|軍強上一些,二來契丹已經(jīng)深入中原腹地,第一次來總歸有點忐忑,怕被趙德鈞斷了后路,因而打算答應(yīng)趙德鈞。
另一邊石敬瑭得到消息后,怕耶律德光拋棄自己,自己辛苦半天最后啥也撈不到,于是又派人前去游說耶律德光。
為了表示誠心,使者在耶律德光大帳外跪下苦苦哀求一整天,加上石敬瑭的條件過于優(yōu)厚,很難不答應(yīng)。
就這樣趙德鈞稱帝美夢破滅了。
當(dāng)然更慘的還是李從珂,救援的趙德鈞停滯不前,晉安寨缺少糧草下殺了主將投降了契丹,契丹回頭又攻打趙德鈞,趙德鈞不敵投降了石敬瑭,李從珂事實上已經(jīng)敗亡了。

晉安寨之?dāng)。顝溺媸聦嵣弦呀?jīng)敗亡了
說實話,本來石敬瑭可以不認(rèn)爹、不割讓土地的,但石敬瑭卻鐵了心認(rèn)賊作父,甘愿當(dāng)人家兒子,他所做的這一切,也只是為了皇位而已,這一點,劉知遠看的很明白:
劉知遠諫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敬瑭不從——《資治通鑒》
而得了江山之后,石敬瑭也真的視契丹為父,深怕“父親”不高興:
契丹攻云州,半歲不能下。吳巒遣使間道奉表求救,帝為之致書契丹主請之,契丹主乃命翟璋解圍去。帝召巒歸,以為武寧節(jié)度副使
這是耶律德光北還時候的事,云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石敬瑭割讓十六州,不代表其他州愿意歸契丹,比如云州官員吳巒就不同意。
吳巒帶領(lǐng)云州百姓抵抗半年之久,契丹久攻不下,就把這件事交給石敬瑭處理。
石敬瑭也很簡單,直接將吳巒召回,云州就此落入契丹手上。
有人說了,燕云十六州本身并不是石敬瑭的,他給契丹許諾是空頭支票。

燕云十六州,至此歸契丹
然而燕云部分地區(qū)比如云州和應(yīng)州都是被石敬瑭控制的,這些都直接被石敬瑭送了,這么推測下來,要是整個燕云都在手,他賣起來也絲毫不會心痛。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成功進入汴州,隨后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
但石敬瑭是造反自立的,不服的人大有人在,尤其是不齒石敬瑭的為人,紛紛與他離心離德,甚至叛亂。
比如魏博節(jié)度使范延光、安遠節(jié)度使李金全、成德節(jié)度使安重榮和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安從進先后造反。
尤其是安重榮,說出了歷史上著名的狠話“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著為之耳?!?/span>
這句話道出了五代的本質(zhì),更悟透了五代的生存法則。
而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皇位,石敬瑭一邊平叛,一邊選擇姑息藩鎮(zhèn),雖然造成地方藩鎮(zhèn)勢大的后果,但避免后晉王朝在開國之初就重蹈后唐的覆轍。
天福三年(938年),稍微穩(wěn)固局勢后的石敬瑭就迫不及待向契丹獻上幽云十六州的地圖戶籍,相當(dāng)于從法理上徹底放棄了幽云之地,可見石敬瑭是徹徹底底愿意當(dāng)契丹人的兒皇帝。
當(dāng)然這也是他被罵了一千年的原因,畢竟石敬瑭先認(rèn)賊作父,明明比耶律德光大十歲,卻甘愿認(rèn)人家做爹,實在是太丟人了,而后又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坑了后世王朝幾百年。

宋朝是實打?qū)嵉氖芰耸磋└钭屟嘣浦嗟?/p>
尤其是宋朝,要說后世罵石敬瑭最狠的,宋朝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畢竟宋朝是實打?qū)嵉氖芰耸磋└钭屟嘣浦嗟模匝嘣票卣劶笆磋?,談及石敬瑭又會說其賣主求榮之事。
后世王朝則將石敬瑭視為反面教材而已,讓子孫謹(jǐn)記而已。
至此,石敬瑭被釘在恥辱柱上一千年,至今也洗不白,也沒人敢洗。
天福七年(942年),游牧在雁門關(guān)之北的吐谷渾部不齒石敬瑭割土侍父之恥,拒絕向契丹稱臣,投奔河?xùn)|節(jié)度使劉知遠。
契丹人得知后,立即派人責(zé)罵石敬瑭一番,問他怎么辦事的。
石敬瑭能怎么辦?一方面劉知遠手握重兵,亦如自己當(dāng)年一樣,絲毫不敢得罪,另一方面契丹就是自己的“父皇帝”,更不敢得罪。
他就像風(fēng)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最終憂郁成疾,于當(dāng)年六月駕崩,在位僅七年。
在這七年里,石敬瑭幾乎就是鐵了心要當(dāng)契丹人的孝順兒子,雖然唐末五代一群人也想認(rèn)敵人當(dāng)“親戚”,但如此下血本的,唯有石敬瑭一人。
畢竟燕云十六州并不屬于石敬瑭一人的,但卻屬于中原人的。
從中晚唐時期到五代初期,只要守衛(wèi)燕云,都在死命守衛(wèi)燕云十六州,無數(shù)將士在戰(zhàn)場上廝殺,就算一直和朝廷不對付的河朔三鎮(zhèn),也寧愿和契丹血戰(zhàn),也不愿意丟了黃河以北這道最重要的防線。
但石敬瑭就是送給了契丹,讓幾代人的努力灰飛煙滅,也讓契丹輕輕松松獲得易守難攻的燕云十六州。
難以理解為什么有人替石敬瑭翻案,甚至有說他是五代第一仁君,他配嗎?
石敬瑭本身就是造反起家,而造反初期準(zhǔn)備不足心又太急,只能不計成本使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滿足了契丹欲望,引入北方強敵進入中原,手段之卑劣,實在是刷新了開國君主的下限。

燕云之地
這么一個毫無底線的皇帝,怎么不會被后世戳脊梁骨。
當(dāng)然石敬瑭建立的后晉也沒落到好,石敬瑭一生育有七個兒子,但大都早夭,去世前只有幼子石重睿一人。
當(dāng)然石敬瑭還可以選擇侄子石重貴,但對于石敬瑭來說,江山還是留給兒子的好,臨死前向宰相馮道托孤,希望他能扶持石重睿登基。
結(jié)果石敬瑭剛駕崩,馮道卻以主少國疑為由議定長君,直接擁立石重貴為帝。
好在石重貴對親叔叔靠譜,登基后尊親爹石敬儒為皇伯父,從根上和自己親爹劃清了界限,自認(rèn)是石敬瑭子嗣。
然而石重貴雖然自認(rèn)為石敬瑭一脈,但卻不認(rèn)可石敬瑭所作所為,對叔父如此諂媚契丹很不齒,上位之后就多次挑釁契丹,折騰四年后亡國,后晉就這樣二世而亡,成為五代國祚倒數(shù)第二短的王朝。
至于第一短命的,自然是石敬瑭“好部下”劉知遠建立的后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