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格律詩概論

 昌南y03 2010-04-21

編輯/不老草

詩的種類

  關(guān)于詩的各類,問題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dú)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dá)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F(xiàn)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的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jǐn)?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㈠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diǎn)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chǎn)生于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jīng)不再配音樂了。由于隋唐時(shí)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chǎn)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chǎn)生于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chǎn)生之前的一個(gè)過渡時(shí)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象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diào)》,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yán),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gè)特點(diǎn):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題目上標(biāo)明韻數(shù),如杜甫《風(fēng)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除了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的字?jǐn)?shù)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shí)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guī)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guī)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于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②。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fēng)屬于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于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于古體,有些屬于近體。

  五言就是五個(gè)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gè)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fēng)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shí)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xí)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么理論根據(jù)的。
━━━━━━━━━━━
①也有七言長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诠幎鸥υ娂讯鄶?shù)絕句都?xì)w入近體詩。元稹所編的《白氐長慶集》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


律詩的韻

  我們先講近體詩,后講古體詩,這是因?yàn)閺氐琢私饬私w詩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古體詩。第一,古體詩既然是以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為其特征的,我們就必須先知道近體詩的格律是什么,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體詩。第二,自從有了律詩以后,古體詩也不能不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要先了解律詩,然后能知道古體詩所受律詩的影響是什么。
  在這里,我們先談律詩的韻。
  古人寫律詩,是嚴(yán)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韻書的歷史,這里用不著詳細(xì)敘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一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gè)來說的①。詩韻共有 106個(gè)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韻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②,所以我們在這里只談平聲韻;至于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shí)再行討論。
  在韻書里,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于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上平聲15韻: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下平聲15韻: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東冬等字都只是韻的代表字,它們只表示韻母的種類。至于樂冬這兩下韻(以及其他相似的韻)在讀音上有什么分別,現(xiàn)在我們不需要追究它。我們只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shí)候可能是有區(qū)別的,后來混而為一了,但是古代詩人們依照韻書,在寫律詩時(shí)還不能把它們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舉應(yīng)試的時(shí)候不能不遵守它;后來成為風(fēng)氣,平常寫律詩的時(shí)候也遵守它了。在《紅樓夢》里,有這樣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寫一首詠月的律詩,指定用寒韻。香菱正在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的時(shí)候,探春隔窗笑說著:“菱姑娘,你閑閑吧。”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cuò)了錯(cuò)了?!边@一段故事可以說明近體詩用韻的嚴(yán)格。
  韻有寬有窄:字?jǐn)?shù)多的叫寬韻,字?jǐn)?shù)少的叫窄韻。寬韻如支韻、真韻、先韻、陽韻、庚韻、尤韻等,窄韻如江韻、佳韻、肴韻、覃韻、鹽韻、咸韻等。窄韻的律詩是比較少見的。有些韻,如微韻、刪韻、侵韻,字?jǐn)?shù)雖不多,但是比較合用,詩人們也很喜歡用它們。
  現(xiàn)在我們舉出幾首律詩為例③:
 
送魏大將軍(一東)

[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fù)從戎。
         △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

喜見外弟又言別(二冬)

[
]李益

十年離別后,長大一相逢。
         △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

籌筆驛(六魚)

[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fēng)云常為護(hù)儲(chǔ)胥。
     △        △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
管樂有才元不忝,關(guān)張無命欲何如?
             △
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

終南山(七虞)

[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
白云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

錢塘湖春行(八齊)

[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腳低。
     △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

月夜憶舍弟(八庚)

[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

送趙都督赴代州(九青)

[
]王維

天官動(dòng)將星,漢城柳條青?!?span lang="EN-US">
   △      △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span lang="EN-US">
         △ 
忘身辭鳳闕,報(bào)國取龍庭④。
         △ 
豈學(xué)書生輩,窗間老一經(jīng)! 
         △ 

詠煤炭(十二侵)

[
]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        △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

 

  五律第一句,多數(shù)是不押韻的;七律第一句,多數(shù)是押韻的。由于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yán)格,用鄰近的韻也行。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fēng)氣到晚唐才相當(dāng)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shí)的時(shí)尚?,F(xiàn)在試舉兩個(gè)例子:


