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那么最早的近體詩,是誰寫出來的呢? 關(guān)于最早的律詩,前人有種種說法,有人說杜甫是唐律之祖,有人說陳子昂是近體之祖,又有人說最早的近體詩出自南北朝徐陵,輪不到唐朝人什么事。 我們來看看關(guān)于這幾種說法。 一、唐律之祖,杜甫 施蜇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先生,在《唐詩百話》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特別是在夔州所作許多律詩,為黃庭堅所激賞。這是因為宋元時代的詩人,論詩、作詩,都以律詩為主,他們把杜甫奉為唐律之祖。他們所崇拜的是杜甫的詩律。宋人詩話中討論的,多半是杜甫的句法、字法..... 斷章取義的話,可以理解為,施先生說宋元人把杜甫認為是唐朝律詩之祖。 施先生本意并非如此,而是指宋元人認為杜甫格律詩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最為完備, 并不是說杜甫最早寫出了律詩。 如果說早期的律詩創(chuàng)作大家,就到了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時期。 二、初唐四名家 唐律之祖 明末清初的學者仇兆鰲(1638年-1717年),在《杜詩詳注》中,詮釋杜甫杜甫《過宋員外之問舊莊》時,引用了元末明初學者趙汸(1319-1369)的一段話: 趙汸曰:之問與公祖審言及陳子昂、沈佺期四人,為唐律之祖,實公詩法淵源也。武后時,之問、審言俱為修文館學士,世交亦厚?!抖旁娫斪ⅰ?/p> 這里提到的四個人是號稱“沈宋”的沈佺期、宋之問,以及杜甫的爺爺杜審言,還有寫《幽州臺歌》的陳子昂。 這四個人,都有成熟的律詩傳世,例如沈佺期的《獨不見》被何景明、薛蕙認為七律第一,杜審言代表作如《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等為五律名作。 其中陳子昂因為《感遇詩》,還被方回稱為近代之祖。 三、陳子昂 近體之祖也 宋元詩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曾經(jīng)點評陳子昂 :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跺伤琛?/p> 但是,陳子昂是初唐人,其《感遇詩》三十八首都是五言詩,其中大量使用律句,不過三十首沒都是古體詩。例如最有名的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陳子昂的律詩被方回稱為近體之祖,如五律《度荊門望楚 》: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雖然初唐就有完備的標準五律,但是最早的五律早在南北朝就出現(xiàn)了,所以說近體之祖這個名號,給唐朝人不太合適。 三、徐陵 唐律之祖 在南北朝就已經(jīng)有了近體詩。丁儀在《詩學淵源》·中提到了南朝詩人徐陵: 徐陵,陵字孝穆,東海郯人。 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妙,多有新意,與庾信南北齊名,稱“徐庾體”。典雅不逮庾信,而刻劃過之。無句不偶,無調(diào)不律,詩至此皆入近體。實唐律之祖也。 徐陵(507-583年)與庾信齊名,人稱“徐庾體”,二人的父親也是大詩人,“徐庾體”其實包括了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4人。 徐陵的《關(guān)山月》就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詩: 關(guān)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思婦高樓上,當窗應(yīng)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戰(zhàn)氣今如此,從軍復(fù)幾年 徐陵的《同江詹事登宮城南樓詩 》,是一首五言排律: 元良屬上德,率土被中孚。 漢幄朝無怠,周門夕復(fù)趨。 桓經(jīng)既受業(yè),賀拜且尊儒。 壯志諧風雅,高文會斗樞。 鏗鏘葉舞蹈,炤爛等琨瑜。 溝水慚雄伯,漳川仰大巫。 鮑魚寧入俎,釣鱉匪充廚。 