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佛教是產(chǎn)生在古印度地區(qū),今尼泊爾和藏南地區(qū),不是今天印度的,廣泛來說,大中華概念下的佛教。在古代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的時候更多一點。佛陀是黃種人,所以黃種人更容易接納他的學說,我在以前的問答里有所闡述。 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土的呢?從時間來說漫長,從地域上廣泛來說,大體來說有南北兩條道路,南傳和北傳。 南傳是從印度地區(qū),因為當時佛教在印度地區(qū)也曾廣為流傳,具體我們就不說印度的哪個部分了,然后走斯里蘭卡、東南亞,或下緬甸到云南,或走海路到廣州,主要是上部座佛教,最有名的來華僧侶:達摩祖師。 北傳的就相對復雜一點,大致有兩個路線,一個是從古絲綢之路,一個是從尼泊爾、藏南進入西藏高原而下。而從古絲綢之路傳來的佛教對中原影響最大。后者對西藏、青海、內蒙、漠北、新疆、東北等地區(qū)的佛教影響較大。 兩漢之際,佛教漸漸從西域傳入中原,漢明帝時期,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jīng)來到洛陽覲見漢明帝,并且領旨建造白馬寺,譯出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算是正式進入中國。之后一直到唐朝,天竺僧人不斷地來到中國傳教譯經(jīng),比較著名的,比如鳩摩羅什;中國僧人也不斷地去天竺取經(jīng)學法,比如法顯、玄奘等等。佛教在天竺地區(qū)不斷的演變,同時在中國也不斷地本土化,可以說佛教最終中原化了。相反在古印度卻慢慢式微了。這一時期的佛教就是漢傳佛教的大概形成過程。期間,也有中國僧人和外國使團把唐密(東密)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最有名的就是鑒真大和尚,使得漢傳佛教遍布東亞。 在西藏吐蕃時期,藏傳佛教逐漸進入雪域高原,并且逐步取得統(tǒng)治地位,據(jù)說是蓮花生大師傳入,并且結合西藏本地宗教文化,比如苯教,形成了藏傳佛教。其中有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和尼婆羅公主尺尊公主(待考)。至今藏傳佛教有幾大派別,簡單說就是紅(寧瑪派)、黃(格魯派)、白(噶舉)、花(薩迦派)。另有噶當派某種意義上是格魯派的前身。藏傳佛教后來比較有標志性的人物,八思巴大師,薩迦派,元世祖的帝師,使得藏傳佛教極大發(fā)展;宗客巴大師,集各家大成,創(chuàng)立格魯派,使得該派為藏傳佛教最大派別。達賴和班禪兩個系統(tǒng)的活佛都出自格魯派,是宗客巴大師的弟子。清朝時期(林丹汗初宗黃教后改宗紅教,蒙古漠南漠北諸部多信奉黃教與滿清統(tǒng)治高層相對一致),對民族宗教政策相對寬容,主張藏傳佛教在漢地以外,漢地佛教在蒙藏滿以外。如今我們新社會,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各個合法的宗教團體要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力量,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正當?shù)淖诮袒顒印?/strong> 具體分宗,我們國家的漢傳佛教還分許多宗派,比如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主要是空和有兩種的紛爭,或者兼而有之。這里就不細說了。佛教最終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可以說現(xiàn)代佛教是中國的。 一家之言,多有偏頗,萬望海涵,只為交流和分享,不為紛爭,請多理解。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我,一起分享更多的問答。 2 佛教最早誕生在今天的印度與尼泊爾地區(qū)。在距今大約25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約相當于我國春秋中后期),當時的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誕生了一位王子叫做喬達摩·?悉達多。 據(jù)傳他剛一降生落地,便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他長大后,雖然貴為王子,但對于榮華富貴和種種享樂都沒有興趣,在一次出宮的時候,分別在四個城門看到了行乞的人、衰老的人、生病的人和死掉的人,于是引發(fā)他開始思考人生與宇宙的終極問題。 他的父親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頭,給他迎娶了別國公主為妻,又為他建造了豪華的宮殿,但他后來還是偷偷跑出去,開始走上修道之路。 在深入學習了當時流行于印度的各種思想流派的理論與方法,又經(jīng)過多年的勤修苦練后,他終于覺悟到了生命與宇宙的真諦。后來他被人們尊稱為“佛陀”(即覺悟者),他所創(chuàng)立的教派便成為“佛教”。 在佛陀去世后的數(shù)百年時間內,佛教在印度及周邊地區(qū)開枝散葉、廣泛傳播,后來又分為南北兩路向東流傳。 “南傳”一路是經(jīng)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地區(qū)傳到我國云南等地,以及經(jīng)過海路從廣州傳入,南北朝時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便是從廣州登陸,然后到金陵(今江蘇南京)面見梁武帝,后又北上洛陽到少室山面壁的; “北傳”一路則是經(jīng)由西域絲綢之路進入我國。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傳說東漢明帝一天夜里夢見了一位渾身發(fā)出金光的人,醒后詢問大臣,有人便說這是西方的佛陀。 于是明帝便派遣使者到西域去求取佛像和佛經(jīng),并迎請了西域高僧前來當時的首都洛陽(公元64—67年間),還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座由官方修辦的寺院—白馬寺,在這里翻譯了第一部漢譯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 洛陽的白馬寺由此被中國佛教信徒尊奉為“祖庭”。