清明

[
]杜牧

清明時(shí)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        △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山園小梅

[
]林逋

眾芳搖落獨(dú)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
     △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dòng)月黃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斷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

 

這兩首詩用的都是十三元韻,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韻腳卻用了十二文韻的“紛”字,林逋《山園小梅》第一句韻腳卻用了一先韻的“妍”字。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情況,在王維、李白、杜甫等盛唐詩人的律詩里是少見的。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yán)格性,只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今天我們?nèi)绻矊懧稍姡筒槐鼐心喙湃说脑婍?。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
①《佩文韻府》等書,也是按這個(gè)詩韻排列的。?、趧㈤L卿、白居易、韓等人寫了一些仄韻律詩,因?yàn)檫@種詩的罕見的,這里不談?!、畚覀冇幸庾R(shí)地舉一些在今天看來不必分別,而前人在律詩中嚴(yán)格區(qū)別開來的韻,如東與冬,魚與虞,庚與青。其余的韻可參看下文舉的例子。窄韻不舉例。?、軛罹肌稄能娦小罚骸把黎稗o鳳闕,鐵騎繞龍城?!薄褒埻ァ本褪恰褒埑恰?。這里不用“龍城”,而用“龍庭”,因?yàn)椤俺恰弊质前烁崳巴ァ弊质蔷徘囗崱?span lang="EN-US">


律詩的平仄⑴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一直應(yīng)用到后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gè)類型,而這四個(gè)類型可以構(gòu)成兩聯(lián)。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lián)的錯(cuò)綜變化,可以構(gòu)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shí)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chǔ)上稍有變化罷了。
 ?、咆破鹗?span lang="EN-US">
    ()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ㄗ滞饧永ㄌ?hào)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時(shí)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span lang="EN-US">
   ·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①
·      ··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破狡鹗?span lang="EN-US">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青泉石是流。
·      ·   
竹喧歸浣女,蓮動(dòng)下漁舟。
·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㈡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kuò)展,擴(kuò)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gè)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牌截颇_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曝破侥_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秦曝颇_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绕狡侥_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gè)類型,這四個(gè)類型也可以構(gòu)成兩聯(lián),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lián)的平仄錯(cuò)綜變化,可以構(gòu)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shí)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chǔ)上稍有變化罷了。
 ?、咆破鹗?span lang="EN-US">
    ()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書 憤

[
]陸游

昌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②。
          ·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span lang="EN-US">
  ·    ·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span lang="EN-US">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認(rèn)堪仲伯間?  

· ·         ·    

到韶山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span lang="EN-US">
·          ·     
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span lang="EN-US">
     ·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③
         ··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span lang="EN-US">
   ·         ·   

冬 云

毛澤東

雪壓冬去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shí)稀。 
·      ·               
高天滾滾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span lang="EN-US">
     ·          
獨(dú)有英雄驅(qū)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span lang="EN-US">
·          ·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④
   ·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變。
 ?、破狡鹗?span lang="EN-US">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長 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yuǎn)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             
五嶺逶迤騰細(xì)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         

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          

登廬山

毛澤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            ·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fēng)吹雨灑江天。
       ·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      ·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和郭沫若同志

毛澤東

一從大地起風(fēng)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  
僧是愚氓猶可訓(xùn),妖為鬼蜮必成災(zāi)。
          ··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㈢粘 對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guī)則。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曝曝破狡狡截曝疲狡截曝曝破狡?。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lián)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于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lián)成為:
   ?、咆曝曝破狡?,平平仄仄平?;蛘呤牵?span lang="EN-US">
   ?、破狡截曝破?,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lián)成為:
   ?、牌狡截曝曝破狡?,仄仄平平仄仄平?;蛘呤牵?span lang="EN-US">
   ?、曝曝破狡截曝破剑狡截曝曝破狡?。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聯(lián)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lián)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gè)規(guī)則的。試看毛主席的《長征》,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梢娬车囊?guī)則的很嚴(yán)格的。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diào)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兩聯(lián)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guī)則來安排平仄。
  違反了粘的規(guī)則,叫做失粘⑤;違反了對的規(guī)則,叫做失對。在王維等人的律詩中,由于律詩尚未定型化,還有一些不粘的律詩。例如:

