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zhàn)國第二階段四強爭霸,趙和齊的故事我們講完了,還剩下楚和秦。先簡單看一下楚國,最后才說統(tǒng)一六國的秦。 楚國的故事比較簡單,在七國當中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都最落后的。春秋的時候還好一點,那時候中原各大諸侯國都被卿大夫勢力搞得天翻地覆。楚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學習的西周,楚王雖然稱王跟周王平起平坐,但本質上是一個諸侯國的框架,下邊沒有獨立的諸侯國,而是分封了一大堆卿大夫家族。由于兼并了大量的淮夷氏族,國內難以實現(xiàn)真正的君權專制。卿大夫家族一邊在朝廷里瓜分了高級職位掌握中央政權,一方面在自己的封地里當土皇帝,有兵有地有民,相當于一個半獨立王國。春秋時代楚國和中原諸侯都是這個樣子,大家差不多,楚國仗著自己地盤大人口多資源豐富,算得上是春秋一霸。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它就不太行了。中原各國紛紛變法削弱卿大夫的封建勢力搞君主集權,迅速變得強大起來。楚悼王學習魏國,依靠吳起變法,也驟然強盛,但它的貴族勢力還是太大,楚悼王變法變到一半,很神秘的“暴病身亡”。這個時候正好吳起帶兵在外邊跟魏國打仗,不在首都。所以楚悼王的暴病身亡非??梢桑芸赡苁潜粠状蠹易搴现\給搞死的。 楚悼王一死,這些貴族勢力立刻反撲把吳起給殺了,吳起搞得那些廢除世親世祿制的制度也基本上廢了。后面一直到楚國滅亡,這個國家都沒有完成軍隊的統(tǒng)一管理,就更別說整體的去封建化和廢除貴族世襲制了。 楚國的軍隊,楚王能直接指揮大概百分之四十,不到一半,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就掌握在屈、景、昭三大家族手中。著名的詩人屈原就來自于三大家族中勢力最大的屈氏家族。屈原是想學習吳起搞改革的,想要爭取楚王的支持、自己革自己家族的命,最后失敗了,被放逐以后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離騷》。后來楚國被秦國滅亡的時候,楚國人就發(fā)誓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字面意思好像是說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也一定要立志復仇滅秦,聽上去挺悲壯的。不過人家這里說的“三戶”是指的屈、景、昭三大家族,其實意思是只要這三大家族不滅,楚國就有復仇的希望,楚王家族滅了并不會動搖楚國的根基,是這個意思。 楚兵其實很強悍,南蠻嘛,打起仗來非常兇狠,中原地區(qū)的軍隊遇到楚軍都不太敢跟他們正面沖鋒,沖不過。但它的問題是一盤散沙,出去打仗都是幾大家族自己帶自己的軍隊,聯(lián)合行軍,沒有辦法進行統(tǒng)一指揮。這種情況在春秋時期可以,各國都是這么打仗的,到了戰(zhàn)國時期就不行了,中原各國已經完成了各自的軍事改革,建立了君主對軍隊的絕對權威。行軍打仗的時候,君主授權的統(tǒng)帥具有獨斷專行的權力,軍事紀律相當嚴厲,可以說是如臂使指、指哪打哪。楚軍這種散裝的軍隊碰到秦軍、魏軍、齊軍就都不太打得過了。不過它始終是戰(zhàn)國七雄里邊地盤最大的國家,在秦國滅蜀之前,它領土面積差不多相當于另外六國領土加起來的總和,長江以南的地盤基本都是它的,橫跨東西,從今天的重慶地區(qū)經過湖南江西一直到江蘇,同時跟秦國、魏國、韓國、齊國接壤。中原那些國家都號稱千里之國,齊國和趙國最強的時候也就號稱兩千里之國,只有楚國號稱五千里之國,可見它國土的廣大。強盛的時候帶甲戰(zhàn)士上百萬,戰(zhàn)馬上萬,戰(zhàn)車超千乘,論軍隊數(shù)量也是天下無人能敵。 吳起雖然被殺了,世卿世祿制度也保存下來了,不過吳起從魏國帶過來的一套系統(tǒng)的法律還是被楚國繼承了下來。