關于佛教具體傳入我國的時間,歷來存在很多不同說法而沒有定論,上述漢明帝夜夢金人而后佛教傳入的說法,只是其中流傳較廣的一種; 此外,甚至還有專家學者考證秦始皇時期已經(jīng)有印度僧人來華,從而論定在秦朝統(tǒng)一前后佛教已經(jīng)傳入。 實際上,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一種宗教思想或信仰的傳播,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是一種突如其來、一蹴而就的驟然現(xiàn)象,而應當是一個極為徐緩的和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 思想與信仰對于人的影響,尤其是對異鄉(xiāng)異國的人的影響,是通過人類遷徙、通婚、戰(zhàn)爭、貿易等方式,在彼此的交往與交流中實現(xiàn)的,無形的思想與信仰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傳播。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核心地區(qū)與西域、中亞乃至更西向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成為可能,并日漸緊密和頻繁,佛教信徒和僧侶們跟隨著往來貿易的商旅駝隊,也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內陸,并開始翻譯經(jīng)書、弘法傳教。 因此,佛教的傳入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段,而不是在某個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我們不能確切地說它發(fā)生在哪一年,而只能大概地說是在兩漢之交的公元元年前后。 佛教思想傳入后,中國人花了很長時間去消化和吸收,并將之本土化,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生于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與道教文化都在與佛教的交融中各自取得了發(fā)展,而我國古代的語言、文學、建筑、繪畫、音樂等領域,同樣受到佛教的影響與滋養(yǎng)。 即便在今天社會中,如果細心尋找的話,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和思維模式,很多也是源自佛教的。 佛教后來又經(jīng)我國傳入東亞的朝鮮、日本等國,而印度本土的佛教反倒逐漸衰落。到了唐代,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佛教大國與佛教中心。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3 這里說的佛教是“漢傳佛教”。至于藏傳佛教的歷史,則與漢傳佛教的傳播過程不同。一般認為,佛教入華是漢朝發(fā)生的事情。在漢明帝永平八年(65),楚王劉英奉佛,“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漢明帝稱贊劉英: 尚浮屠之仁祠,絮齋三月,與神為誓。 此后,永平十年(67)迦葉摩騰與竺法蘭用白馬馱經(jīng),來到了中國。于是,在佛教的歷史中,就以這一年作為佛教入中國的標志。 例如,唐朝文學家韓愈的《論佛骨表》就提到:“佛者,……自后漢時流入中國……漢明帝時始有佛法?!? 下面這張《白馬馱經(jīng)圖》描繪的就是佛教入華的標志事件的場景: 根據(jù)《后漢書·西域傳》的記載:
由此可見,古代確實普遍人為是漢明帝時期正式引入佛教。 當然,也有一些說法是在漢朝前或者西漢末年,佛教就已經(jīng)進入中國。但這種說法只是供人參考,無法推翻上述觀點。 此外,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帶著佛教入中國后,漢明帝派人修建房屋給他們居住,日后就變成了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總而言之,這是漢朝時期的事情。 4 佛教傳入中國有幾種說法。 一、秦始皇在王位二十五年,即帝位十二年。始皇二十九年,天竺國有室利房等十八位僧人赍佛經(jīng)來傳,始皇給予厚禮,禮送出境。此為佛教東傳最早的記載。 二、漢武帝征匈奴,繳獲了一尊金人,迎回供奉在甘泉宮,后來張騫出使大夏,回國后報告說大夏國旁邊有個國家叫身毒(今印度),崇尚佛教,而這尊金人就是佛像。 三、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長安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jīng)》。 四、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等迎回西域高僧迦葉摩騰前往洛陽翻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為佛經(jīng)翻譯之始。 5 關于佛教傳入的時間和方式有很多的記載,有些記載之間是相互沖突的。其中比較可信的傳入方式是兩條路線,一條是陸路,由中亞傳入中國的新疆,然后再深入中國的內陸。另外一種是海上路線,是由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越南等地到達廣州或東部沿海地區(qū)。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也就是北傳佛教為主。 傳入的時間有兩個時間點比較重要,一個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另外一個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度龂尽の簳鴸|夷傳》注引《魏略》載:“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曰復立者其人也。”