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巍巍秦嶺:國脈所系,其深如海

 韓林圖書館396 2023-09-16

秦嶺是什么?這是一個千人千語的話題。

2017年,賈平凹寫《山本》,曾說:“秦嶺是一條龍脈,橫亙在那里,提攜了黃河長江,統(tǒng)領著北方南方。它是中國最偉大的山,也是最中國的山?!?/span>

2021年,賈平凹再寫《秦嶺記》。寫畢,有人問:“您心中的秦嶺究竟是怎樣的?”他卻不知如何作答,“每一座山都有不少故事,有的是神話的,有的是歷史的。我卻不知還能怎么去說秦嶺,它太頂天立地,勢立四方,混沌、磅礴。它太偉大、太豐富了,不可理解,沒人能夠把握。秦嶺最好的形容詞就是秦嶺?!?/span>

對于秦嶺,我們只能說“其深如?!?。

秦嶺之山

秦嶺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個山脈體系。

狹義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這是秦嶺的主體。東西綿延約500公里,南北寬達150千米。

圖片

廣義的秦嶺,西自昆侖,橫貫陜南,延及大別山,東止張八嶺,長約1600多公里。

地理學家通常認為,秦嶺和淮河這條連接線,把中國分成南方與北方。

而陜西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由秦嶺為界劃為三大區(qū)域,由北向南依次為陜北、關中、陜南。

圖片

三地的自然風貌迥然不同,陜北為黃土高原,關中為渭河平原,陜南為秦巴山地。

秦嶺東西橫亙,擋住了從太平洋吹來的季風,也擋住了北方頻頻南下的寒流。

使秦嶺以北氣候干旱、黃塵飛揚。千溝萬壑是陜北的典型景觀,給人以蒼涼和貧瘠。

而秦嶺以南,則受到秦嶺的庇護和恩惠,降雨豐沛,造就了富裕的漢中盆地和天府之國。

秦嶺南北坡的動植物分布,為秦嶺是氣候分界線,提供了佐證。

秦嶺之南,有“秦嶺四寶”大熊貓、朱鹮 、羚牛和金絲猴。而秦嶺之北,卻見不到它們的蹤影。

在秦嶺南坡,生長著一千多種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北坡只有46種。

人們所說的南北差異:譬如在飲食上南稻北麥,在交通上南船北馬等現象,在秦嶺南北普遍存在。

秦嶺山脈,山山相連。自東向西有華山、老君山、太華山、少華山、驪山、王順山、翠華山、終南山、太白山……可謂名山云集。

因造山運動及渭河沖刷,在秦嶺北麓山腳下,還形成了許多臺狀塬地。如白鹿原、和尚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樂游原,直到西邊的五丈原。

這每一座山、每一道原,都有一部厚重的歷史。

圖片

圖片

秦嶺山脈的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

太白山歷史悠久,歷代帝王對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詩篇。

李白數游太白山,留下經典佳作:

《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登太白山》:“西上太白峰,夕陽窮攀登。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隨冷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span>

圖片

秦嶺之中,最有文化內涵的山是終南山。

終南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段秦嶺山脈。它西接寶雞太白山,東到藍田箭峪嶺,相間100多公里。

終南山中,三教會集,所謂“天下修行,終南為冠”。

圖片

但終南山的出名,不在于別的,而在于隱逸文化。

傳說終南山歷代多隱士,如:老子李耳、西周姜子牙、財神趙公明、漢初張良、仙家漢鐘離、高僧鳩摩羅什、藥王孫思邈、鎮(zhèn)宅圣君鐘馗、仙家呂洞賓、詩佛王維等。

圖片

王維當時僻居秦嶺北麓的藍田輞川,吟詩作畫,佛心癡癡,被后世譽為“詩佛”。

他在門前手植的銀杏樹,至今,有數抱粗,枝繁葉茂。特別是《輞川集》,輯錄了他描寫秦嶺的20首詩,每首都是經典。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金句連連。

蘇軾評其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span>

圖片

這詩呵,這畫呵,全是終南:

唐·王維《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唐·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唐·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span>

唐·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span>

唐·李白《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span>

秦嶺之水

山是水之源,山水兩相依。秦嶺的莽莽群山,滋生了萬千溪流。

于是,秦嶺之北有了渭河,秦嶺之南有了漢江、嘉陵江。

渭河,從渭源發(fā)源,流經隴西、通渭、武山、秦安、天水、清水,然后繼續(xù)向東,在甘陜之間,進人了六盤山脈和秦嶺的夾縫,一改坦然舒緩的個性,變成一條喧囂湍急、左沖右撞的猛河。

