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在東京市西早稻田一帶住過將近兩年,在新宿區(qū)臨近江戶川公園的神田川一座橋邊,有松尾芭蕉留下的“芭蕉庵”,順山勢而建,門前河流經(jīng)過,可謂依山傍水,是一個風水寶地。那兩年我老從河邊走,經(jīng)過好多次,但這個庵就是不開門,想看也看不了。 因為那兩年處在新冠疫情期。
日本古代文學有三大寶:《萬葉集》、《源氏物語》和芭蕉俳句,可見松尾芭蕉是日本文學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似乎是,跟我們的李白杜甫,或者蘇軾,或者柳永(?)有一比。 現(xiàn)在,讓人緊張的疫情已經(jīng)遠離,日本國門大開,疫情期間不開放的游覽勝地已悉數(shù)打開。恰巧有國內(nèi)朋友來東京玩,考慮到她跟我一樣,也是個舞文弄墨者,在計劃去鐮倉看川端康成遺跡前,先陪著去了一趟芭蕉庵。 我們發(fā)現(xiàn),松尾芭蕉首先是個行為藝術(shù)家 松尾芭蕉寛永21年(1644年)生于伊賀上野(今三重縣上野市),本名松尾藤七郎,人稱“忠右衛(wèi)門”。他十歲開始做大將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guī)煆谋贝寮疽鲗W習貞門俳諧,芭蕉受其影響,也對俳句上了癮。
這聽著有點像納蘭性德的經(jīng)歷啊。不過,人家納蘭是皇帝的侍衛(wèi),而且又是皇族出身,品銜要高得多。大概是因為這段經(jīng)歷,松尾芭蕉身手驕健,行路敏捷,成年后,特別喜歡徒步旅行。 良忠只比松尾大兩歲,二十四歲時病逝,松尾芭蕉告別藤堂家,只身來到江戶(今東京),此后寫出了《談林七部集》,后來他在甲州逗留期間又作有《俳諧次韻》《武藏曲》《虛栗》等句。直到完成《猿蓑》,算正式確立了“蕉風俳諧”的風格。 在松尾芭蕉之前,日本俳句寫作分出三派:一是室町時代(1392-1573)的宗鑒、荒木田守武,開創(chuàng)了俳諧連歌創(chuàng)作。 二是江戶時代的松永貞德,提倡俳諧的娛樂性和教養(yǎng)性,號稱“貞門”,被視作古典派。 三是西山宗因,主張俳諧的滑稽性,強調(diào)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奔放,稱為“談林”派。具有該派特色的還有著名的俳句家井原西鶴(1642-1693)。
松尾芭蕉將松永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熔鑄于一爐,加以發(fā)展,形成自己風格,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代表作品《荒野紀行》《鹿島紀行》《幻住庵記》《深處的小路》《俳諧七步集》等,準確捕捉到了作者面對自然和人生時纖細的感覺,表達了一種悠閑的生活態(tài)度。 很容易發(fā)現(xiàn)松尾芭蕉紀行方面的作品很多,因為他一生喜愛旅行,是個旅行中的行為藝術(shù)家。 從京都到江戶,都有他的遺跡。
青少年時期,芭蕉是在上野度過的。父親松尾與左衛(wèi)門是地位低微的下級武士。他的父親于1656年逝世,也就是芭蕉13歲的時候,一家人都由年輕的兄長照料。芭蕉是家中第二個男孩,有一位兄長和一位姐姐,一位妹妹。一開始他做了藤堂良忠的侍童,其間喜歡上了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最初作品被收入1664年出版的《佐夜山中集》,有兩句'明月之夜旅宿焉,緋櫻綻放思暮年'享譽一時。 大約此時他起了武士名'宗房'。1666年,主人逝世后,松尾芭蕉選擇離開這個家。在接下來6年中,他有一部分時間生活在京都,出版了幾部詩選。 1672(寬文12年),他遷往江戶。利用8年時間廣交游,勤創(chuàng)作,立門戶。到1676年時,已被公認為俳句大師,出版自己的文學小冊子并且給詩歌比賽做裁判。
出名后,他接受了一批追隨的弟子。這些弟子在1680年為他建了第一間芭蕉庵。此時芭蕉37歲,從繁華的江戶移居到人煙稀少的深川。 從1684年到1694年,即芭蕉死前十年,他多時間都在旅行中。他從江戶到富士山,到伊勢,上野和京都,回到江戶待上一段時間,而后再出發(fā)。反復外出,邊徒步旅行邊呤寫俳句,既像苦行僧,又像是個甘于清苦的行為藝術(shù)家。 曾有人懷疑松尾芭蕉是德川幕府的間諜 松尾芭蕉在徒步旅行中步速很快,非常人所能趕上,有人便推測他可能當過忍者。 忍者是日本歷史上特有的一種神秘職業(yè),“忍”即“隱”,類似漢語詞“隱忍”之意,他們受過特殊機構(gòu)的'忍術(shù)訓練',行動敏捷,有耐久力,成為特戰(zhàn)殺手或者間諜。
像日本武士的武士道一樣,忍者也遵循一套自己引以為榮的專門規(guī)范。忍者通常穿深藍或深紫色衣服,在夜色下行動,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 因為松尾芭蕉的出生地伊賀盛產(chǎn)忍者,歷史上曾經(jīng)是眾多忍者的故里。而且,他早期可能曾作過藤堂良忠的隨從侍衛(wèi),后來有文學領(lǐng)域的研究者就正兒巴經(jīng)地指出,松尾芭蕉很可能是德川幕府的間諜,因為在他熱衷旅行的那一時期,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許多忍者,四出查探各種消息。 當然了,由于沒有發(fā)現(xiàn)確切的實證,芭蕉究竟是不是忍者,以及是不是德川的間諜,很難下斷語。更多人將這種猜測稱作無稽之談,是穿鑿附會的胡亂聯(lián)想。 有一點倒是真的,不停的長途旅行為他的俳句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和靈感。同時,也讓他借此觀察到列國的狀況,獲知最新的消息,包括獲得德川幕府的相關(guān)情報。
