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介紹今天的字之前還有一個跟文字學(xué)相關(guān)的一個知識點,或者是普通人容易存在的一個誤區(qū)。就是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我想跟大家說一下,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文字的演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文字,它會隨著社會的進(jìn)程會隨之而變,背后是什么原因?有主觀原因,有客觀原因。客觀原因,就是跟生產(chǎn)力有關(guān)。生產(chǎn)力不同,它的書寫工具、書寫方式、書寫習(xí)慣不同,自然就引起了寫字的字形的不同。那字形的不同,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字的演變,這是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就離不開政治因素。比如說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因素就是秦統(tǒng)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再加上新中國解放之后實行的簡化字。總之,這個文字的演變,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不是單一的,人為的。
既然文字的演變是一個客觀事實,那么我們在了解文字的含義的時候,就要搞清楚哪些是引申義,哪個是本義。而且,字義和字形有直接的關(guān)系。在整個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它有一個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有這樣的字形,這些背景需要搞清楚,尤其是要搞清楚一個字的含義的時候。
簡化字寧的寫法,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在古籍當(dāng)中,他和寜的寫法是共存的,也間接說明它們是不同的字,它們之間本來是沒有關(guān)系的,只不過在簡化的過程中把不同的字形就人為的硬性的合而為一了。今天要說的寧就是這種情況,簡化字寧的寫法在古代讀住,或者儲,表示儲藏的意思(見上圖)。
哪一個字當(dāng)中還保留儲藏這個含義呢?就是貯。從貝,寧聲,今天寫作貯。稍微總結(jié)一下,就是今天的簡化字,在做繁體字轉(zhuǎn)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查查這個字在不同時期的習(xí)慣寫法。否則,就容易犯錯誤。比如,頭發(fā)的發(fā)(髪)和發(fā)展的發(fā)(發(fā)),字源完全不同。如果不了解的朋友們,很有可能搞錯他們的繁體字寫法。好,這個基本知識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么理解了這個情況之后,我們再繼續(xù)分析,那么寜(寧的繁體字寫法)以及甲骨文(見上圖)是什么含義?它的字形到底所指為何?
現(xiàn)在我們看他甲骨文的寫法(見上圖),從宀從皿,從示,那個是甲骨文字典當(dāng)中說的是丂。到底從丂還是從示,歡迎各位朋友們提出自己的見解。根據(jù)甲骨文字典中收錄的丂的字形,似乎和寜中的丂有點不同。寜中的字形下面那條是豎線更直,而丂的甲骨文寫法,下面那條線實際上是有弧度的。
從宀的字大家都知道,跟家有關(guān)系,宀就是一個屋頂?shù)膫?cè)面之形,里邊兒有一個皿,這皿表示一種器具器物。在古代這個皿有時候稱之為盤,比如說今天用的那個吃菜用的盤子。但是在上古時期,這個盤一般是用做盥洗用的,洗手的時候下邊盛水的那個叫做盤,有的盤非常大,比如說國博里面有一個國寶——虢季子白盤。在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展里,有一個特別大的盤。
這個盤重達(dá)830多斤,這么大,這么重為什么還叫盤?跟接水有關(guān)系。那為什么從宀,從皿,從示(丂),為什么它的意思表示安和安靜,安寧呢?在說文解字中說,寧,安也。有一種解釋是什么,這個器皿這個盤,一般不都是盛水的。如果有一點點的震動,這個水面兒,都能看出它的波紋兒,甚至有的地方還專門兒就通過這種方式觀測遠(yuǎn)方有沒有敵人來犯,只要是有風(fēng)吹草動。
比如說馬車軍車,兵車,還有這個騎兵,或者是步兵,一旦他們走路的時候,在地上會產(chǎn)生一個震動頻率,這個震動頻率就會沿著地面一直往遠(yuǎn)處傳。古時候就有這種觀察水面波紋的方法觀測敵情。觀察地上的水面,如果水紋兒有波動的話,就能說明多少米之外就可能有敵情。 如果這個盤里的水沒有任何的波動,那就說明很安很寧很靜。后來,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引申義,就是女子出嫁之后,回家叫歸寧。從宀的字,還有一個跟女子有關(guān)的,而且含義就是安。寧和安是不是有點內(nèi)在聯(lián)系呢?這個寧的含義,同樣跟女子有關(guān)系,是歸寧,是結(jié)婚之后回娘家的意思。
所以這個寧和安還真是有點內(nèi)部的聯(lián)系。后來,在甲骨文刻辭當(dāng)中還作為一個名詞,就作為地名,一個地方的名字叫做寧,今天咱們也有很重要的一個地區(qū),就是寧夏。距離寧夏不遠(yuǎn)的地方,還有一個地名也有寧字,叫做西寧。用寧做地名兒的還有好多,什么南寧,福建寧德,如果還有其他地方兒的,還有其他地名兒的話,歡迎朋友們在文末留言。當(dāng)然還有做名字的,還有做姓兒的,總之這個字,它的含義還是非常好的,經(jīng)常會被人用作名字。
這個寧是個多音字,它有一種讀音,四聲,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這個所有的貴族,生來就就是貴族嗎?難道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就永世就不得翻身嗎?就是陳勝吳光的揭竿起義的時候,那魚肚里的寫的這八個文字。還有什么寧死不屈,寧缺毋濫,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