它一路與崇山峻嶺搏殺足足200里,在寶雞峽猛然沖刺,終于脫離了兩大山系的夾峙,一躍進入了平坦寬闊的八百里秦川。

之后,匯入秦嶺北麓72峪之水,在潼關附近直入黃河。

圖片

而在秦嶺南麓,漢江橫穿東西,一直偎依在秦嶺腳下,相隨相伴達數百公里。而嘉陵江則縱貫南北,流向與秦嶺越行越遠。

這二條河的源頭,可謂難舍難分。漢代之前,古漢水的源頭為西漢水。因武都地震,西漢水改道,并入了嘉陵江水系,遂成為其源頭。因此有了“嘉陵奪漢”之說。

圖片

漢江往東南,在武漢匯入長江。嘉陵江則往南,于重慶注入長江。這二條支流的匯入,長江因之充盈。

圖片

秦嶺之水,滋潤了萬物,孕育了文明。

可以說,一條河流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

論及中華文明,我們不能不說渭河。

它從滴水山泉開始,一路不拒溪流,逐漸莽蕩,開拓出一片片坦蕩的河谷。這條流淌在關中平原的渭河,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足跡。

隴西、天水、寶雞、鳳翔、岐山、咸陽、西安……中國歷史上璀璨無比的城市一一興起。

周文王、武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一群中國歷史上最威赫的帝王,相繼在渭河灘上,一個踩過一個的腳印……

渭河不算長,僅810多公里。這條河的流量也不大,每到洪水期又稠似泥漿,不能托浮客船貨輪。但它卻哺育了,從古至今,隴地和關中的蕓蕓眾生。

在漢民族,發(fā)生和形成的意義上,渭河的重要性并不亞于黃河。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黃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區(qū),是西藏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地方是黃河的三條支流——陜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河南的洛河,所圍成的“三河地區(qū)”。

圖片

圖片

汾河谷地是堯、舜、禹的故鄉(xiāng),洛河是夏、商王朝的所在。

如果說汾河與洛河流域誕生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童年,那么渭河所孕育的文明則是中華民族的“花樣年華”——青年期。這只要看一下中華民族最輝煌的四個朝代——周、秦、漢、唐皆建都于此就足以解釋了。

據地質學家研究,黃河曾經沿著今日渭河的河道流淌,后來才從蘭州改道向北,走了一個“幾”字形的大拐彎。假如黃河仍舊沿著渭河的河道流淌,那么還會有“八百里秦川”的富饒嗎?還會有“周、秦、漢、唐”中華文明之輝煌嗎?以黃河之洶涌暴烈、泛濫無常,難以設想在它的兩岸會有秦之宮殿,漢之長安。

黃河兩岸的文明都產生在支流,而不是主流上。這是因為黃河主流的挑戰(zhàn)太大了,人類的童年承受不了。而水量適中、溫順馴服的河流,正適合人類的童年。

也許,天諳其道,欲興中華,因此黃河改道北上,形成一個“幾”字形的屏障一樣的大拐彎,留下關中盆地讓渭河流淌。

從地理的角度看,渭河無疑是黃河的支流,但是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

它與陜西潼關以下的黃河流淌方向一致,從西向東,直至大海,在中國的中部形成一條軸線。世界著名古都長安、咸陽、洛陽、安陽、開封都串聯在這條軸線上。這條軸是中華的文化之軸。這就是渭河的意義。

圖片

秦嶺之北的渭河,濁流滾滾,勝似黃河。

而秦嶺之南的漢江,又稱漢水,卻水碧若玉。

同樣是河流,漢江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歷史地位重要,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

漢江全長1577公里,是渭河長度的近兩倍。其中陜西境內干流長657公里,湖北境內長920公里,總落差1964米。

作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地表水資源總量566億立方米,是渭河地表水資源總量的9倍多。

滔滔漢水流經陜西、湖北二省,穿越秦巴山地,劃過江漢平原,長驅3000余里,氣勢何等磅礴。

漢水的源頭,在秦嶺南麓陜西寧強縣境內。它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在仙桃以下,直至入長江口(漢口),稱為夏水。

可以說,漢水是漢民族、漢文化的直接發(fā)祥地。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這樣評述漢水:“漢水上游是古代世界的盛地,因為漢水發(fā)源于秦嶺南麓,從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關中地區(qū)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區(qū)。因此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漢水流域是長江流域和上述幾個地區(qū)之間的著名通道,同時也是古老華夏文明的源頭地?!?/span>

秦亡后,劉邦受封于漢中,稱“漢王”。在統(tǒng)一天下后,又以“漢”為國號。

西漢、東漢統(tǒng)治中國426年,疆域遼闊,四方輻射,萬國來朝。

作為一個全然由華夏文明自身孕育出的偉大王朝,在它的身后,影響著中國兩千年的歷史。

漢族的形成,始于漢代。漢文化、漢學、漢語這些名稱,都是因漢朝才定型的。

“漢”這個符號,給炎黃子孫、中國文化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圖片

那么,嘉陵又是什么?

