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文人而言,他心中永遠(yuǎn)不變的就是對于生活的一個理想向往,所以往往將這些向往付諸于藝術(shù)當(dāng)中,而往往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時候,才是自己最為自由和放松的時刻。 在江蘇省無錫市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個“富二代”,他是處女座,有著極為嚴(yán)重的潔癖,并且一生酷愛旅行和游歷,他一生從不為了錢財發(fā)愁,直到晚年的時候才將家財揮霍一空,到了他70多歲的時候,他將自己一生當(dāng)中的所見到的美景與風(fēng)物,繪制成了一幅字,現(xiàn)在這幅畫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可以說他畫這幅畫,花了70年的光陰。 此人此畫,就是倪瓚的《容膝齋圖》。 倪瓚是元末明初鼎鼎大名的大畫家,他與黃公望、吳鎮(zhèn)和王蒙并稱為“元四家”,他的畫作是中國繪畫史上格調(diào)和氣韻最高的所在,并且也真實表達出了古今文人最為理想的生存境界。 公元1372年,游歷一生的倪瓚終于停下了腳步,他用自己一生的所見、所思、所想,繪制出了這件《容膝齋圖》。 其實欣賞這幅畫作極為簡單,就像分析倪瓚其他的畫作一樣,在遠(yuǎn)、中、近三個維度來欣賞。 遠(yuǎn)處的山峰隱隱約約而僅見其興,而近處則是筆直而高聳入云的樹木,樹旁有簡約的涼亭,而中間則是過度的區(qū)域,雖然是太湖之水,但未曾著墨,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繪畫當(dāng)中的簡約之風(fēng)。 倪瓚字云林,他字的由來,便是因為他家族所居住的祗陀里,常年喬木叢生,偉岸而筆直,也是其人格的一種自況。 倪瓚的繪畫同他的為人一樣,可以用七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只傍清水不染塵”,他不僅是生活上的潔癖,也是人格上的潔癖,更是靈魂上的潔癖。 這幅畫取名為《容膝齋圖》,名字的由來乃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的一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就是僅容兩膝的意思,而這種物理空間的局促與心境的博大形成的對比,也是此畫高絕的一個原因。 在這幅畫當(dāng)中,有倪瓚自題的一首詩: “屋角春風(fēng)多杏花,小齋容膝度年華;金棱躍水池魚戲,彩鳳棲林澗竹斜。斖斖清談霏玉屑,蕭蕭白發(fā)岸烏紗。而今不二韓康價,市上懸壺未足夸?!?br>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回憶殺”,憶及自己與舊時有人游玩的情形,而今自己依然垂垂老矣,心中不免有些許悵惘。 值得一提的是,倪瓚雖然是一個大畫家,但他的小楷,卻卓然于整個時代,可以說整個明代,沒有一個書法家能夠在小楷上超越倪瓚,倪瓚的小楷是今人關(guān)注的一個熱門書家,而是書法展覽當(dāng)中取法的一個常客,不僅是其用筆極為豐富,更因其氣格極高。 倪瓚的這件《容膝齋圖》,可以說是文人書房最值得張掛的一件雅物,而今,我們將藏于臺北故宮這件作品的原作進行了超高清的1:1掃描微噴,復(fù)原出跟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每一處細(xì)節(jié)都與真跡無二。并且進行了手工立軸裝裱,更便于大家書房張掛。 欲購此倪瓚《容膝齋圖》全卷,請點擊下面“看一看”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