使至塞上

[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span lang="EN-US">
  ·   ··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span lang="EN-US">
 ·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span lang="EN-US">
 ·  ·   ··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hù)在燕然。⑥

 

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見。至于失對,就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

㈣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shí)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的句子的時(shí)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gè)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yàn)槌隧嵞_之外,只剩一個(gè)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kuò)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gè)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⑦。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bǔ)救辦法,詳見下文。
━━━━━━━━━━━
①勝,平聲,讀如升。簪字有zānzēn兩讀,分入覃、侵兩韻,這里押侵韻,讀zēn。字下加圓點(diǎn)的都是入聲字。下同?!、谀牵铰?。?、劢?,平聲?!、苈?,平聲?!、菔д秤袕V義,有狹義。廣義的換粘指一切平仄不調(diào)的現(xiàn)象。狹義的失粘就是這里所講的?!、扪?,平聲。?、咦⒁猓悍腹缕街傅氖瞧侥_的句子;仄腳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gè)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這個(gè)格式,至于象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陽》“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種拗句,不是孤平。


律詩的平仄⑵

㈤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gè)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gè)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kuò)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gè)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gè)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diǎn)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guī)的詩句一樣常見①。例如:

月 夜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dú)看②。
  ·     ·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span lang="EN-US">
       ·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span lang="EN-US">
 ·   ·    
何時(shí)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一首詩只有兩個(gè)句子是應(yīng)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里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xí)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荊門送別

[
]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       ·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山中寡婦

[
]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fā)焦?!?span lang="EN-US">
             ·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span lang="EN-US">
 ·   ·           
時(shí)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③。
        ·   ·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yīng)無計(jì)避征徭④!



㈥拗 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fēng)式的律詩。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rèn)為拗句之一種,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xiàn)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dāng)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bǔ)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必須(或經(jīng)常)在適當(dāng)?shù)奈恢醚a(bǔ)上一個(gè)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旁谠撚谩捌狡截曝破健钡牡胤?,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bǔ)償一個(gè)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圃谠撚谩柏曝破狡截啤钡牡胤?,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bǔ)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
 ?、窃谠撚谩柏曝破狡截啤钡牡胤剑谒淖譀]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嚴(yán)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yùn)用⑴的同時(shí),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這樣即構(gòu)成本句自救,又構(gòu)成對句相救。現(xiàn)在試舉出幾個(gè)例子,并加以說明。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span lang="EN-US">
·    ·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span lang="EN-US">
   ·         
跪進(jìn)雕胡飯,月光明素盤?!?span lang="EN-US">
     ·      
令人漸漂母,三謝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guān)系。

天末懷李白

[
]杜甫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鴻雁幾時(shí)到?江湖秋水多?!?span lang="EN-US">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⑥。
    ·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zèng)汨羅! 
         ·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仄仄”(參看上文)。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這是⑶類。

賦得古原草送別

[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第三句“不”字仄聲拗,第四句“吹”字平聲救。這是⑵類。

咸陽城東樓

[
]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 ·   ·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   ·    ·    
行人莫問當(dāng)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      ·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風(fēng)”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這是⑴⑵兩類相結(jié)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
]蘇軾

東風(fēng)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       ·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           
西崦人家應(yīng)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竹”字。這是⑴⑵兩類相結(jié)合。

夜泊水村

[
]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   ·  
老子猶堪絕大漠,君何至泣新亭?
   · ·     ·   
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  ·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       ·   

第五句“有萬”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無”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相救。這是⑴⑵兩類的結(jié)合。
  由此看來,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有些律詩看來好象不合律,其實(shí)是用了拗救,仍舊合律。這種拗救的作法,以唐詩為較常見。宋代以后,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陸游等仍舊精于此道。我們今天當(dāng)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對于唐宋律詩的了解,是有幫助的。

㈦所謂“一三五不論”

  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相傳有這樣一個(gè)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边@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yīng)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span lang="EN-US">
  這個(gè)口訣對于初學(xué)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yàn)樗呛唵蚊髁说摹5?,它分析問題是不全面的,因?yàn)槿菀滓鹫`解。這個(gè)影響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適當(dāng)?shù)呐u。
  先說“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gè)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gè)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gè)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gè)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
  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gè)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gè)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gè)字不論,平腳的句子中能有一個(gè)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是不對的。
  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來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gè)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bǔ)償一個(gè)平聲就是了。七言由類推?!岸牧置鳌钡脑捯膊皇峭耆_的。