旅行也成功消除了他自認為心中原有的“惡性”,從其寫作中,能夠看出對大自然與恬靜生活的熱愛。他曾在貞亨4年(1687年)仲秋為欣賞滿月特地到鹿島神宮一游,為此寫下了游記《鹿島紀行》。同年10月,他又開始了另一階段的長途旅行:經(jīng)上野、大阪、須磨、明石、京都、名古屋,輾轉(zhuǎn)至日本中部山區(qū)。這段旅行被記述于《笈之小文》中。 有人把芭蕉比作中國的李白,對此我只能呵呵。日本人現(xiàn)在把他的故事編成各種段子惡搞,比如他和弟子之間的關(guān)系,每次一塊去旅行老被弟子捉弄;再比如,他和許多弟子有同性關(guān)系(這也是他一生未娶的原因之一)。 芭蕉不比李杜,卻也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 松尾是這位日本詩圣的姓氏,但一般都稱呼他“芭蕉”或芭蕉翁。除宗房外,他一生用過不少筆名,如桃青、芭蕉、釣月軒、泊船堂、夭夭軒、華桃園、栩栩齋、風羅坊。 據(jù)考證,他早期的俳號“桃青”,是用來表示對唐朝詩仙李白的尊崇。你看,“李白”,“桃青”剛好相對,前者指還沒成熟的桃子(青色桃子),后者則為白色李子。
1681年(延寶9年),弟子李下送給師傅一株芭蕉樹,種在了他當時隱居后來并因此命名為芭蕉庵的庭園內(nèi)。來年,芭蕉樹因天冷結(jié)不出果實,他感慨詩之無用恰同于此,便以芭蕉為俳號。 其實,芭蕉從很早時候起就抱有作詩無用的想法,他在寫作上的成功,也被他視作并不能令人滿意。正因如此,他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轉(zhuǎn)向了禪宗,以求心靈慰藉。他修禪、讀書、遠行,喜讀老莊、李杜。 后來,他的芭蕉庵被焚毀, 1683年冬,弟子又為他建了第二間芭蕉庵。天和年間芭蕉窮困潦倒,這一段時期,他的作品被人看出深受杜甫、莊子的影響。
1691年(元祿4年)冬,在他死前三年,松尾芭蕉返回江戶,并住進了弟子為他搭建的第三間芭蕉庵。 他不再獨居,而是和兩個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同住,一個是外甥桃印,另一個是至愛壽貞尼。 這時,因為追慕他的盛名,來訪者絡繹不絕。松尾芭蕉曾在一封信中抱怨這個光景害他心無寧日。以致于1693年)秋,他曾在長達一個月內(nèi)拒絕接見任何人,如此閉關(guān)清心后才恢復心平氣和。不趨物欲、毫無羈絆的生活信條,讓他得以沉入超越痛苦的隱居生活。 1694年夏,松尾芭蕉最后一次離開京都,在到大阪前曾在上野和京都停留一段時間。最后因腹疾死于大阪,享年50歲。臨終前,留下了最后的俳句:“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 元祿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從江良出發(fā),步行于關(guān)東、奧羽、北陸,經(jīng)日光、白河、松島、平泉、尾花澤、出羽三山、酒田、泉瀉、云崎、金澤、福井、敦賀等地,九月抵達大垣,然后去伊勢、旅程二千四百公里,歷時六個月,所寫紀行文《奧之細道》于五年后完成。 開篇可以說為旅人生涯的總結(jié):“歲月為百代之過客,逝去之年亦為旅人也。于舟楫上過生涯,或執(zhí)馬鞭而終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為旅行?!?/span> 寫這么短的句子都能成大師,日本文學大師這么好當 游芭蕉庵,玩味其作品,我和朋友感慨:寫這么短的作品,居然,也能成大師!
芭蕉有一首《竹林》:“大竹林里明月光,間聞杜鵑聲感傷。”那么,先不論章節(jié),單從意境講,我們把楊廣《春江花月夜》摘出兩句“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可以算作一首俳句;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隨便摘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也是一首俳句。而且,它們都很有意境。 有人會說,日語里的“五七五”音節(jié)搭配,譯成了中文會有變化,詩就是翻譯當中丟掉的東西。但我還是相信日文和漢字、日本文學和漢詩之間獨特的師承關(guān)系。 十七個音節(jié)再怎么弄,你想說篇幅上想留白,以少勝多,點到為止?再怎么也掩不住它們的簡單。
我們再從蘇軾那首《定風波》里摘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不也是極佳(更佳)的俳句作品嗎? 這樣一來,俳句太簡單,太好作了,而且作起來既省筆墨,也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而且,好像也不需要太多文學細胞哦。 而且,他們那些三句十七音,敢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比嗎?敢跟李杜比嗎?敢跟范仲淹蘇軾柳永比嗎?
據(jù)此,我們認為,寫了上面那些俳句的松尾芭蕉,在日本文學史上可能算得一位大師,如果把他擱中國文學史里,最多算是個業(yè)余詩人。 不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難得的是他天天旅行,處處吟哦,至少在數(shù)量上,寫下那么多的作品,始終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實在也是不簡單。 |
|
|
來自: 黃之中 > 《人文、風景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