嘉陵二字的來歷,頗具神秘色彩。嘉者褒獎之意,陵者突出的土丘,古人多指墓葬。

嘉陵江,是長江僅次于漢江之長的支流,又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

嘉陵江源頭,歷來認為有東、西兩源。東源陜西鳳縣代王山,西源甘肅天水齊壽山。習慣以東源為正源,西源稱為西漢水。

代王山間的潺潺溪流,流過鳳縣嘉陵道,在漢中寧強的兩河口與西漢水匯合,始名嘉陵江。

嘉陵江在廣元昭化鎮(zhèn)與白龍江匯合后,進入最精彩的中游地區(qū)。

河流向南,至重慶朝天門,歸長江。

在文化意義上,嘉陵江西側到川西平原為蜀文化區(qū),江東到大巴山區(qū)域為巴文化區(qū)。

沒有嘉陵江與長江之匯,就沒有重慶。因此,嘉陵江被稱為重慶的母親河。

從廣元開始,嘉陵江劈劍門,興閬中,和南充,潤廣安,直到合川與渠江、涪江匯合。此段以上古稱閬水,合川以下稱渝水,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原因。

這里有幾個地名,劍閣、閬中,都是三國著名的關隘。而合川的釣魚臺則更有威名。

宋元戰(zhàn)爭時,元朝皇帝蒙哥在此受箭傷而亡,推遲了蒙古大軍西進歐州的步伐。此地被稱為'上帝折鞭處'。

帝王之州

渭河自西向東流過,南部的秦嶺山地群峰競秀,北部的渭河平原舒展坦蕩。

這“秦”字堪稱渭河流域的靈魂。

比如:山有“秦嶺”,地有“秦川”,丘有“秦陵”,字有“秦篆”,戲有“秦腔”,菜有“秦椒”……而上游天水一帶在古代被稱作“秦州”。

渭河造就的關中平原又稱“秦中”。這是一片古老豐腴的土地。

歷史上,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累計 1100 多年的建都史。其中周、秦、漢、唐這四個朝代國力強盛,最為世人矚目。

杜甫詩曰:“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span>

戰(zhàn)國時,秦人在盆地周邊設立關卡,“東函谷,南武關(今陜西省丹鳳縣境內),西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境內),北蕭關(今寧夏原州區(qū)境內)”。

圖片

圖片

而渭河平原正居于這些關隘之中,因此得名“關中”。

這關中,西有隴山,東有潼關,南有秦嶺,北有岐、喬、黃龍山脈相連。

山為安全之勢,而水為生存之本。

一座以山岳為邊墻的天然“大城”,包裹了渭河橫貫的八百里秦川。

這“大城”中黃土深厚,五谷豐饒,四季分明,寒暖皆宜,百姓安樂,溫飽有余。直養(yǎng)得男人身高體健,女人面俊手巧。

關中人多是人高馬大的漢子,還有那體態(tài)苗條一走三扭的婦人。單看頭面,高顴骨、闊嘴巴、細長單眼皮居多。秦皇陵出土的秦兵俑就是關中人特征的忠實寫照。

這富饒的渭河平原,造就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

自古以來,凡國都所在地,都要具備地勢優(yōu)良、水源豐足這兩大基本條件。

關中三面被山脈拱衛(wèi),是一處進攻固守皆宜的好地方。

關中之地不僅居于關隘之中,亦是中國大陸的幾何中心,連接著周圍重要的地理單元。

圖片

圖片

由渭河北岸北穿黃土高原,可達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從大荔向東北渡黃河,能夠進入山西臨汾盆地;東出函谷關,就是華北平原;在商縣向東南,即直抵江漢平原;循秦嶺峪口南下,就是漢中盆地;自寶雞向西南,則進入了四川盆地;西出隴關,可通河西走廊;蕭關則守護著關中的西北。

誠如張良所言:“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span>

真可謂四面關隘守金城,八方通衢系中外,天然一個長安地,自當選做帝王都。

同時,渭河流域的大小河流網絡關中,為灌溉五谷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由于這兩方面的優(yōu)勢,便形成了“關中自古帝王州”的特殊地位。

先說周朝先祖,發(fā)端于渭河支流漆水河流域。數百年過去,周族繁衍壯大,在渭河北岸最豐腴的周原駐足。到周文王姬昌時,又率族在渭河支流灃河建立國都。這便是歷史上的豐京。姬昌之后,武王姬發(fā)繼位,又建立新都鎬京。