㈧古風(fēng)式的律詩

  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shí)候,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工整。例如:

黃鶴樓

[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    ·       ·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這詩前半首是古風(fēng)的格調(diào),后半首才是律詩。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來看,第一句第四字應(yīng)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乘”chéng ),第六字應(yīng)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鶴”,古讀入聲),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應(yīng)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去不”),第四句第五字應(yīng)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空”)。當(dāng)然,這所謂“應(yīng)該”是從后代的眼光來看的,當(dāng)時(shí)律詩既然還沒有定型化,根本不產(chǎn)生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的問題。
  后來也有一些詩人有意識(shí)地寫一些古風(fēng)式的律詩。例如:

崔氏東山草堂

[
]杜甫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span lang="EN-US">
 ·              
有時(shí)自發(fā)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span lang="EN-US">
   ·    ··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span lang="EN-US">
·· · ·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⑦。
    ·           

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第一句第六字應(yīng)仄而用平(“堂”)⑧,第二句第五字應(yīng)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應(yīng)用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兩字應(yīng)平而用仄(“更見”),第五六兩字應(yīng)仄而用平(“漁樵”)。第五六兩句是“失對”,因?yàn)閮删涠际秦破鸬木渥?。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guī)則(雖然可認(rèn)為拗救)。除了字?jǐn)?shù)、韻腳、對仗象律詩以外⑨,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fēng)。又如:

壽星院寒碧軒

[
]蘇軾

清風(fēng)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span lang="EN-US">
  ··       ···   
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綠霧沾人衣?!?span lang="EN-US">
  ··     ·      
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 
·    ·           
道人絕粒對寒碧,為問鶴骨何緣肥⑩?
 ··  ·   ··     

這首詩第一句第五字應(yīng)仄而用平(“搖”),這種三平調(diào)已經(jīng)給人一種古風(fēng)的感覺。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來外衡量,第六字應(yīng)平而用仄(“尺”字古屬入聲)。第三句如果拿“()()()平仄來衡量,第三第四兩字應(yīng)平而用仄(“綠霧”),第六字應(yīng)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仄”來衡量,第四字應(yīng)仄而用平(“蟬”),第六字應(yīng)平而用仄(“葉”)。第六句如果拿“()仄平平()仄平”來衡量,第三四兩字應(yīng)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應(yīng)仄而用(“林”)。第八句如果拿“()仄平平()仄平”來衡量,第三四兩字應(yīng)平而用仄(“鶴骨”),第六字應(yīng)仄而用平(“緣”)。第七句第五字(“對”)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規(guī)則。跟“搖窗扉”一樣,“沾人衣”、“穿林飛”、“何緣肥”都是三平調(diào),更顯得是古風(fēng)的格調(diào)。作者又有意識(shí)地造成失對與失粘。
  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拗體自然不是律詩的正軌,后代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是很少的。
━━━━━━━━━━━
①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有這種平仄格式,可見它是正規(guī)的格式?!、卩~,讀如夫,平聲??醋x如刊,平聲?!、郾驹娒蛔鳌稌r(shí)世行贈(zèng)田婦》。旋,去聲。?、芨?,去聲?!、萘?,平聲。漂,去聲。?、哌^,平聲。⑦為,去聲?!、噙@還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種特定格式,國為那種格式第三字必須用平聲,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志聲(入聲)?!、帷扒邸弊纸袢胛捻崳鸥r(shí)代還是真韻字,不算出韻?!、鉃?,去聲。