它就靠著這套法律建立了一個還算現(xiàn)代化的國家治理框架,為戰(zhàn)國時期勉強維持著一個強國的體面,在戰(zhàn)國爭霸里邊扮演一個“超級配角”。四國圍攻魏國的時候它出兵了,圍攻秦國它也出兵,五國伐齊它也出兵,還單獨跟秦國、齊國都反復開戰(zhàn),十處敲鑼九處有它,不過單打獨斗的時候總體來說勝少負多。在玩謀略上,它也不如中原各國。楚懷王的時候,因為經常被秦軍入侵,占了它六百里地,就去跟齊國聯(lián)盟。秦國一看這不行啊,有危險,就派宰相張儀去跟楚懷王說,只要跟齊國絕交,就把那六百里地還給楚國。這種簡單粗暴的謀略,楚懷王竟然真的相信,派人去跟齊國絕交。事情辦完了,秦國立刻翻臉說只給六里,不可能給六百里。楚懷王大怒,派兵去攻打秦國,深入秦國過境,結果齊國在背后準備進攻楚國,只好撤軍,最后是兩頭吃灰。后來秦國又威逼利誘楚懷王去秦國控制的武關談判,楚懷王竟然真的去了,結果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被秦國長期軟禁在秦國,最后死在了秦國。 看起來,楚國人在外交謀略上也是南蠻風范,就是一根筋,總體來說比較實誠,談不上是君子,但真小人是可以的,至少不是偽君子,因此也經常吃虧上當。楚懷王被騙到武關去軟禁這件事情,秦國確實是不講道義之極,在楚國人民心中點燃了長久的怒火,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名言就是在楚懷王死了之后,楚國大夫為了發(fā)泄心中的憤怒而說的。后來秦國當真是被楚國遺民給滅的,攻入秦朝首都咸陽的劉邦和屠殺秦始皇家族的項羽都是出生于楚國,項羽更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后裔。雖然他們跟楚國三大家族沒有直接關系,但確實是楚人把秦國給滅了。所以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這種嚴重不講道義的行為,還是真的遭了報應。 楚國的事兒就簡單說完了,最后說戰(zhàn)國七雄里邊真正的主角——秦國。 秦國在春秋以前的故事前邊講過,他就是周王一個養(yǎng)馬官員的采邑,因為犬戎入侵西周東遷,秦人留在當?shù)仳屩鹑?,周王就把整個關中平原分封給了秦國。一些老牌封國在開國的時候,周王都會塞給他一堆貴族擔任卿大夫,有些關鍵職位還是周王直接任命的。晉國的貴族家族有些就是開國的時候跟著晉國的國君一起過來的,有一些連官位都是周王給定的,晉國國君無權任免。所以它天生就是貴族政治而非君主專制。秦國就沒有這個歷史負擔,分封的時候國君自己就就是個子爵,下面不存在其他貴族,它的地盤也都是自己打出來的,天生的就沒有什么世卿世祿的卿大夫家族來分權。后來國家大了,也學習其他諸侯國搞了分封,形成了貴族階層,不過這種后天形成的貴族根基比較淺,國君的權力一直相當穩(wěn)固,統(tǒng)治階層也非常重視按照軍功來論功行賞,這是它跟其他諸侯國差異最大的地方,也是它在戰(zhàn)國爭霸中能笑到最后的根本。 受犬戎入侵的破壞,關中地區(qū)文明程度一落千丈,等到秦國收復關中,那基本上就是一片荒野,人民死傷殆盡、土地大量廢棄,從零開始建設。整個春秋時期,秦國都比較落后,跟楚國一樣,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之國。到了戰(zhàn)國初期,發(fā)生了一件扭轉秦國國運的大事情,就是在魏國流亡了三十年的秦國公子嬴連回國奪取了君主的寶座,這就是秦獻公。 秦獻公的父親秦靈公死后,秦國內部發(fā)生政變,秦靈公的叔叔奪了權,這是秦簡公。秦靈公的合法繼承人——公子連為了保命,就跑到了魏國。秦簡公其實也挺猛,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又開始對土地按照面積來征收糧食稅負,改革了井田制,這些都是削弱貴族特權強化君主集權的改革。當了十年國君去世了。他的兒子繼位,是秦惠公。秦惠公當政十三年,比較保守不思進取,沒有啥突出政績。