豐、鎬二京,是渭河流域第一次出現的大都市。兩座城堪稱“姊妹城”,相距不過 50華里,中間有大道相連,相互依存,一直持續(xù)了350多年。直到周平王為避犬戎之侵擾,而遷都于洛陽。

周王室的東遷后,關中空虛。原本生存于渭河和嘉陵江上游的秦人先祖,開始了東進的長征。

他們先翻越隴山,進入渭河支流千河,又順千河逐步南下,來到“千渭之會”的古陳倉,然后遷至渭河北岸的雍城。

先后經歷 9 次遷都之后,最后定都于咸陽,與西周故都豐、鎬二城隔渭河相望。

圖片

秦人9 次遷都路線示意圖

咸陽之北,有涇河、石川河,南有黑河、澇峪河、灃河,水源十分豐富。這里是關中平原最開闊肥沃的地段。

蘇秦認為當時的關中“沃野千里,積蓄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八百里秦川的地利,將秦人的事業(yè)托向巔峰。

秦朝之后的西漢,也將都城定于離咸陽不遠的渭河南岸。漢長安城面對渭河,水源豐富,保證了人口急劇增長的需求。

隋唐長安城,優(yōu)越地理位置優(yōu)越,附近有 8條河流自南向北匯入渭河構成水網,即涇、灃、澇、潏、滈、浐、灞,加上渭河,后人將這一自然景觀習稱為“八水繞長安”。

在盛唐時期,長安人口已逾百萬。充足的水源,保證了這個中世紀國際大都市的正常運轉。

唐朝之后,中國帝王的“王氣”東移,關中平原從此失去作為國都的地位。

天府漢中

漢中,北邊矗立著千巖萬壑的秦嶺,往南倚靠著綿亙千里的大巴山。

這塊狹長盆地,地處“咽喉要地”。土地肥沃,一派巴蜀風光。

圖片

居漢中,可御強敵,委曲求全,休養(yǎng)生息。一旦兵強馬壯,又可東山再起,圖謀天下。

因此,無論是舉兵逐鹿,還是屯兵休養(yǎng),漢中皆為兵家所重。

圖片

幾千年來,這里發(fā)生過無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多少的英雄豪杰在此登場、謝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中成為諸侯爭奪的戰(zhàn)場。秦將司馬錯伐蜀,以“石牛糞金”誑蜀王修道。道路成,蜀國亡,成為歷史鏡鑒。

漢高祖劉邦和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在這里出發(fā),開創(chuàng)了漢朝400年基業(yè)。

在張良送劉邦入漢時,指出此地平原廣闊,利于農植,據此沃土可休養(yǎng)生息,為楚漢爭霸保存實力。蕭何也以為,可“養(yǎng)其民以至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韓信則在此與劉邦君臣相會,指出“楚必亡、漢必興”的道理,《漢中對》就此誕生。

四百年后,另一個“劉氏集團”在蜀地興起,同樣在漢中達到全盛。所謂“益州咽喉,若無漢中,是無蜀也”。

圖片

劉備、諸葛亮、魏延、馬岱、姜維、黃忠,以及曹操、鐘會等,在這里上演了一場場雄偉壯闊的三國大戲。

圖片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span>

歷代興亡更替,卻不改江山風月。

漢中,是交匯之地。北邊的秦隴文化、東南的荊楚文化、南邊的巴蜀文化在此會合。

漢中人有關中人的耿直,有湖北人的聰慧,有四川人的靈活。

如果從自然環(huán)境、文化特性、管理效率來考慮,陜西與四川的省界以秦嶺的山脊為界,最為合理。

但歷代統(tǒng)治者偏偏將漢中盆地劃歸陜西。

如果說陜西的版圖像一個跪射的兵馬俑,那么陜南的漢中就像是兵馬俑伸進四川的一只腳。

圖片

這只腳很有說法,它體現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一個重要原則:用犬牙交錯的邊界防止地方割據和獨立。

四川盆地四周大山圍合,盆地內土地膏腴、資源豐富,極易脫離中央而獨立,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之說。因此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要跨過秦嶺,讓陜西向四川伸進一只腳。

蜀道滄桑

關中與四川盆地相隔著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因此,蜀道分為兩段。

圖片

穿越秦嶺的部分,主要有四條道路,自西向東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穿越巴山的部分,又分為四條,自西向東分別是: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

它們的排列組合,構成了古代穿越川陜的主要通道。

另外,古蜀道中,還有一條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和一條通往南陽盆地的武關道。

圖片

兩千年來,蜀道之上,道不盡的傳奇歷史,看不完的奇山異水,數不清的歷史古跡。

秦人打通蜀道,坐陣關中。道路所及,勢力所據。

司馬遷在《史記》里稱頌:“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

圖片

圖片

秦鑿棧道是為征服,漢取天下需要生聚。

看看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們:劉邦不過一介亭長,蕭何是小衙役,張良為沒落貴族,韓信為流浪漢,樊噲是狗屠,酈食其是酒徒,陳平為農夫,彭越為漁人……

