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湯釗猷院士的中醫(yī)人生|結合六十余年從醫(yī)體會重讀《黃帝內經》有感

 專精一門觸類旁 2022-05-02 發(fā)布于湖南

圖片

圖片
當今科學發(fā)展突飛猛進,醫(yī)學也似乎進入“精準醫(yī)學”時代。然而負面問題也接踵而來,核彈發(fā)明引發(fā)人類毀滅風險,塑料應用引發(fā)生態(tài)災害的思考,局部醫(yī)學的深入引發(fā)整體醫(yī)學缺失之慮,等等。筆者管見,人類正處于“大時代”(信息爆炸、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量子科學、干細胞等),“大時代”更需要“大思維”。在醫(yī)學上不禁使筆者想起,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有沒有值得參考的“大思維”呢? 
 
20世紀50年代末,因筆者曾擔任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組秘書,讀過《黃帝內經》,還有一些當年的眉批;寫過“學習內經后對經絡現象的初步認識”。近年因出版《消滅與改造并舉——院士抗癌新視點》(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為寫其中有關中西醫(yī)結合的論述,又粗粗重讀《黃帝內經》?,F在為寫這本冊子,又決心第三次重讀《黃帝內經》。誠然,由于沒有系統學習過中醫(yī),這些閱讀只是粗讀,很多都沒有讀懂。然而回顧、比較和反思六十多年的西醫(yī)生涯,感到作為中國的醫(yī)生,了解一點祖先留下的東西很有好處。如果從創(chuàng)中國新醫(yī)學的角度,從適應國情和導入中國思維的角度,從中國醫(yī)學能否對世界有所貢獻的角度,讀一下《黃帝內經》更有必要,《黃帝內經》畢竟是中華文明精髓在醫(yī)學上的體現。這里,不禁使筆者要引用錢學森的一句話:“我認為傳統醫(yī)學是個珍寶,因為它是幾千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醫(yī)理論包含了許多系統論的思想,而這是西醫(yī)的嚴重缺點。”[1985年9月23日致祝世訥,《錢學森書信選(上卷)》,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年6月,0191頁] 
 
圖片
湯釗猷院士研究《黃帝內經》時做的眉批

《黃帝內經》覆蓋了人與自然、人的生長發(fā)育、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疾病的預后以及為醫(yī)之道等(當然還有針灸、經絡等,暫從略)。下面是筆者的點滴感想。 
 
一、陰陽五行,總領全局——重視“整體觀”的辯證思維 

前些時間看到《中國科學報》“陰陽五行該不該納入科學素質基準”的辯論,剛好筆者又重新粗看了《黃帝內經》。深感“陰陽”正是古人對客觀事物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存在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又相互轉化的對立雙方,并構成整體。不是嗎?數學有正與負,化學有分解與合成,物理有作用與反作用,電有正負極,醫(yī)學有局部與整體,神經有交感與副交感,等等。人之所以生存,依靠“陰平陽秘”。而“五行”則是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黃帝內經》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谷、五勞,等等),人亦應之。”(由于詳細說明頗費文字,故從略)人與自然、人體的各個部件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的聯系也有其規(guī)律?!瓣庩栁逍小背蔀榭傤I全局的總綱?!饵S帝內經》認為“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提示“陰陽五行”是統領全局的?!饵S帝內經》又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提示陰陽是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無法截然劃分,正像“精準”與“模糊”無法截然劃分一樣?!饵S帝內經》中,“陰陽”貫穿于醫(yī)學的各個方面。如養(yǎng)生中,首先就說“知道者,法于陰陽”;在診斷方面,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也強調首先不能搞錯“陰陽”;在病理生理方面,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將癥狀與陰陽聯系起來;在疾病變化方面,《黃帝內經》說“寒勝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治療方面,《黃帝內經》說“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也將陰陽放在重要地位??傊?,這是中醫(yī)重視“整體觀”辯證思維的體現。
 
其實錢學森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有精辟的論述:“中醫(yī)理論托附于陰陽五行干支的思維框架,已經是辯證的了,比經典西醫(yī)學強。”[1988年11月4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上卷)》,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年6月,0402頁]“天人相應”也是《黃帝內經》中帶有全局性的觀點。所謂“天人相應”,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睆娬{:“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币馑际且槕匀弧K^順應自然,筆者以為就是順應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耙杂才鲇病焙汀耙匀峥藙偂保瑢嶋H上就是“不順應”和“順應”客觀規(guī)律的不同處事思維。從當前最新的“量子糾纏”來看,說不定“天人相應”真的有其科學依據?,F代醫(yī)學關注人體本身,而關于自然界與人體關系的研究較少,不是也值得互補嗎?
 