律詩的對仗

㈠對仗的種類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chǔ)⑴。古代詩人們在應(yīng)用對仗時(shí),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dāng)時(shí)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上的術(shù)語罷了⑵。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以下九類:
 ?、泵~   ⒉形容詞 ?、硵?shù)詞(數(shù)目詞)  ⒋顏色詞
 ?、捣轿辉~ ?、秳?dòng)詞   ⒎副詞 ?、柑撛~  ⒐代詞⑶
同類的詞相對為對仗。我們應(yīng)該特別注意四點(diǎn):⒈數(shù)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數(shù)目。⒉顏色自成一類。⒊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⒋不及物動(dòng)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
  連錦字只能跟連錦字相對。連錦字當(dāng)中又再分為名詞連錦詞(鴛鴦、鸚鵡等)、形容詞連錦字(逶迤、磅礴等)、動(dòng)詞連錦字(躊躇、踴躍等)。不同詞性的連錦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的。
  專有名詞只能與專有名詞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xì)分為以下一些小類:
 ?、碧煳摹 、矔r(shí)令 ?、车乩怼 、磳m室 ?、捣棥 、镀饔?span lang="EN-US">
 ?、分参铩 、竸?dòng)物 ?、谷藗悺 、喝耸隆 、恍误w⑷

㈡對仗的常規(guī)——中兩聯(lián)對仗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lián),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lián)。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F(xiàn)在試舉幾個(gè)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span lang="EN-US">
·   ·    ·   
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span lang="EN-US">
       ·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      ·    
何時(shí)一尊酒,重與細(xì)論文⑸?
  ·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
  水名。
觀 獵

[
]王維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span lang="EN-US">
 ·     ·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span lang="EN-US">
   · ·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xì)柳營?!?/span>

·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⑹。

  “新豐”對“細(xì)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 至

[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span lang="EN-US">
   ·        ··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⑺。

·  ·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span lang="EN-US">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span lang="EN-US">
       ·        

鸚 鵡

[
]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yǎng)得經(jīng)年觜漸紅?!?span lang="EN-US">
         ·       
??炙?xì)w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span lang="EN-US">
           ·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span lang="EN-US">
         ·   ·   
應(yīng)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⑻。

㈢首聯(lián)對仗

  首聯(lián)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lián)用了對仗,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lián)的對仗。凡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律詩,實(shí)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lián)的對仗。
  五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gè)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lián)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的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lián)對仗的例子。如杜甫《春望》,《秦州雜詩》等?,F(xiàn)在再舉兩個(gè)例子:

春夜別友人

[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span lang="EN-US">
 ·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 ·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span lang="EN-US">
·      ·    
悠悠洛陽去,此會(huì)在何年⑼。
  ·          

  首聯(lián)對仗,首句入韻。

恨 別

[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span lang="EN-US">
· ··         ·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         ·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span lang="EN-US">
   ·  · ·   ··   
聞到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⑽。
          ·      

  首聯(lián)對仗,首句不入韻。

㈣尾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lián),一首詩要結(jié)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jié)束語的。
  但是,也有少數(shù)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span lang="EN-US">
 ·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⑾!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span>

··        ·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span lang="EN-US">
·  ·  ·      ·   

這詩最后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⑿。

㈤少于兩聯(lián)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lián)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以少于兩聯(lián)。這樣,就只剩下一聯(lián)對仗了。
  這種單聯(lián)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于頸聯(lián)⒀。例如:

塞下曲

[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span lang="EN-US">
·  ·        
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span lang="EN-US">
·  ·   ·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⒁。
      ·      

與諸子登峴山

[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   ·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       ·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     

㈥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lián)不用對仗,首聯(lián)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lián)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
]張巡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span>

·       ·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span lang="EN-US">
  ·    ·    
屢厭黃塵起,時(shí)將白羽麾?!?span lang="EN-US">
       ·    
裹創(chuàng)猶出陣,飲血更登陴?!?span lang="EN-US">
 ·   ·     
忠信應(yīng)難敵,堅(jiān)貞諒不移。 
  ·    ·   
無人報(bào)天子,心計(jì)欲何施⒂!
        ·    

學(xué)諸進(jìn)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海

[
]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xì),心望海波平?!?span lang="EN-US">
   ·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dú)賞專精?!?span lang="EN-US">
       ·     
豈計(jì)休無日,惟應(yīng)盡此生⒃。
    ·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bào)仇名! 
·  ·      