一批布衣的身影,從秦嶺古道匆匆走過,成長為一個新王朝的歷史巨人。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則典故,婦孺皆知。我們說一說這條古道的千年滄桑事。

項羽和劉邦,都不是尋常之輩。他們在陳倉古道上,演繹了一出楚漢相爭的大戲。

圖片

在鴻門宴上,劉邦險些丟掉性命。只好忍氣吞聲接受了,被項羽趕出關中,到漢中為王的事實。

劉邦在前往漢中的途中,采用張良計策,燒毀棧道“以固項王意,以示天下無還心”。

于是,漢軍將所過棧道,走一路燒一路,棧道盡毀。

這確實起到了麻痹項羽的作用。

但劉邦并不甘心屈居漢王,偏守一隅。

事實上,劉邦在漢中僅僅待了四個月,公元前206年4月來到漢中,8月份便開始反攻關中。

原因在于,鴻門宴前,劉邦沒有真正搞清雙方的實力對比,以至步步退讓。其實此時,項羽已糧草不濟。待劉邦看清形勢,卻錯過了一爭高下的良機。

在漢中期間,最關鍵、最有戲劇性的事件,便是筑壇拜將。

蕭何舉薦了淮陰侯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圖片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得十分仔細:“漢王擇良日,設壇場,欲拜大將。眾將皆喜,人人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經過筑壇拜將,劉邦才形成“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謀推張良”的格局,還有曹參、樊唉、陳平、酈食其、夏侯嬰等一批人才扶助。

登壇拜將儀式后,劉邦問計淮陰。

淮陰指出,項羽的強大,是表面的。項羽吝惜賞賜,長此以往,必將失軍心;項羽定都彭城而非關中,等于主動放棄地利;項羽又公然違背義帝之約,失信于天下;項羽殘暴,所過之處無不殘滅,大失民心。

總得來說,項羽不懂籠絡人,還不夠聰明。這樣的項羽,雖然強大,也只是匹夫之勇,無可懼。

只要劉邦能反項羽道而行,對天下有才能之輩,極盡籠絡,再施仁政,漢軍便會迅速地強大起來。

具體到出漢中、定三秦,淮陰的建議是:三秦民心在漢不在三秦王,只要漢軍趁三秦王立足未穩(wěn),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漢中,三秦可傳檄而定。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這一段史實是清楚的:韓王信提出的是利用士兵思鄉(xiāng)的心理東進,但無具體操作之法;淮陰侯提出的是戰(zhàn)敗項羽決勝天下的策略。該策略既有長遠的規(guī)劃,又有近處的實施綱領。而從哪一條道去關中,根本就不重要,修棧道這事,更是沒必要。

公元前206年8月,反攻關中的時機已經成熟。作為三軍統(tǒng)帥的韓信,便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劃。

這明修的棧道,在那里呢?應該是子午道無疑。

圖片

東漢建和年間,鐫刻于褒谷口石門中的摩崖刻石《石門頌》中記載:“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這清楚表明,劉邦從關中退入漢中,走的是子午道。

這條道距西安城東漢軍大營霸上,以及鴻門宴故址,都比較近。就近脫離險境,進入秦嶺,比較合理。

陳倉在西,子午谷口在東,兩地相距 200 公里?!懊餍迼5馈卑殉姷淖⒁饬ξ綎|面子午谷口,漢軍卻悄然從陳倉古道殺出,確實聲東擊西,攻其不備。

待漢軍從陳倉道殺出,奪取大散關,攻下要塞陳倉。劉邦遂還定三秦,五載遂成大業(yè)。

這一段史實后被搬上戲臺,廣為流傳。百姓不懂淮陰侯計策之高、之妙,于是文人編出了戲劇性的情節(jié)。

至今,漢中城南,拜將壇遺跡猶存,歷代碑刻環(huán)列,供游人憑吊,把兩千年前的故事發(fā)揮演繹到極致。

在漢中城北褒斜古道上,有一處驛站叫馬道,相傳便是當年蕭何追上韓信的地方。古道原本緣褒谷北越秦嶺,到此處卻有一條叫寒溪的支流,由西向東注入褒水。平時河水不大,古道便以小橋越過。

韓信逃亡至此,偏巧寒溪因雨漲水,沖毀便橋,無法越過,耽誤了時間,才被蕭何追上。

寒溪猶存,傍有古碑,上書:寒溪夜?jié)q。

圖片

由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戰(zhàn)例,由漢中通往陳倉的這條古道,被史家稱為陳倉道,并在三國時代被曹操、諸葛亮、姜維等人多次利用。