這段時間正好趕上魏國李悝吳起變法,吳起帶兵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和函谷關,徹底封殺了秦國往中原發(fā)展道路,把秦國打成了一個西方的邊陲小國,這是秦惠公當政最大的失敗。 秦惠公死了之后,他的兒子秦出公繼位。秦出公只有兩歲,就由他的母親實際執(zhí)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太后當政。這個事情看起來很普通,因為后來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太后當政,今天的讀者早就見怪不怪了。但在當時可一點都不普通,因為太后的權力是來自于君主權力的,只有在世襲君主的權力非常穩(wěn)固的情況下,才會有太后當政的情況出現(xiàn)。之前西周和春秋各國都是貴族政治,政權把持在貴族家族手中,君主的權力大小完全看君主本人的才能和魄力,只有鐵腕的成年君主才能真正掌權。一個兩歲小孩繼位,在各大家族眼里那就相當于沒有國君,根本就不會理會太后說什么,朝廷的大小事務幾個家族自己商量著就定了。秦國居然搞出來這么“先進”的太后當政,這也是它國內貴族勢力弱小、專制君主權力穩(wěn)固的一個表現(xiàn)。 秦國的大臣們對太后當政這種事情很不滿,特別是秦惠公當政十三年丟了河西之地和函谷關,已經是有亡國危機了,大家都覺得執(zhí)政方針路線問題很大,現(xiàn)在又來一個太后當政,秦國再這么胡搞下去不是很快就要完蛋了?要挽救國家危亡,就必須終止這個局面。大臣們想起來逃亡魏國的公子連。他不僅是秦靈公的合法繼承人,還在魏國流亡了二三十年。這個時候正是魏國最強盛的時代,李悝吳起變法威震天下,各國都盯著要向魏國學習。走魏國的變法路線是秦國有識之士們的一個共識。大臣們經過跟公子連的密切溝通,雙方達成一致,迎接公子連回國。 公子連剛一踏上秦國的國土,太后派出的軍隊就來準備逮捕他。但深居宮中的太后根本不知道,這些都在大臣們的計劃之中。負責逮捕公子連的軍隊剛出首都,就成了迎接護送新君登基的衛(wèi)隊。公子連帶著他的新衛(wèi)隊返回首都,殺掉太后和秦出公,登基當上了國君。 秦獻公在魏國流亡二十多年沒有白混,很深入認真的學習了李悝吳起變法那一套,回國以后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搞改革。 他登基以后做的第一個重要決策是什么呢?廢除人殉。也就是國君和貴族死了以后拉著一大堆大小老婆和奴隸陪葬的制度。這也可以看出來秦國當時落后到什么程度,中原各國大概在春秋中期就已經紛紛廢除了這個野蠻制度了??鬃舆€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就是罵那些在人殉制度被廢除以后,還制作假人陶俑來陪葬的貴族是壞蛋,對人殉這種沒有人性的制度念念不忘,雖然不能殺活人了也還要做點陶俑來滿足自己對人殉的渴望。秦國國君是商朝將領惡來的后裔,算是東夷血統(tǒng),繼承了商朝的殉葬習俗,一直沒有廢除。特別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死后,竟然拉了177人陪葬,震驚整個中國,嚇得士人百年不敢入秦,人才出現(xiàn)嚴重斷檔。秦獻公這次改革,算是跟上了中原文明進步的步伐。 接下來,他又宣布把一些邊境地區(qū)改為“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管理。 這個改革,就是封建制向郡縣制推進的關鍵一環(huán)。這個事兒不是從秦獻公開始的,但他是最早開始大規(guī)模推動郡縣制改革的君主。 歷史發(fā)展一再告訴我們,很多顛覆性的改革往往都是從邊緣地區(qū)或者邊緣階層中開始的。在資源富集的中心地區(qū),往往會形成比較牢固的利益格局,不容易動,得先從邊緣部分開始出現(xiàn)一些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然后逐步的擴大向中心滲透,最后引發(fā)根本性的變革。