總之,陰陽是古人對萬物的高度概括,《黃帝內經》說“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是不能窮盡的。關于陰陽五行這些大道理,《黃帝內經》說“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深奧難測。不能把“陰陽”作為一種具體的事物來看待,然而它確是認識客觀事物,指導醫(yī)療實踐的重要法則。筆者以為,從“陰陽”統領全局的角度,提倡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提倡動態(tài)地看問題,提倡從整體看問題。當前似乎進入“精準醫(yī)學”的時代,但實際上沒有絕對的“精準”,也沒有絕對的“模糊”;過于注重精準和局部,就容易忽視模糊和整體??傊嗅t(yī)的整體觀和辯證思維與西醫(yī)的局部精細應該是可以互補的。
 
二、陰平陽秘,終極追求——重視“恢復平衡”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黃帝內經》的一句名言,提示陰陽平衡是醫(yī)學的終極追求?!饵S帝內經》強調養(yǎng)生治病是恢復平衡,而現代醫(yī)學則常認為“越多越好”,這就容易導致“過度診療”。甚至保健品也一樣,如維生素C和維生素E、各種抗氧化劑等,也曾一度認為“越多越好”“越強越好”,從而有別于《黃帝內經》的“陰平陽秘”(適度、復衡)。我們說“游泳、跑步、走路有助健康”,然而“過猶不及”,這就是“多益(越多越好)”和“適度”的區(qū)別。
 
關于生命,筆者體會,《黃帝內經》強調“陽氣”,例如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確實,如果地球沒有太陽,萬物可能就會枯萎,古代人的崇拜也主要是太陽,筆者到過賀蘭山,那里巖畫的代表就是“太陽神”畫?!饵S帝內經》說:“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币馑际顷栔魅f物之發(fā)生,陰主萬物之成形。 
 
如果將“陰陽”聯系到“煤爐”,煤爐的功能主要是生火,如果不能生火那煤爐就沒有用(沒有生命力),如果沒有煤那火也生不了;然而煤太多則火就太旺,火太旺則煤就不能持久。反之,煤太少,火就不能持久;火不旺,煤多也沒有用。前面一節(jié)我們說到陰虛和陽虛,《黃帝內經》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虛就好比煤雖多,而火不旺,搞不好火還會熄滅;陰虛就好比是煤少而火旺,表面看似乎不錯,但無法持久,煤燒完火就滅;陰陽兩虛則好比煤既少,火也不旺,隨時都有熄滅的可能。所以要“陰平陽秘”,也就是要適度,才能持久。現代醫(yī)學研究,似乎偏重煤爐的結構,偏重煤的供應,但對“火”的研究較少。這和中醫(yī)研究所偏重的(強調陽氣)有所不同。因此,兩者也應能互補。《黃帝內經》說“人之所有者,血(陰)與氣(陽)耳。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也提示“陰平陽秘”的重要。 
 
中醫(yī)十分重視“神”(人的精神),《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矣”,所以在中醫(yī)治療的幾種辦法中,首先羅列的是“治神”?!饵S帝內經》說:“一曰治神,二曰知養(yǎng)生,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碑斎灰残韪鶕唧w情況而異,所以說“五法俱全,各有所先”,即要根據辨證論治,靈活應用。那么“神”可以從哪里看出呢?《黃帝內經》說:“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wèi)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币簿褪钦f,看眼睛便可知道是否“有神”;《黃帝內經》還說“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提示看眼神,就可以知道五臟的情況。筆者老伴在最后半年的日子里,化驗提示心、肝、腎功能日漸衰竭,但通過呼吸機、升壓藥的維持,生命指標(血壓、脈搏、呼吸、氧飽和度等)都不錯。然而筆者已預感到日子不多了,因為“眼神”日差,雙目無神,臉呈古銅色,晦暗無華。原先呼喊能轉眼注目,逐漸變得毫無反應。而這些,在現代醫(yī)學中既少描述,更少關注??梢岳斫鉃椋嗅t(yī)兼顧“形”和“神”,但更強調“神”;而現代醫(yī)學則更重視“形”(包括身體部件的修理,可以精細入微)。這些提示中西醫(yī)在理念上確有很大區(qū)別。如果再用煤爐來比喻,則西醫(yī)重煤爐設計制作的合理、重煤的供應;而中醫(yī)則重“火候”的管理(何時用扇子,何時排灰通氣,何時加煤,加多少煤,等等)。這不又是中西醫(yī)可以互補的一個理由嗎? 
 