公元215 年,曹操已統(tǒng)一了北方。這年4月,曹操親率大軍從陳倉出發(fā),目標便是奪取漢中。

圖片

在大散關,曹操遙望群山無垠,聯想征途艱辛,感慨萬千,曾賦《秋胡行》二首。其中有:

晨上散關山,
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
車墮谷間。
坐磐石之上,
彈五弦之琴……

這年曹操61歲,大業(yè)未成,深感時不我待、宏愿難遂之意。

這次戰(zhàn)役,以曹操勝張魯,奪漢中結束。

時隔四年,劉備為保蜀地安全,發(fā)兵與曹操爭奪漢中。兩軍的主戰(zhàn)場,在陳倉道與金牛道的交會地段,古陽平關附近。

這次戰(zhàn)役,天時地利向劉備傾斜。先是駐守漢中的曹將夏侯淵輕敵,在陽平關前的定軍山下,被蜀中老將黃忠斬殺,曹軍全線動搖。后因楊修散布失敗情緒,誤傳“雞肋”口令,被曹操處死。曹操審時度勢,索性退軍。

漢中遂為劉備占領,并逐漸成為蜀漢的北伐前沿。蜀漢后期,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八次伐魏,都利用過陳倉道。

圖片

而陳倉道最光彩的一頁是在南宋。

1127年,新崛起的金國,攻陷了北宋都城汴梁,直驅江南。

因戰(zhàn)線過長,金國被迫在東南取守勢。決定先攻陜川,控制長江上游,再順江東下,迂回消滅南宋。

1130年九月,在陜西富平,數萬金軍以少勝多,擊潰號稱40萬的宋軍。關陜盡失,四川震恐。

圖片

在此危急關頭,從富平敗退下來的經略使吳玠,收集殘兵數千人,準備以和尚原為據點,阻止金軍取陳倉道入蜀。

圖片

和尚原,位于寶雞市南的秦嶺之中,距大散關東約7千米。有人認為金軍可以繞過和尚原不攻,直破大散關入蜀,建議屯守漢中,保衛(wèi)四川。

吳玠卻堅持:“我在這里,敵怕我從后面攻擊,絕不敢越我而進。這才是保蜀良策”。于是修筑工事,積存糧草,準備應敵。

正如吳玠所料,金軍果然不敢繞過和尚原。隨后,金軍三攻和尚原。

公元1131年三月,金軍從鳳翔出發(fā),經寶雞,取陳倉道進攻和尚原。兩軍輕騎決斗,金軍不敵,退回鳳翔。

五月,為了拔掉和尚原這顆眼中釘,金軍數萬,分南北兩路夾擊和尚原。北路由鳳翔取陳倉道,從北面攻擊和尚原。南路從階州、成州轉陳倉道,從南面攻擊和尚原。南路金軍先到,率先發(fā)起進攻。因谷底路窄石多,戰(zhàn)馬難行,金軍棄馬步戰(zhàn)。而宋軍居高臨下,箭矢并發(fā),重挫金軍。激戰(zhàn)三日,金軍被迫退守黃牛嶺,又遇狂風暴雨,不得已撤回天水。同時,北路金軍也被擊退。

圖片烏魯、折合率南路大軍,沒立率北路大軍

十月,金將完顏兀術率十萬大軍,從寶雞出發(fā),取陳倉道,三攻和尚原。在秦嶺北坡,陳倉道溯清姜河而上。這里山高谷狹,金軍順谷蜿蜒前行。初十,金軍發(fā)起猛攻,宋軍居高臨下,集中強弓勁弩,擊退金軍。并出奇兵,斷其糧道。第三日,金軍撤退,吳玠乘勝追擊。金軍傷亡慘重,橫尸清姜河谷20余里。完顏兀術身中兩箭,僥幸逃脫。

和尚原之戰(zhàn),是宋金戰(zhàn)爭史上,金軍的第一次慘敗。宋軍以少勝多,扭轉了富平戰(zhàn)敗的局勢,遏制了金軍在西北戰(zhàn)場長驅直入的攻勢,極大振奮了南宋朝野人心。

第二年,金將完顏撒離喝率軍十萬,避開陳倉道,偷取武關道,很快攻破商州、金州。

宋將田晟據險扼守饒風關。饒鳳關是子午道上的一座險關,為古代川陜鄂三地的交通咽喉。

圖片

1133年二月初五,金軍發(fā)起進攻。血戰(zhàn)六晝夜后,因宋軍一小校叛變,引金軍取小道繞至饒風關后。宋軍腹背受敵,被迫撤出饒風關。金軍乘勝攻入漢中盆地。