這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最早的文獻記載。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派使臣到西域尋找高僧,一位叫作迦葉摩騰,另外一位叫竺法蘭。請他們到當時的都城洛陽,這兩個高僧就隨著使臣,牽著白馬馱著佛經(jīng)就來到了當時的都城洛陽。迦葉摩騰在洛陽翻譯的第一部經(jīng)書是《四十二章經(jīng)》,這部經(jīng)書不是一部完整的經(jīng)書,而是對于各種佛經(jīng)的一種摘錄。從此不斷有西域的高僧來到中國內陸傳播佛教、翻譯佛經(jīng)。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公元前2年,佛教文化開始傳入中國,而在公元67年這一年,佛教進入了中國內陸。當然對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在學術史上還有很大的爭議,但綜合兩種說法,一般認為佛教傳入中國在兩漢之際,約公元1世紀時。 佛教大約是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而這個時候恰恰也是儒家獨尊后,儒家文化盛行的時間。佛教傳入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急于宣傳佛教,而是選擇翻譯佛經(jīng),之后就不斷的有高僧來到中原加入到翻譯佛經(jīng)的隊伍之中。早期的佛家傳播主要是以翻譯佛經(jīng)為主。翻譯佛經(jīng)的高僧代表,東漢時期的安世高和支讖,三國西晉時期的支謙和康僧會。早期的佛經(jīng)翻譯也有一些問題,早期的一些高僧有些是憑記憶來背誦佛經(jīng)的,有些帶來了梵語或者是西域不同地區(qū)語言的佛經(jīng),但往往肯定有記憶不全的地方,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就是翻譯不全面。 其次,翻譯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而這些外來的高僧首先要學習漢語,在早期的翻譯在語言之間的交換往往不是很流暢。之所以翻譯不流暢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佛教的理論、觀念、范疇怎樣翻譯成漢語的問題,很難找到與之相對于的漢語詞匯。最后他們找到中國道家文化里面有許多的概念、觀念和佛教的觀念比較接近,所以他們就常常借助道家的概念來翻譯佛教的術語,并把道教的神學方術來作為佛教的宣傳方式,以至于有些中國人把佛教和道教混在一起。 正因為早期佛教的傳播困難,佛家不得不依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宣傳佛教。東漢時期佛教就依附于黃老之學,因為佛教和道教有些東西比較接近。東晉時期,玄學比較興盛,這個時候佛教選擇依附于玄學。玄學喜歡談“有”說“無”,與佛教里面有一個類別的思想比較接近,那就是般若學,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般若經(jīng)的核心是“空”,早期的翻譯中就把“空”翻譯成“無”。佛教這樣一種依附于道家、玄學有利于佛教的傳播的,同時也有利于當時的人去接受和了解佛教。雖然有一定的誤讀。 佛教在東晉的時候走向興盛,佛教進入中原到東晉一共經(jīng)歷了大約300年的時間,這在300年之間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非常艱難,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小。然而到東晉的時期,許多的名士志士都與佛教有關系。佛教為什么會在東晉時候盛行呢?首先,玄佛合流為佛教的興盛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時機。從曹魏到東晉之間,玄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到達了一頂點,需要為玄學注入一種新的力量,這個時候佛教、佛理成為了玄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東晉時期佛經(jīng)翻譯也到達了一個高度。這個時期西域龜茲國一名高僧鳩摩羅什來到中國翻譯佛經(jīng),鳩摩羅什當時所在的長安地區(qū),佛法盛行的地方,而他本身翻譯的佛經(jīng)也很好。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jīng)有《金剛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十二門論》等等,鳩摩羅什翻譯佛經(jīng)比早期的翻譯要完整,對于佛理的把握十分準確。鳩摩羅什將佛經(jīng)的翻譯推到了一個新高度,為中原地區(qū)了解真正的佛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三,佛教在東晉時期走向興盛,與當時許多人西行求法是非不開的。最早去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再他之后還有很多人踏上了西行之路,比如在他之后的法顯,他在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fā),歷時15年到公元413年回到了建康。他們的西行活動,對于佛教文化在中國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無論是玄佛合流提供了一個很高的平臺,還是佛經(jīng)翻譯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還是西行求法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都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國的本土高僧。其中,最有名的高僧道安,他提出:“不依國主,法事難成”可見,當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需要皇權的支持,這與佛教在印度的傳播過程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種傳播方式。