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簡單點,就是遣詞造句的能力。 引申開來就是文字的質(zhì)感和下筆的節(jié)奏。 好的文筆,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樣,入口質(zhì)感細膩,順滑無比,讀完久久滿足,回味綿長。 起初,我以為華麗的句子就是文筆: “陽光從枝葉間照下來,穿過我明亮的眼睛,穿過我的頭發(fā),穿過我十七年來親手精心雕刻的青春。然而一切都是鏤空,仿佛極度精美的鏤金藝術,可是本質(zhì)卻是——空洞?!?/span>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后來發(fā)現(xiàn),這種文字乍看驚艷,再看就有種炒菜油大了的感覺,嘗不出味兒,只覺得膩。 而同樣是寫自己的青春歲月,王小波會這么寫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墒俏疫^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span> ——王小波《黃金時代》 流暢且言之有物,舒適得體又藏鋒不露,字里有畫面,句中有觀點,一切都是剛剛好。 文筆好比是鹽,品得百味,不見鹽體,才是文筆的意義。 如何提升「文筆」? 深厚的筆力,老辣的文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天賦來幫忙,但具象化的描寫,有畫面感的文字,運筆得當?shù)墓?jié)奏,則可以通過學習來加強。 緊跟天才的步伐,不一定會成為天才,但至少可以走的更快一些,他們天生就會的東西,我們通過練習也能學得一二。 1、具象化: 去呈現(xiàn),而非講述 (1) 《腸子》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曾分享他的寫作經(jīng)驗:從現(xiàn)在起——至少接下來半年內(nèi)——你不能用“想”一類的詞,例如“覺得”、“認為”。 例如你不能寫: 「 Kenny 覺得 Monica 也許不喜歡他夜里外出……」 你要寫: 「 有些早晨,Kenny在外面待得很晚,錯過最后一班公交,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車或付錢搭出租,然后回到家發(fā)現(xiàn)Monica在裝睡,因為她從不如此安靜地睡著,那些早晨,她只會把自己那杯咖啡放進微波爐里。從沒有他的?!?/span> 同樣的,也不能說“愛”和“恨”。 例如別告訴你的讀者: 「 Lisa 恨 Tom?!?/span> 作為代替,你要像法庭上的律師一樣用細節(jié)說話: 「 點名時,在老師叫到Tom的名字之后的一喘氣之間,在他應答之前的那個瞬間,就在那時,Lisa會小聲叫出'討厭鬼’。就在Tom說'到’的時候?!?/span> 簡單來說,沒有捷徑了。思考是抽象的,感受是無形的,只有肉眼可見的感官細節(jié):動作、氣味、味道、聲音,才是具體可感知的。 (2) 景甜主演的熱播劇《半妖司藤》原著作者尾魚,曾這樣描述小說的女主司藤: 「 膝蓋不軟,頭顱很硬,永遠不狼狽,穿最破爛的衣服,也不忘儀態(tài)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會對著鏡子,細細描眉?!?/span> 尾魚并沒有直接講司藤的堅韌和體面,而是用了兩處細節(jié):穿最破爛的衣服,也不忘儀態(tài)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會對著鏡子細細描眉。 一個又美又颯的的大女主形象立馬活靈活現(xiàn)了,這就是呈現(xiàn)而非講述你的故事。 2、畫面感: 動態(tài)的比喻,讓文字變成短視頻 因為人類的感知并不想通,所以語言大師們發(fā)明了“比喻”,讓文字如畫面清晰可見。 例如《圍城》里的「撒一個玻璃質(zhì)的謊,又脆薄,又明亮?!?/span> 然而,比喻就像圍棋,小學生都能輕松掌握,但要寫出傳神的比喻絕非易事。 所以為了讓比喻更有畫面感,我們選擇再加入一點東西,那就是「動詞」。 相對于普通的比喻,動態(tài)的比喻,可以讓畫面感更強。 (1)比喻+動詞 例如博爾赫斯的《另一種死亡》: 「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span> 仿佛讓人看到生命在時間的長河里慢慢消逝。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 在平原上坐落著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看上去如同銀色的蜘蛛。」 如果加入一個動詞,改為: 「 一座座天然氣加工廠如同銀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 可以感受到,畫面立刻變得鮮活有力。 再如小學課文《萬里長城》中的句子: 「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 如果改成: 「 它綿延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上,遠看就像一條巨龍?!?