金軍孤軍深入漢中,但糧草不濟,傳染病流行,不得已從連云棧道退兵。在武休關,遭宋軍伏擊。金軍“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盡棄輜重而逃”。逃至和尚原一帶,又遇吳璘軍阻擊,一路掩殺,直至渭河。

圖片

饒風關之戰(zhàn),歷時五個月,金軍雖越過秦嶺、攻入漢中,但傷亡慘重,無功而返。但由陜入川、迂回消滅南宋的企圖并未動搖。

之后,吳玠將防御據點轉移至仙人關。仙人關位于青泥嶺南麓,嘉陵江右岸,是陜甘兩地入川的咽喉。在和尚原,僅留吳璘一部駐守,牽制金軍。

圖片

公元1133年11月,完顏兀術率5萬金軍再次攻打和尚原,吳璘部寡不敵眾,撤出和尚原。

完顏兀術認為入川門戶已開。于1134年二月,率大軍取陳倉道進攻。金軍先后攻克鳳州、河池,20日至鐵山。鐵山是青泥嶺主峰,仙人關位于其南麓。金軍鑿崖開道,直逼仙人關。27日,發(fā)起猛攻。金軍10萬,宋軍3萬。金軍勢在必得,宋軍寸土必爭。鏖戰(zhàn)五晝夜后,金軍潰敗。吳玠抓住戰(zhàn)機,一路追殺直至和尚原。

仙人關之戰(zhàn)后,兩軍隔秦嶺對峙。金軍在鳳翔分兵屯田,再不敢大規(guī)模南侵。在之后的30年里,金兵不曾超過秦嶺。

之后,為了防范金軍再次由陜入川,宋軍逐漸建立起蜀口防御體系。該體系由三道防線構成,號稱“三關五州”。

圖片

在東線戰(zhàn)場,岳飛獲悉仙人關大捷,備受鼓舞,隨即奏請北伐。百日之內,收復了襄陽六郡,一戰(zhàn)而成名。

吳玠和岳飛,一西一東,一守一攻,迫使金軍將主力轉回東線。

公元1141年,宋高宗殺害岳飛,與金議和,雙方約定:兩國以淮河至大散關為界。從此大散關一線,成為宋軍西北抗金的最前線。在議和時,雙方反復爭奪和尚原,最終被劃歸金方。

圖片

大散關一線作為宋金兩國的分界線100年。盡管出現過雙方反復拉鋸,但這一格局終未改變。

公元1231年,新崛起的蒙古軍擊敗金軍,占領寶雞,大散關一線,從此又變成了宋蒙兩軍交鋒的戰(zhàn)場。

南宋詩人陸游,力主抗金志未得,花甲慷慨書“激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使大散關聲名遠揚。

文思遐想

秦嶺雄奇多詠嘆。

凡路經秦嶺的詩人,往往觸景生情,一路吟詠,遂留下千古詩篇。

25歲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一首《蜀道難》,一言九鼎:“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杜甫、杜牧、李商隱、元稹、劉禹錫、蘇軾、王安石、陸游、文同、楊慎、王士禎、宋琉、林則徐等人,都留下了不朽詩篇,從而構成了秦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圖片

現代作家賈平凹,一生所寫,大多發(fā)生于秦嶺南北。

早年寫家鄉(xiāng)商洛,先有《商州初錄》,后有《又錄》、《再錄》。從此,外邊的世界知道了商州,商州的人知道了自己。

商州地勢起伏,山川纏繞。以致賈島哀怨:“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沒有一里平,猶是老憚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

在賈的筆下,商州,美麗而神秘?!暗匾矡o名,人也無姓”,只具備了時間和空間。其實處或可見可言,虛處卻不可見不可言。

它的山光水色、風俗人情,稱得上“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他如此描寫:“甲子歲深秋,吾搭車往洛南寺耳。但見山回路轉,灣灣有奇崖,崖頭必長怪樹……偌大院子,一畦鮮菜,籬笆上生滿木耳,吾討酒坐喝,杯未接唇則醉也。飯畢,付錢一元四角,主人驚訝,言只能收兩角。吾曰:“清靜值一角,山明值一角,水秀值一角,空氣清鮮值八角,余下一角,買得今日吾之高興也。”

圖片

2021年,寫畢《秦嶺記》。這部作品講述秦嶺深處,萬千溝坎褶皺里,生動著的物事、人事、史事。每一個故事都不同尋常。

“聽懂人話的忠犬;高僧進入便會流出泉水的山洞;有著能讓人起死回生的神秘藥方的許先生;才華橫溢的陰歌師;可以進入別人夢境的小職員;洞山上會說人話的金絲毛猴;人抱著哭,葉子就會一起流眼淚的皂角樹……”

此書之秦嶺,有山川里隱藏的萬物生靈,也有河流里流淌的生命低語。不僅僅是傳奇志怪,人間世相的大道理都滲透其里。

其文法,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一如泰山出云,莫有規(guī)矩;恰似山風過耳,何論章法。