郡縣制也是這么一個過程。 開發(fā)的比較好的中心區(qū)域,早就被封建貴族們占得差不多了,布滿了各種封地采邑,這些地方國君也不好插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混戰(zhàn),大諸侯國不停的向周邊落地區(qū)擴張。在邊境地區(qū),新擴展的國土,沒有封建貴族勢力,國君就比較容易插手。邊境地區(qū)多戰(zhàn)亂,要不然就是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貴族們也沒有很大的動力去搶地盤。國君就會直接委派官員進行垂直管理。一般來說,比較小的地方,就設立“縣”,行政長官就叫縣令。在靠近蠻夷的邊境地區(qū),地盤很大而往往人口很少,就設置“郡”,行政長官就叫郡守。魏國派吳起攻占秦國河西之地以后,設立“河西郡”,這就是一個以軍事征服為主、行政管理為輔的一個軍政合一的治理機構。 一開始,郡和縣是平級單位,郡的地盤大、土地荒涼、人口稀少,縣的地盤小、人口較多、開發(fā)程度也要高一些??ひ话阍谛U荒之地,趙國征服了大量匈奴控制的蒙古高原地區(qū),就設置了“九原郡”??な丶扔行姓芾淼呢熑?,也有對蠻夷進行鎮(zhèn)壓抵御的軍事責任,所以叫“守”??h由于地方較小,長官主要就是負責行政管理,縣的長官就是“令”。不過,后來,郡的開發(fā)越來越成熟,人口也不斷增加,一個層級的政府就管理不過來了,于是就在郡下面又設縣??h就逐漸變成了比“郡”要低一級的行政管理單位。慢慢的就形成了中央—郡—縣的三級管理體制,這就是郡縣制的起源了。 郡縣剛開始都出現(xiàn)在新征服的邊境地區(qū),后來隨著君主權力的加強,就不斷的把一些貴族的封地給改成了郡縣來加以統(tǒng)治。到了戰(zhàn)國后期,除了楚國以外的各大強國內部都已經基本完成了郡縣制改革,從封建制為主的國家變成了郡縣制為主的國家,實現(xiàn)了內部的“小一統(tǒng)”,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一統(tǒng)”帝國奠定了基礎。 秦獻公在邊境地區(qū)大量設縣,就是戰(zhàn)國郡縣制改革的先聲,是他加強君主集權的一個重要舉措。他又對農民進行戶籍化管理,用來替代以前農民依附于封建貴族的體制。后來,他又開征商業(yè)稅。之前搶了他繼承權的叔爺爺秦簡公是開征農業(yè)稅,直接對土地征稅,他是征商業(yè)稅,兩個加起來,形成了政府直接對國家主要經濟活動征稅的體制。以前這些活動都是貴族控制的,貴族拿了錢再來替國君辦事兒,而不是從政府領工資。國君花錢只能從國君自己直屬的封地里邊拿,國君也就相當于是個大號貴族而已。如果拿家庭來做比喻,分封制下國君和貴族直接更像是大哥和兄弟的關系,不像是主人和仆人的關系。國家也就是個散裝國家。國君理論上應該對整個國家負責,但他又不掌握需要負責的權力資源,這是最大的問題??たh制改革,以及政府直接對土地和商業(yè)活動征稅的改革,本質上就是要取消了貴族這個中間代理商,讓國君掌握能對國家負總責的資源和權力,把中央朝廷變成一個真正的政府,而不是貴族議事機構。總的來說,都是在努力把秦國的社會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從封建制向帝國制轉型。 通過秦獻公的變法,秦國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個帝國制國家的雛形。他的改革的意義,其實不比后來的商鞅變法意義小。商鞅變法主要就是在秦獻公的基礎上再深入再加強而已。 等到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秦孝公繼位,正好就趕上魏國公叔痤去世,商鞅在魏國不受待見,跑到了秦國來尋找出路,跟秦孝公面談之后得到了孝公的賞識,孝公就任用他開始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前邊說過,關鍵還是法家的三板斧:制定法律、獎勵耕戰(zhàn)、廢除世卿世祿制。