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論述痰飲的病因、病機、證狀及治法。痰飲的成因,由于脾陽虛不能運化,肺氣虛不能通調(diào),腎陽虛不能溫化等原因。治療原則是當以溫藥和之為法。 痰飲的辨證,主要分四種類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若飲邪阻于脾肺,而胸脅支滿,目眩者,可用苓桂術(shù)甘湯補心健脾,利行水;若微飲不去,短氣而心悸者,可用苓桂術(shù)甘湯:下肢寒冷,小便不利,可用腎氣丸溫養(yǎng)氣,俾氣化一行,則微飲可去。若痰飲成實,留而不行,心下堅滿者,或懸飲結(jié)于脅下者,可用甘遂半夏湯和十棗湯攻逐水飲。若溢飲于肌表,身體疼重,有發(fā)熱心煩等證,可用大青龍湯,發(fā)散水氣,清除郁熱。有寒飲咳者,可用小青龍湯,發(fā)散水氣,溫中化飲。 支飲在胸膈,若支流旁出,拒于心下,支撐上逆,病變復雜。有膈間支飲,咳喘胸滿,心下病堅者,可用木防己湯;有心下支飲,其人苦冒眩者,可用澤瀉湯;有支飲胸腹脹滿者,可用厚樸大黃湯;有支飲肺不得息者,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有支飲溢于胃,嘔吐清水痰涎者,可用小半夏湯;有支飲入肺,胸陽被郁,咳嗽心煩,胸中痛,有卒死之險者,急用十棗湯攻逐水飲。 痰飲邪氣,有走于腸間、膈間、臍下、胃中等部位,可選用己椒藶黃丸、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以去其水飲為主。 支飲在上,留伏已久,病情較為復雜,在治法上,具體的論述了觀其脈證,隨證應變的治療原則。如用小青龍湯內(nèi)溫外散,若引動沖氣,則有桂苓五味甘草湯之治;又有沖氣即低,肺飲復動的苓甘五味姜辛湯,為化飲斂陽之法;以及飲氣上逆,昏冒嘔吐的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降逆止嘔之法;有水去嘔止,氣滯水停,其人形腫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杏仁,利肺行三焦之治;也有胃中熱氣上重其面,面紅如醉狀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引胃熱下行。 總之,仲景設法御變,因證用藥,不拘一格,能于其中,舉一反三,心領神會,則康幾近之矣。 ------摘自《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 痰飲的成因,有由于脾陽不運者,有由于肺失通調(diào)者,亦有由于腎虛不能主水者等等。由于水液停聚的部位不同,故痰飲有四飲之分。在腸胃者,謂痰飲;在脅下者,謂懸飲;在體表者,謂溢飲;在胸膈者,謂支飲。但四者不能截然劃分,往往互相影響,尤其痰飲與其他三飲常相關聯(lián)。 痰飲的病情,有上下內(nèi)外之分;具體治法,亦有發(fā)汗、攻下、利小便之別,其中以溫化為正治法。苓桂術(shù)甘湯、腎氣丸健脾溫腎,為治本之圖。飲邪上犯,可用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以治其標;兼表里證,可用大、小青龍湯以發(fā)汗;飲在中下焦,用澤瀉湯、五苓散以利小便;飲邪深痼難化,可用十棗湯、甘遂半夏湯以逐水,并可用厚樸大黃湯、已椒藶黃丸以去其實。此外,痰飲久留,每多虛實錯雜,如木防已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即為此而設。至于服小青龍湯后的變證處理,是辨證施治的舉例示范,足資臨床參考。 ---摘自《金匱要略講義》(第五版) 校對 │ 樸楊子 |
|
|
來自: 了然3z5ctoaa2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