總之,中醫(yī)的“復衡”思維,可能有助西醫(yī)“多益”思維的完善。同時,《黃帝內經》在人的生長發(fā)育方面也有論述,筆者以為沒有必要面面俱到,然而有一點似值得現代醫(yī)學更深入研究,這就是中醫(yī)的“腎”,因為男女的生長發(fā)育到衰老,和“腎”的盛衰密切相關。 
 
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重視“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是《黃帝內經》的一句名言。就是說,外因之所以能致病,根本原因是身體虛弱。 

人為什么會生???中醫(yī)列舉了“六淫”“七情”“過用”等。例如《黃帝內經》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這是“六淫”。《黃帝內經》更全面地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意是病起于“六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黃帝內經》另外又說“生病起于過用”(飲食飽甚,驚而奪精,持重遠行,疾走恐懼,搖體勞苦)。在日常生活中,“過度”就會傷身,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內因。筆者印象中,知識分子患癌癥預后多差,這和長期過勞、慢性應激有關。《黃帝內經》將一方面的“過用”歸納為“五勞”,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實際上當代不少慢性病都與此有關。聯系到現代醫(yī)學常將治病看作修理機器,可以做到精細入微。例如不能吃就放胃管,靜脈注射難就放深靜脈插管,排尿不暢就放導尿管,咳痰不暢就做氣管切開,等等。顯然這些都無疑緩解了局部的問題,然而卻很少考慮由此導致的長期臥床,導致的“久臥傷氣”,導致降低了機體的抵抗力。《黃帝內經》說“百病生于氣”,抵抗力降低了,又可導致次生疾病的發(fā)生,惡性循環(huán)。
 
總之,中醫(yī)認為,為什么生病,總結起來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夫百病之始生也,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上面所列舉的致病因素有外因(六淫)和內因(七情、過用和不良生活方式),它們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同呢?《黃帝內經》說“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提示“七情”致病和“六淫”致病不同,而“傷氣”比“傷形”更為重要。然而,筆者以為,中醫(yī)對疾病的發(fā)生最主要的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關鍵。不是嗎?《黃帝內經》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何保護“正氣”,成為中醫(yī)防治疾病的一條主線。得了病,如果不加重視,病將由淺入深,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傊瑢膊〉陌l(fā)生發(fā)展,中醫(yī)更偏重內因研究,而現代醫(yī)學則更偏重外因探索。筆者以為,這是中西醫(yī)可以互補的又一個方面。 
 
四、形與神俱,終其天年——重視“順應自然”的養(yǎng)生觀 

中醫(yī)在養(yǎng)生方面有獨到之處,《黃帝內經》說“形與氣相任則壽”。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呢?《黃帝內經》中就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寥寥數語,筆者以為,其精髓就是“順應自然”。順其自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客觀規(guī)律,養(yǎng)生和治病如何順應客觀規(guī)律是大有學問的。
 
《黃帝內經》對今人之所以折壽也有生動的描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提示如果不注意養(yǎng)生,最終將導致“血氣不和,百病乃生”。盡管這是兩千多年前的著作,但對今人仍有現實意義,仍有警示作用。對于“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有很精辟的論述,即“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 
 
西方養(yǎng)生,重體育鍛煉,重合理營養(yǎng)攝入(包括保健品),等等,這些都很重要,但多是針對身體方面的(且常誤為越多越好,較少強調順應自然),而針對精神方面的較少;中醫(yī)的養(yǎng)生,至少在理念上,順應自然,形神并重,剛柔適度,當可補其不足。 
 
五、“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重視“預防為主,早診早治”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同樣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句名言。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強調防病的重要,《黃帝內經》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睘槭裁茨??因為“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前面一節(jié)的養(yǎng)生實際上就包括防病。在防病中,前面說過如何應對“六淫”“七情”和“過用”,正像《黃帝內經》所歸納的:“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敝嗅t(yī)在防病方面還強調“血和、衛(wèi)氣和、志意和、寒溫和”等。筆者感到,中醫(yī)在防病中,特別重視精神的作用,即“志意和”。這里再引《黃帝內經》的一句話:“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反之,“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筆者以為“上工治未病”也包括早診早治?!饵S帝內經》對早診早治也有諸多論述,例如“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予皮毛”,然后入絡、入經、入腑。為此,“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如果治療晚了,就會“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現代醫(yī)學也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早診早治,然而在具體的理念方面仍有一些區(qū)別。例如西醫(yī)重外因的預防,如研究疫苗;通過體育鍛煉(跑步等)和合理營養(yǎng)以增強體質也很重視,但也常偏于“多益”的思維。中醫(yī)則較重內因的調控,包括順應自然、柔性鍛煉(太極拳、氣功)和精神養(yǎng)護等。兩者也有可互補之處。
 
