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繼承了唐以來“北政治南經濟”的格局,由于其膨脹性的軍事財政和跨越南北地區(qū)的龐大全國性市場,漕運就成為了溝通南北方經濟必不可少的運輸通道。
汴京正是運河大動脈的中樞,往南可以直通江淮米糧產區(qū),往北可以源源不斷的給邊防提供后勤補給。從后周開始,統治者就以汴京為中心,建設了一條以隋唐運河為骨干,內河漕運為支柱的交通網,這個交通網以運河四渠連通了黃淮長流域,形成了一個輻射全國的便捷交通網絡。
運河四渠,說的正是以汴河、五丈河、蔡河和金水河。這個運輸網絡始建于周世宗,到宋初剛剛完成。汴河北段,正是大名鼎鼎的廣濟渠,公元955年,周世宗借進攻后唐的契機,疏通了汴河北段,使汴河可以與濟水河梁山泊相通。廣濟渠的舊河道被擴展到5丈寬,所以這段又稱五丈河。平定江淮以后,周世宗又大力疏通了汴河南段。到公元968年,導河流于淮,次年將黃、淮、長三河流域廣大地區(qū)用運河連通到成了一片。
北宋立國以后,宋太宗又到汴河水修了蔡河、惠民河和金水河,最終完成了漕運四渠。四渠的終點都是汴京,那汴京自然也就成為了全國物資轉運的中心了。東南六路豐富的物資從汴河南段源源不斷的運到京城,一時之間有“半天下之財富由此路而進”的說法。漕運是百官俸祿、軍餉開支、民間商品流通的主要通道,但是最重要的是糧食,因此有漕糧的說法。自有漕運開始,便是一個集全國之力,供中央之需的經濟制度。隋煬帝時期修建的這條貫穿了南北的漕運渠道,將北方的軍事政治和南方的經濟緊密的連接了起來。這條戰(zhàn)略通道在唐時期得到了持續(xù)的發(fā)展,尤其到了唐朝,關中地區(qū)的農業(yè)開始衰弱,唐王朝的賦稅更是主要依賴江淮地區(qū)的補給。
北宋完整的繼承和發(fā)展了唐的漕運制度,而且貨物的種類和規(guī)模都遠超過唐朝時期。北宋完成了南北社會經濟的統一,這不但意味著重新把軍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連接了起來,也意味著恢復了盛唐依賴的經濟格局。巨額的賦稅可以從江淮源源不斷的流入,也正是這些巨額的財富,才能維持北宋開支巨大的募兵制度。因此汴河偶有潰決都會驚動到皇帝。 運河既是國體的命脈,這在北宋時期是朝野共識。唐天寶年間,漕糧運輸了250萬石,而到宋太宗時期,已經兩倍于此,并且在此后的百年內保持了高速增長。到了景德年確定了600萬石的定額以后,更是長期保持在這個數額以上。到真宗仁宗時期,更是創(chuàng)下了700萬和800萬的運輸距離。依靠漕運,北宋的統治中心有了巨大的糧食盈余,這對政治的穩(wěn)定,軍事力量的擴充和手工業(yè)及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底氣。
高效的運河漕運將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品的產銷進一步的聯系了起來,使得行業(yè)更加細分,特產化和規(guī)?;玫搅诉M一步的發(fā)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