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從今夜白”,今天,又到一年白露節(jié)氣交節(jié)之時了。2021年的白露,交節(jié)氣于9月7日的17時52分46秒,屆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165度。白露是我們四之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在健康方面,除了前文給過的四之氣建議(<-可點復(fù)習),遭遇干燥的小伙伴們,潤燥飲食也要開始用起來:蓮子百合,秋梨蜂蜜,你還知道哪些?恰逢我最近在讀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書,那我們就來聊聊白露節(jié)氣與那時候文人的“緣分”吧! 中國文學上“三曹”之首的曹操,曾留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的名句,雖不知他這句子是否也得于白露時節(jié),卻可看到,他已經(jīng)為“朝露”這一意象注入了無盡的愁緒。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一朝的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他是魏武帝曹操次子,也是曹操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三年后曹操逝世,曹丕繼位;同年,他受禪登基,以魏代漢,建立魏國。著有《魏文帝集》二卷;還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有《雜詩二首·其一》寫道: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輾轉(zhuǎn)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仿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 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白露所在的秋季,本就是一個易生愁緒的季節(jié)。瑟瑟秋風吹過,更顯得分外凄涼。主人公的心神不定和輾轉(zhuǎn)難眠通過詩句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他思緒深沉,徘徊許久,露水都把衣衫沾濕了。究竟為何如此呢?因為主人公身為他鄉(xiāng)游子,在白露的夜晚泛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以“雜詩”做題名寫詩,也是開始于建安時期。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文選》(南朝梁,蕭統(tǒng)編),有個被廣為引用的李善(唐朝研究者)注釋版,當中曾這樣解釋它:“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币簿褪钦f,建安時期的詩人們?yōu)榱烁皶r、靈動地抒寫心中所感,就為自己的作品取名“雜詩”,相當于無題詩,因而不拘泥成例,賦物言情比較自由。曹丕的弟弟曹植(字子建,魏晉時期建安文學代表人物。生前曾為陳王,逝后謚號“思”,故又稱陳思王。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評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才高八斗的曹子健,也有寫于白露時節(jié)的《雜詩》: 微陰翳陽景,清風吹我衣。 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jié),今來白露晞。 游子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凄愴內(nèi)傷悲。同樣也抒發(fā)了游子行役不得歸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表達了作者對身處離亂中的人們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自己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愴傷悲之感。可能有讀過這詩的朋友會奇怪,它不是叫《情詩》嗎?怎么又叫《雜詩》呢?這是因為,此篇在南朝的詩歌總集《玉臺新詠·卷二》(南朝陳,徐陵編)中被歸為《雜詩五首》中的第三首。還有西晉的左思(約250年-305年,字太沖,西晉著名文學家。一篇《三都賦》頗受稱頌,曾造成“洛陽紙貴”。晉武帝時,因妹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左思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quán)貴賈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后因賈謐被誅,他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他也有名為《雜詩》的“白露詩”: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恒居,歲暮???。簡單比較就不難看出,左思的行文受到了“建安風骨”的影響。“建安風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繞不開的文學概念,它到底是說的什么,大家可還記得?記不清了也不要緊,我們可以復(fù)習一下。建安,是漢獻帝年號;建安風骨,就是漢魏之際的文學風格。這一時代的文人,逐步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當時處于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這個時期的作品又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思想情感大多慷慨激昂。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極具時代特色的文學巨著,成就了文學史和詩歌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在此期間,詩歌、辭賦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詩歌,它興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dǎo)地位,給后世留下了極深遠的影響。“三曹”,就是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這三個人的合稱,他們可算建安文學中的領(lǐng)軍人物。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曾評價:“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采氣骨兼?zhèn)洹?,是對這三位文學風格的經(jīng)典總結(jié)。當然,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除了“三曹”外,還有著名的“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其中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又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后仕曹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zhàn)亂動蕩的真實寫照。其中的第二首便寫到了“白露”,其詩如下: 荊蠻非我鄉(xiāng),何為久滯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余映,巖阿增重陰。 狐貍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 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 絲桐感人情,為我發(fā)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這一首的主題是,詩人客居荊州過久,在秋日里思鄉(xiāng)念歸??粗幒陌茁洞驖褚陆螅瑲夥崭鼮殛幚?。詩人“獨夜不能寐”,這就是失眠了?。∷胍怪缓门弦路饋?,彈琴排解郁悶。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看到了他的政治苦悶,他的悲傷沉痛,以及寄居異地的寂寞憂傷,還有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懷戀。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建安風骨的影響依舊明顯。比如以下這兩首“白露詩”。劉鑠(431年-453年,字休玄,南朝宋宗室,宋文帝第四子。九歲封南平王,后任豫州刺史。一度被殺害宋文帝的劉邵任命為中軍將軍,宋孝武帝平亂后以毒除之,謚號為“穆”)的《歌》: 昊天晴且高,秋氣發(fā)初涼。 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 凝煙泛城闕,凄風入軒房。 朱華先零落,綠草就蕓黃。 纖羅還笥篋,輕紈改衣裳。蕭統(tǒng)(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維摩,即南朝梁的昭明太子。梁武帝長子,天監(jiān)初年立為太子。信佛能文,遍覽眾經(jīng),曾在東宮藏書三萬卷。編有《文選》,以“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標準選錄詩文,是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著有《昭明太子集》)匯編的《古詩十九首》之一: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fù)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fù)何益?這兩首詩,雖然詩句中的情緒比三曹七子的那幾首輕松了不少,但直抒胸臆、隨性靈動的風格還是十分突出。直至今日,那個文采輝煌的時期,這些冰山一角的“白露詩“,依然讓我們讀來神往,讓我們仿佛又看到了李白筆下的“蓬萊文章建安骨”。若有也對“建安風骨”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交流一下你的體會~最后祝大家在這個美麗的白露節(jié)氣中,都可讀到自己喜歡的優(yōu)秀作品~白露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