圖片

另一位陜西作家陳忠實,留下一部厚重的《白鹿原》,一個耐人咀嚼的故事。

白鹿原,南依秦嶺山脈,兩側被浐河、灞河環(huán)繞。原高坡陡,居高臨下,地勢雄偉。

圖片

相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有白鹿游于原上,人們以此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白鹿原是古長安的天然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駐軍霸上。這霸上,就是白鹿原的北首。

陳忠實曾笑談:他白鹿原下的西蔣村老宅,就在當年項羽擺鴻門宴的那一帶。當年劉邦“起如廁”,就是從他家豬圈那個位置跑掉的。

在小說里,陳忠實這樣描寫:

“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無骨,歡歡蹦蹦,舞之蹈之,從南山飄逸而出,在開闊的原野上恣意嬉戲。所過之處,萬木繁榮,禾苗茁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疫癘廓清,毒蟲滅絕,萬家樂康,那是怎樣美妙的太平盛世?!?/span>

圖片

這白鹿之于白鹿原,是祥瑞。白鹿的出現和消失,都和人物的命運緊密相連。

祥瑞一現,一切惡消弭于無形,天地萬物至善至淳。這就是神奇的白鹿原。

圖片

這秦嶺之中,延綿無盡的山巒,萬年奔騰的澗水,構成一幅獨特神秘、千古如是的畫卷。

秦嶺,天下之大阻。每遇戰(zhàn)亂,人們進山避難。于是,五方雜居,回漢交融。每一處山鎮(zhèn),都藏著自己的故事。祖上做官、為宦的、巨商客賈、青樓名妓、匪類逃犯……都能抖摟出來。

秦嶺深處,孤寂艱辛,種種奇風異俗,讓人瞠目結舌。一妻多夫,招夫養(yǎng)夫,站門漢,拉幫套,搭干親,錯綜復雜。整條山溝全是扯皮親戚,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秦嶺深處,人的命運也常大起大落。

講一個真實故事。上世紀80年代,一個秦嶺漢子,他在公路邊筑起幾大間瓦屋,院落開闊,屋后便是柴山,又有溪水流過,真正柴水便。自己是生產隊長。老婆身形秀氣,兩個娃兒牛犢般壯實。家中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一應俱全。這是那個時代富有的標志,讓鄉(xiāng)人羨慕不已。

豈料,情形驟然大變。先是,老婆在河灘巨石曬糧食。本來晴日當空,誰知突下暴雨,洪水襲來,頓時淹沒了河道。眼看糧食、小兒子被洪水吞沒。哥哥去救弟弟,沒有上來。老婆急瘋了,撲下去救兩個孩子,結果母子三人同時斃命!接著,莫名其妙一場大火,把一院房舍燒得精光。轉瞬之間,家破人亡,只剩得男人孑然一身!

但這個人并沒有被擊倒,他在燒焦的山墻下搭個棚子棲身,依然當生產隊長,講話依然簡練干脆,依然帶著山民們出坡干活。此時,猛顯蒼老的頭顱宛如雕像。他的遭遇,讓人唏噓不已,也讓人明白了何為“男人如山”!

在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不知隱藏著多少奇事、秘事、滄桑事。

有一個蜀道研究者,在留壩縣碰到一件怪事。

這是一條深山溝,土地相當緊缺,竟荒蕪著數百畝平展的土地。當地人像躲災星一樣遠遠避開這兒。

當地百姓說,這塊土地“不清靜,老鬧鬼,家人也總生病,出橫禍怪事,嚇得人都搬走,不敢再居住”。

“一到夜晚,夜深人靜,到處鬼火燐,一片慘叫呻吟,若是刮風下雨就聽到人喊馬嘶,打得乒乒乓乓,還有哭聲喊聲,狼嚎鬼叫,嚇得人頭發(fā)都立起……”

當地有人解釋,這可能是地球磁場在起作用。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八伐曹魏,陳倉道是進兵的主要路線。這便是當年的古戰(zhàn)場。

在冷兵器時代,千軍萬馬廝殺在一起,戰(zhàn)鼓激越,滾木礌石,飛鏢流矢,吶喊廝殺。這聲音能驚天地、泣鬼神。在寂靜千載的山谷,可能被地球磁場全息錄制下來,遇到合適的氣候便會重現。據報載,歐洲一些古戰(zhàn)場也發(fā)生過類似情況。至于鬼火,其實是眾多尸骨產生的火。

這解釋,讓人相信。

有人說,不去秦嶺,你是聽說;去了秦嶺,你是感受;經歷秦嶺,你就是神秘。

秦嶺這本大書,值得我們細細地品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