他同時告誡他的弟子們要用這樣一個方式去傳播佛教,其中他的一個弟子慧遠就是遵照師父道安的一種傳播思路。 佛教和儒家之間有很多具體的觀念是相互沖突的,其中解決這個一個問題的就是道安的弟子慧遠,他采用的方式是調和佛儒,他是如何調和佛儒的呢?慧遠讓人們換一個視界來看待佛教,他強調佛經(jīng)中其實也講孝道、也講忠君。佛教的一些行為和追求的目標其實是和忠孝在更高層面是一致的,比如從個人來說,個人為家人求超脫不正是一種孝道的表現(xiàn)嗎?慧遠的這樣一種說法本質是和佛教的理念是相違背的,但他為了調和佛儒采取這樣一種說法,有利于人們的理解,特別是當時的統(tǒng)治階層接受佛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就是為什么佛儒之間存在著具體的沖突,但人們還是能接受的原因。這也是佛教真正走向繁榮重要的一個理論基礎。 6 首先佛教不是印度的 可以說是天竺的 現(xiàn)在印度沒有佛教 只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佛祖是尼泊爾王子 去天竺地區(qū)授課教學 佛教回到中國是理所當然的 7 佛教源于古印度,其創(chuàng)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他本是古印度的一個邦國——迦毗羅衛(wèi)國(現(xiàn)在尼泊爾南部與印度邊境接壤處)太子,29歲出家修行,六年后覺悟了,自稱為“佛”,佛是梵語音譯,意譯為”覺者“或者”覺悟的人“,其所建立的宗教也因此被稱為”佛教“,意思是”使人覺悟的宗教”。因為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族人,所以人們也尊稱他為釋迦摩尼,意為“釋迦族的圣者”。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涅槃”。 關于佛教具體何時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現(xiàn)在很難考證,歷史上一般以東漢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傳說作為佛教傳入的標志。據(jù)說,漢明帝永平七年,明帝夜夢金人,第二天問群臣,太史傅毅答道,你夢見的是位西方的得道者,名叫佛。于是明帝派蔡愔等18人去西域訪求佛道。3年后,蔡愔等人從西域請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僧,并得佛教經(jīng)卷,用白馬馱回洛陽。明帝在城西為之建白馬寺。該寺便成為了中國第一座寺廟。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后,最主要的活動表現(xiàn)在對大量佛教典籍的翻譯,包括許多外來的和本土的高僧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一部被翻譯的佛經(jīng)是《四十二章經(jīng)》,由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到達洛陽后所譯。此后,一直到唐代,中國產(chǎn)生了許多有名的佛教翻譯家。其中,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更被合稱為中國古代佛典四大譯師。 佛教傳入中國后,先是依附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道術,后經(jīng)與魏晉玄學合流至南北朝才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扎下根來,為隋唐時期創(chuàng)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創(chuàng)造了條件,隋唐時期國力雄厚文化繁榮,佛教在中國也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中國佛教完成了各種佛說的總結和概括;自成體系的僧團,龐大的教派先后出現(xiàn)。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相繼建立,即:凈土宗,慈恩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三論宗,天臺宗。隋唐以后,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后期,隨著政治與經(jīng)濟條件的變化,中國佛教也逐漸由盛而衰。 以上我們介紹的是北傳佛教,或漢傳佛教,也稱大乘佛教。此外,還有從印度傳到斯里蘭卡然后傳到東南亞地區(qū)包括我國云南的傣族地區(qū)的南傳佛教,也稱小乘佛教。 藏傳佛教是北傳佛教的一支,它的特點是崇尚密宗,所以它也被稱為西藏密宗。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藏族信奉一種名叫“苯教”的原始宗教?!氨浇獭笔且粋€拜物神教。大約公元5世紀,佛教開始從中國漢地和印度—尼泊爾這兩條途徑傳入西藏。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聯(lián)姻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都各自帶來一尊佛像及大量佛教經(jīng)典,并且都各自組織大型譯經(jīng)場從事翻譯佛典典工作。到公元755年土蕃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贊繼位,邀請印度的蓮花生入藏,蓮花生帶弟子25人到西藏弘法,蓮花生實際并不反對苯教,這使苯,佛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解,藏族人紛紛皈依佛教,因而實際上,蓮花生是為藏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后來,蓮花生又將印度的金剛乘密宗傳播于西藏各地。 8 智慧不分國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