/span> 表現(xiàn)力就差了一些。 (2)比擬 除了比喻+動詞,還有另一種動態(tài)的比喻——比擬。 《現(xiàn)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關于比擬的定義: 把甲物當作乙物來描述,通過彼此相通的特點建立連接,然后經(jīng)過屬性轉移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讓表達變得更富表現(xiàn)力,其中把物賦予人的特點的比擬,通常稱作擬人。 假如“比擬”需要付費,那方文山開的一定是『終身會員』。 「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span> ——《青花瓷》 給“天青色”賦予了人的情感,等待煙雨的來臨。 ※注:天青色是汝瓷的一種色調(diào),只能在陰雨天燒制。 「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東風破》 “漂泊”本是無形物,這里卻被裝進了酒壺,化為具體可觀——這漂泊之酒怎能讓浪跡天涯的我咽下? 「 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 ——《菊花臺》 “泛黃”通常形容紙張的氧化,這里卻用來形容人的笑容,那笑顏依舊但物是人非的畫面自然呈現(xiàn)。 通過物和物之間不同屬性地轉嫁,讓抽象變得具體,讓死板變得生動,喚起聯(lián)想與想象,讓.TXT變成.AVI。 為了讓讀者更具體地感知,作家們可謂把“比擬”用出了花: 「 頌蓮的心里很潮濕,一種陌生的欲望像風一樣灌進身體。」 ——蘇童《妻妾成群》 就像在人心里裝了一臺監(jiān)控,把內(nèi)心的悸動和欲望,變成了直播的畫面。 「 遙遙的那個黑馬上的老人抬頭向這邊遞過了一縷目光,古月衣在息衍的身邊,只是被那縷目光掃到,就覺得渾身被冰水淋過似的一陣戰(zhàn)栗?!?/span> ——江南 《九州縹緲錄》 無形的目光,在這里被“遞”了過來,這個目光該有多么犀利逼人,已經(jīng)無需多言了。 3、節(jié)奏感: 長短句式結構,拿捏閱讀的節(jié)奏 汪曾祺說過,語言的奧秘,就是長句和短句的搭配。 短句簡捷明快,干凈利落,多用可以強化節(jié)奏,推進閱讀速度;長句嚴密周詳,細膩委婉,可以舒緩節(jié)奏,讓人慢下來細細回味。 長短搭配,參差錯落,才能文韻盎然,時而傾瀉而下,時而婉轉周密,再輔以平行和對稱結構,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留了呼吸的韻律,也帶來順暢的閱讀體驗。 一段文字就像一首歌,依照表達的情感,拿捏節(jié)奏的快慢,才能讓人高潮迭起,拔眼不能。 例如《創(chuàng)世記》的開篇: 起初,神創(chuàng)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 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 連續(xù)的小短句,輔以平行句式結構(排比),讓創(chuàng)世的恢弘歷程如幻燈片一一再現(xiàn),讓人應接不暇,嘆為觀止。 仿照《創(chuàng)世記》的開篇,閻連科的《四書》,是這樣開頭的—— 大地和腳,回來了。秋天之后,曠得很,地野鋪平,混蕩著,人在地上渺小。一個黑點漸著大。育新區(qū)的房子開天辟地。人就住了。事就這樣成了。地托著腳,回來了。金落日。事就這樣成了。光亮粗重,每一桿,八兩七兩;一桿一桿,林擠林密。孩子的腳,舞蹈落日。暖氣硌腳,也硌前胸后背。人撞著暖氣。暖氣勒人。育新區(qū)的房子,老極的青磚青瓦,堆積著年月老極混沌的光,在曠野,開天辟地。人就住了。事就這樣成了。光是好的,神把光暗分開。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上。這樣分開。暗來稍前,稱為黃昏。黃昏是好的。雞登架,羊歸圈,牛卸了犁耙。人就收了他的工了。 句子極短,句號極多,讀來非常急促,將那段特殊時期(大躍進)的人事物敘述地別有意味。 馮唐在《小通鑒》中講述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用了一系列的長短句,輔以對稱結構(對仗),整體錯落有致,讓人讀得暢快,也能跟著一起思考。 一般的人才有一般的培養(yǎng)套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萬卷書,能讀進去,充分吸收二手信息,比較、鑒別、總結、歸納前人智慧,形成自己的見識。行萬里路,能沉下去,親嘗一手信息,懂事、懂人、懂自己,管事、管人、管自己,修煉自己的成事能力。 阿來在《塵埃落定》中寫過一個句子: 「 濃稠的白色,一點一滴,從一枚枚嬰粟果子中滲出,匯聚,震顫,墜落。罌粟擠出它白色的乳漿,就像大地在哭泣?!?/span> 一句話竟然集齊了具象化的描寫,動態(tài)的比喻、比擬,和長短句的錯落…… ▼ 在08年韓寒與陳丹青的對談中,韓寒認為評判一個人的文筆如何,是以“能否讀得下去”為標準。對于這個說法,讀的東西越多,越是不能同意更多。 但文筆就好比是西瓜的汁水,內(nèi)容才是西瓜本瓜。水再多,汁再甜,永遠無法取代吃瓜本身的感覺,相信每一位吃瓜群眾都有同感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