主要就這三條,商鞅去秦國的時候帶上了李悝制定的全套《法經》,相當于把魏國的法律體系給帶過去了,稍加改動用到了秦國,制定了秦律。執(zhí)法起來也是不避親貴,說白了就是沖著貴族去的,平民反而好管。有一次太子犯法,按照秦律應該在臉上刺字。在君主專制體制下,國君是高于法律的,法律的權威來自于國君的統(tǒng)治權,除了國君以外,其它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xiàn)代國家的所謂法治主要就是把國君換成了憲法,讓憲法成為最高法,但也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背后就不一定了。所以現(xiàn)代歐美代議制國家國會議員的權勢很大,因為他們可以在法律背后做文章,通過制定法案來為統(tǒng)治階級、利益集團服務。一般來說立法機構的成員也是享有法定豁免權的,我們國家的立法機構是人民代表大會,成員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要是觸犯了法律,也不能跟正常人一樣直接抓起來判刑,需要先由人大會開會取消他的代表資格,然后才能正式逮捕審理判刑的。國君作為終極立法者,當然享有法外特權。太子不是國君,不是國家的終極立法者,不能享有豁免權,但它是儲備國君,還是必須要有點特殊待遇,不能讓未來的國君臉上刺字,于是商鞅就把負責輔佐太子的官員給刺字了,而且這個官員還是公族的公子,秦孝公也支持他這么做。太子和公子都這樣,其他貴族就更不用說了。這樣一搞起來,國君的權威和法律的權威就都得到了加強。 獎勵耕戰(zhàn)和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是一體的。商鞅搞了一個十八級的爵位制度,爵位就是可以不干活長期領工資和享有封地嘛,這是貴族的特權。這十八級爵位制度的特殊之處就是非軍功不授爵,沒有戰(zhàn)功就沒有爵位,而且之前的其他爵位一律作廢。這是非常徹底的,直接就把卿大夫階層給改沒了。而且這十八級的爵位也是不能世襲的,只有本人可以享有,死了就沒有了,特殊情況可以申請,只能君主由特批一事一議,偶爾有世襲的也傳不長。最低一級的爵位叫“公士”,只要在戰(zhàn)場上砍掉一個人頭就可以得到,入門門檻比較低,拿到之后家里就可以享受每年50石的俸祿、分1.5頃的土地以及一套住宅,屬于“新手大禮包”,后邊再升級難度就逐漸提高,但前十六級都是直接跟軍功相關的,只要能在戰(zhàn)場上不斷立功,就可以一直不停的升級。后來秦孝公的兒子秦孝文君稱王,又增加了兩級,變成了二十級,最高的一級叫徹候。等到秦國統(tǒng)一中國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帝國,徹候就成了人臣能夠得到的最高爵位,“封侯”就是一個普通中國軍政官員除了造反當皇帝以外的最高人生目標,很多詩詞里邊像什么“萬里覓封侯”之類的,就成了文人墨客表達自己人生理想的句子。 商鞅這些改革措施,跟李悝吳起的變法沒有什么特別大區(qū)別,也沒啥突出的創(chuàng)新之處。但他的變法最成功。這三個變法者當中,貢獻最大的應該是李悝,這是開先河的人物,能力最強的應該是吳起,一代戰(zhàn)神,走到哪里哪里強,搞政治搞軍事都是一流的,但名氣最大的是商鞅。商鞅在法家思想上是集大成的人物,創(chuàng)新不如李悝、才干不如吳起,但他的平臺最好,在秦國而且是戰(zhàn)國中期的秦國。秦國的王權一直都很強勢,貴族比較弱勢,又占著關中平原這么一塊沃野千里易守難攻的戰(zhàn)略寶地,趕上各國變法圖強軍事爭霸的亂世,它出來統(tǒng)一中國,才有了后來商鞅的名聲。 吳起變法,支持他的楚懷王死了,他就被舊貴族給殺害了;商鞅變法,個人結局也不好,秦孝公死了,太子上臺,是為秦惠文公,也就是秦惠文王。那個當年代太子被刺字的公子,馬上就舉報商鞅謀反。商鞅沒法辯解,只能逃走。