六、辨證論治,實瀉虛補——重視“個體化辯證治療”

中醫(yī)治病,大別于西醫(yī)治病,茲論其要者。
 
(1)“辨證”而非“辨病”而治:中醫(yī)診病是通過望聞問切,“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黃帝內經》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敝嗅t(yī)通過察色按脈,辨別陰陽、臟腑、虛實等,然后針對“證”(不是針對西醫(yī)的“病”)來治療。
 
(2)強調“實瀉虛補”等辯證治療:讀者注意,這里是用“辯證”(符合辯證思維的治療)而不是“辨證”(辨別不同證候的治療),其意不同。由于《黃帝內經》認為“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所以采取“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等符合辯證思維的治療,從而認為“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問”,而不同于西醫(yī)針對病因(如細菌性疾病用抗生素)、病理(如癌癥用化療)相對固定的“一病一方”的“堵殺”治療。 
 
(3)治病除辨證用藥外,十分重視治神和養(yǎng)身:《黃帝內經》治療方法包括“一曰治神,二曰知養(yǎng)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這和西醫(yī)又有很大區(qū)別,西醫(yī)對形體之治可謂精細入微,但常忽略人的“精氣神”。 
 
(4)重視“藥治”與“食補”的綜合應用:《黃帝內經》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且強調這些綜合治療要順應自然,“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而西醫(yī)營養(yǎng)液則常是硬性給予。 
 
(5)“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強調保護正氣的重要:《黃帝內經》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边@個理念和西醫(yī)迥異。西醫(yī)的“超根治手術”“強化化療”“追加抗菌藥物”等都屬于“圍堵追殺”“斬盡殺絕”的思路。而中醫(yī)則強調“過猶不及”,也就是《孫子兵法》中“圍師遺闕”的思路。中醫(yī)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基于“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中醫(yī)十分重視病人的“正氣”。《黃帝內經》在治療“積聚”(可能包括現代的癌癥)時說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闭f是如果治療過度,病人就會死亡。筆者在20世紀60年代末剛進入癌癥臨床時,有過深痛教訓,出于救治病人心切,而采取勉強的超大手術和超大劑量化療,這些辦法,雖有短暫療效,卻加速病人死亡。每遇強化的化療,使白細胞降到幾百,殘癌死灰復燃,如入無人之境,病人迅即死亡。為此《黃帝內經》強調“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意思是治病要重視氣之盛衰和正邪變化。
 
總之,中醫(yī)是偏重個體化、整體觀的動態(tài)綜合治療;西醫(yī)則強調個體化、局部精準的單一治療。這是兩者可互補的另一理由。
 
七、“精神不進,病不可愈”——重視“病人的主觀能動性”

關于疾病的預后,《黃帝內經》十分強調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例如說:“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又說“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還強調醫(yī)生和病人要相互配合,否則療效也差,即《黃帝內經》所說“病為本(病人為本),工為標(醫(yī)生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傊?,病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否發(fā)揮,關系重大。這又從一個側面反映,西醫(yī)偏于“治病”(精細地修理“機器”),中醫(yī)則重視“治病人”,兩者互補當更強。
 
八、“順者為工,逆者為粗”——重視“人文與醫(yī)術深厚的醫(yī)道觀”

盡管是兩千多年前的醫(yī)書,對為醫(yī)者已有全面的要求?!饵S帝內經》說:“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后,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歸納起來就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樣才能達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即順應自然?!饵S帝內經》認為“順者為工,逆者為粗”,只有能順應自然才是好醫(yī)生,反之是粗劣的醫(yī)生。對庸醫(yī),《黃帝內經》還做了深刻的批判,例如“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妄作雜術”“不適貧富貴賤之居”“診病不問其始”,即庸醫(yī)四失。
 
如前所述,《黃帝內經》還要求醫(yī)生能夠“早診早治”,即“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 
 
對于名醫(yī)的要求,《黃帝內經》還有更全面的論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睋Q言之,名醫(yī)既需有人文功底,又要有深厚的醫(yī)術基礎。 
 
筆者以為,還有一點十分重要,即《黃帝內經》說:“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筆者體會,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以正合,以奇勝”,既要按規(guī)范辦事,又要靈活應用,才能出奇制勝。 
 
重讀《黃帝內經》,感到中西醫(yī)很多方面可以互補,這將可能是中國新醫(yī)學最重要的核心。歸納起來,主要是宏觀與微觀的互補、整體與局部的互補、軟件與硬件的互補、精神與物質的互補等。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