叔譽恒詞屈,防年豈濫誅。 這首詩有兩處三仄尾,不過三仄尾在唐律中很常見,不算出律。 但是,徐陵出生在梁朝,去世于陳朝,他也不是最早寫出律詩的人。 四、陰鏗 百代近體之祖 古今五言律鼻祖也 題目中說的“百代近體之祖”,是指南朝陰鏗的《安樂宮新成詩》。 明朝布衣詩人胡應(yīng)麟在《少室山房集》評價陰鏗時,說到: 梁陰鏗《安樂宮新成詩》云: 新宮實壯哉,云里望蓬萊。 迢逓翔鹍仰,聫翩賀燕來。 重檐寒霧宿,丹井夏蓮開。 甃石披新錦,雕梁畫早梅。 欲知安樂盛,歌管雜塵埃。 右五言律十句為篇者,齊梁以還,時有此體。獨是作格調(diào)精嚴、音節(jié)圓鬯。古今五言律鼻祖也。 前而鮑謝諸子,律既未純。后而江徐以迄,盧駱尚多四聲八病之犯。律家正始,無出是篇。, 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和徐陵是同時期的詩人。他與何遜并稱“陰何”,杜甫曾有詩云"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 清朝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引用了胡應(yīng)麟的評價,并稱其為“百代近體之祖”: 胡應(yīng)麟曰:陰鏗《安樂宮》詩:“新宮實壯哉,云里望樓臺。迢遞翔鹍仰,聯(lián)翩賀燕來。重檐寒霧宿,丹井夏蓮開。砌石披新錦,雕梁畫早梅。欲知安樂盛,歌管雜塵埃?!?/p> 此十句律詩,氣象莊嚴,格調(diào)鴻整,平頭上尾,八病減除,切響浮聲,五音并協(xié),實百代近體之祖。《杜詩詳注》 陰鏗、徐陵都出生在梁朝,正是永明體的成熟時期,因此他們的作品中出現(xiàn)完全偶合唐律的情況并不奇怪。宋:存在59年,公元420到479年。 齊:存在23年,公元479到502年。南齊永明年間(483-493),出現(xiàn)永明體。 梁:存在55年,公元502到557年。 陳:存在32年,公元557到589年。 五、更早的律詩和絕句 還有一位詩人,比徐陵大了幾歲,他也有五言律詩傳世。這個人地位比較顯貴,他就是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蕭衍第三子:蕭綱(503年-551年), 蕭綱即南朝梁簡文帝, 宮體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這首《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也是標準的五律: 遠霧旦氛氳,單飛才可分。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云。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 。 蕭綱比較悲慘,皇太子當了18年,剛剛作皇帝兩年,就被侯景殺害了。 唐朝的律詩,往往指八句的五律和七律。其實符合格律的絕句也是律詩和近體詩。最早大量創(chuàng)作絕句的詩人,是南朝劉宋時期的鮑照416年?~466年)。 他的作品中,就有標準的五言律絕句。鮑照《采菱歌》中的第一首: 騖舲馳桂浦,息棹偃椒潭?!∝破狡截曝啤∝曝曝破狡?/p> 簫弄澄湘北,菱歌清漢南?!∑截破狡截啤∑狡狡截破?/p> 這首絕句符合平仄、黏連、押韻的格律規(guī)則,是標準的律絕句,也是鮑照唯一的律絕句。 結(jié)束語 如果說近體詩之祖,很難具體到某個人、某首詩上。綜合來說,齊梁時期的永明體,是近體詩之祖,其四聲八病的理論,為唐朝格律詩的發(fā)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chǔ)。 可以說沒有永明體,可能就沒有后來的唐朝五律、七律,也沒有后來科舉考試中的試貼詩。 蕭綱(503年-551年)、徐陵(507-583年)、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年齡相仿,誰最早作出律詩很難說。 而鮑照(416年?~466年),早在南齊(479年~502年)建立之前就去世了。但是因為五絕短小,只有20個字,所以偶爾寫出一首合律的小詩也不出乎意料。 但是不知四聲平仄,寫一首八句的五律則不太可能。所以,五律只能在永明體之后出現(xiàn)。 @老街味道 羅貫中比楊慎早150年 楊慎臨江仙為何成為三國演義開篇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