想要跑去魏國,但魏國害怕秦國找麻煩拒絕接受,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組織一支軍隊想要去攻打旁邊的鄭縣縣城,對抗親惠文公的軍隊,當然是以卵擊石,被秦軍給消滅了,商鞅也死于戰(zhàn)場。死了之后,被秦惠文公下令把尸體運到首都五馬分尸示眾。商鞅謀反這個事情最開始應該是被冤枉的,但在還沒有被定罪的時候就逃走然后組織軍隊去打鄭縣,那就是坐實了真的謀反。 《戰(zhàn)國策》里邊說秦孝公死前一度想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但被商鞅拒絕?!稇?zhàn)國策》算是正史,但只有這么一條孤零零的話,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史料有類似的記錄,所以也沒人把這句話當回事。我認為這個事情有可能是真的,后來燕國的國君姬噲,就是重用大臣子之搞變法,成效非常好,姬噲又對自己的太子不滿意,就下令禪讓,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為的就是自己死后能變法可以繼續(xù),讓燕國繼續(xù)強大。這個做法引發(fā)了太子平的叛亂,結果太子平被殺,齊國軍隊趁機攻打燕國殺掉了姬噲和子之,差點將燕國滅國。這個事情引發(fā)了燕昭王忍辱負重二十年訓練二十萬強兵,交給樂毅參加五國伐齊,攻克齊國首都臨淄,最終導致齊國霸權沒落的戰(zhàn)國歷史大事件。 在戰(zhàn)國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政治家的國家意識覺醒,一個國君為了讓國家保持強大,讓自己的政治理想得到繼承和實現(xiàn),把國君之位讓給外人是完全可能的。魏國的魏惠王,也曾經多次表態(tài)想把王位讓給他最信任的大臣惠施。雖然燕王噲的做法證明這條路其實行不通,是錯誤的,但它至少說明秦孝公有跟燕王姬噲、魏惠王一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尤其是秦孝公只是想這么干,并沒有付諸實施,在病危之時有過這樣的想法跟商鞅溝通過,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商鞅當然不敢接受,但這個事情應該是被外人知道傳出來了,甚至秦孝公就是公開表過態(tài)的,總之是被太子知道了,還被有關史料記錄了下來,這就足以引發(fā)太子的恐懼。等到太子登基當了國君,那就必須要殺人滅口。因為這相當于給了商鞅造反的合法性,以商鞅主持變法二十年積累起來的威望和權勢,尤其是在秦孝公病重的最后一段時間,他就是實際上在行使國君的權力,再加上孝公臨終前的表態(tài),他要是哪一天想要造反確實很危險,因此必須除掉。這應該才是商鞅被殺的根本性的原因。 商鞅之死和吳起之死雖然都是變法者在支持變法的國君死后發(fā)生的,但它們的意義完全不一樣。秦惠文公除掉商鞅,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跟變法的方向是一致的,商鞅死了,世襲君主專制制度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而吳起是被楚國的貴族聯(lián)合起來干掉的。商鞅被殺,不是死于變法的反對派,而是死于變法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秦國國君,商鞅變法的效果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加強了;吳起被殺,是死于變法的反對派,是變法的利益受害者的一次反撲,吳起變法的效果也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
|
|
來自: 陳德龍k60ofaux > 《歷史 先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