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養(yǎng)心定志湯加減治愈胸痹一例 王某,56歲。 初診∶1989年12月15日。 主訴及病史∶動則心慌、氣短,心前區(qū)隱痛,勞累后尤甚,已半年余。 診查∶精神倦怠,面色咣白。舌暗淡,苔薄黃,脈結代。 辨證∶心氣不足,心陽不振。 處方∶太子參10g茯苓10g菖蒲8g遠志8g炙甘草5g桂枝8g小麥10g大棗5枚丹參10g佛手8g龍骨15g珍珠母15g,6劑 二診∶自訴服上方藥物后,心悸和其余各癥均減輕,食欲正常,二便調和。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弦。本前方接服藥14劑。 三診∶胸悶、氣短、心慌消失。心電圖復查報告結果∶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囑其停藥觀察。 【按語】本例經西醫(yī)用心電圖檢查,診為隱性冠心病、心絞痛、心房纖顫,服用消心痛、心痛定等治療,癥狀時輕時重,因病人無意再服西藥而來就診。 養(yǎng)心定志湯是高老常用之經驗方,臨證加減用以治療胸痹多獲良效。本方是以定志丸、桂枝甘草湯、生脈飲加丹參、川芎、延胡而成。 此案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則心氣不足,心陽虛損,心陰失養(yǎng),心志不寧;病人隱痛則為不營而痛,非不通之痛也;標實則痰濁互阻、氣滯血瘀。胸膈之病又常與胃氣通降失常有關,如得矢氣、噫氣,則胸膈能舒,脈之結代亦瘥,故高老在養(yǎng)心定志湯中增用佛手,不用人參、黨參為防益氣太過而隱助火之弊,故選用太子參、茯苓以調心脾;菖蒲、遠志通心竅以定志;龍骨、珍珠母鎮(zhèn)靜安神;小麥養(yǎng)心陰,丹參活血化瘀;綜病情伍諸藥,共奏標本同治之效。 三、補土伏火法治愈狐惑病一例 于某,50歲。 初診∶1984年8月15日。 主訴及病史∶口腔及前后二陰反復潰爛19年。乏力,勞累后氣短、頭暈。 診查∶病人精神委靡不振,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舌嫩紅,苔薄白,脈沉細微滑。 辨證∶陰虛火旺,相火不藏。 治法∶補土伏火。 處方∶太子參10g生地黃15g天門冬10g鹽黃柏10g西砂仁6g炙甘草3g肥知母10g去皮桂枝6g赤芍12g紅棗5枚,12劑 二診∶口腔及二陰潰爛面縮小,腰部疼痛、眼睛干澀減輕,視力好轉。舌脈同前。囑其繼服原方藥,每日1劑。 三診∶上方藥服85劑,二陰處潰爛消失;口腔內大部分潰瘍消失,僅余兩處小潰點未愈;余癥均有減輕。舌苔薄白,質淡紅,苔面略有裂紋,脈沉細。原方加蓮子心6g,每日1劑。 四診∶按原方加蓮子心又服藥30劑后,口腔、前后二陰潰爛全部愈合,余癥好轉,精神大振,未訴其他不適。隨后信訪三年未再發(fā)作。 【按語】脾開竅于口,腎開竅于二陰,口腔及二陰潰爛,多見于虛實二火。本例因口腔及二陰潰爛十九年,癥見乏力、氣短、頭暈、精神委靡、疲憊、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脈沉細滑,乃屬陰虛、脾腎濕熱化火,上炎下注,治宜補土伏火、益陰增液。高老根據著名中醫(yī)蒲輔周先師用三才封髓丹加減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之驗,隨癥而施,靈活變通,一舉治愈十九年之頑疾,實乃承前繼后之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