㈦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現(xiàn)在揀重要的談一談。
 ?、殴Α》彩峭惖脑~相對,叫做工對。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更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在語言中經(jīng)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象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jīng)工整了,于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個(gè)對聯(lián)中,只要多數(shù)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dòng)三河鐵臂搖。”“紅”對“青”,“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dòng)”,“五嶺”對“三河”,“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雨”對“山”,“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
  超過了這個(gè)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纖巧。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shù)水平反而比較低。
  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shí)拙?!段男牡颀垺氛f:“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同義詞比一般正對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緣”與“為”就是同義詞。因?yàn)樗鼈兪翘撛~(介詞),不是實(shí)詞,所以不算是缺點(diǎn)。再說,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dāng)了。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的大忌。
 ?、茖拰Α⌒问椒挠趦?nèi)容,詩人不應(yīng)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nèi)容。同一詩人,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在另一首詩中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shí)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錦字,等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這類情況是很多的。
  稍為更寬一點(diǎn),就是名詞對名詞,動(dòng)詞對動(dòng)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
  又更寬一點(diǎn),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lián)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lián)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fù)從戎”,李白的“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頷聯(lián)的對仗本來就不象頸聯(lián)那樣嚴(yán)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是這種情況?,F(xiàn)再舉毛主席的詩為例:

贈(zèng)柳亞子先生

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     ·   ·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shí)節(jié)讀化章⒄。
 ··   · ·  ··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                

 ?、墙鑼Α∫粋€(gè)詞有兩個(gè)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shí)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zèng)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shù)目字“七十”。
  有時(shí)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于顏色對,例如借“籃”為“藍(lán)”,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⑷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dú)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說,其實(shí)十個(gè)字或十四個(gè)字只是一個(gè)整體,出句獨(dú)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F(xiàn)在從上文所引述用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象平仄那樣嚴(yán)格,詩人在運(yùn)用對仗時(shí)有更大的自由。藝術(shù)修養(yǎng)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yùn)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地表現(xiàn)思想內(nèi)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nèi)容。遇必要是,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意境。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風(fēng)了。
━━━━━━━━━━━
⑴這里所謂“詞”不是詩詞的“詞”。詞類指名詞、動(dòng)詞等?!、朴袝r(shí)候,也有人把字分為動(dòng)字、靜字。所謂靜字,當(dāng)時(shí)指的是今天所謂名詞;所謂動(dòng)字就是動(dòng)詞?!、谴~“之”“其”歸入虛詞?!、冗@十一類還是不完備的?! 、伤?,去聲。論,平聲?!扒逍隆本渑c“何時(shí)”句都是拗句。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對仗上能起作用,否則“庚開府”不能對“鮑參軍”?!、士?,平聲,讀如刊?!盎乜础本涫寝志洹!、藶?,去聲?!、讨兀下?。應(yīng),平聲?!  、汀半x堂”句連用四個(gè)平聲,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現(xiàn)象?!坝朴啤本涫瞧胀ǖ霓志洌迷诘谄呔??!、悟T,去聲???,平聲。乘,平聲。為,去聲?!奥劦馈本涫瞧胀ǖ霓志洌迷诘谄?span lang="EN-US">?

(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都用對仗),也是比較少見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長少睡,樓迥獨(dú)移時(shí)。多難身何補(bǔ)?無家病不辭!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钡俏猜?lián)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杜甫《登高》尾聯(lián)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薄、岩部梢杂糜陬h聯(lián),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媼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對仗,如李白《夜泊朱渚懷古》,因?yàn)椴皇浅R?guī),所以不詳談了?!、铱?,平聲。為,去聲。 ?、欲悾瑒?chuàng),都是平聲。末聯(lián)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這里等于律詩的第七句?!、詰?yīng),平聲?!、铡叭荒辍焙汀奥浠〞r(shí)節(jié)”,在整個(gè)意思上還是對仗。特別是“年”和“節(jié)”,本來是時(shí)令對。


絕 句

  上文說過,絕句應(yīng)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古絕遠(yuǎn)在律詩出現(xiàn)以前就有了。這里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㈠律 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甲)五言絕句

 ?、咆破鹗?span lang="EN-US">
    ()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破狡鹗?span lang="EN-US">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聽 箏

[
]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   
欲得周郎顧,時(shí)是誤拂弦。
··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乙)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為女民兵題照

毛澤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    ·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其余不變。
 ?、破狡鹗?span lang="EN-US">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早發(fā)白帝城

[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   ·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span lang="EN-US">
        ·    

飲湖上初晴后雨

[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span lang="EN-US">
         ·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④。

·          ·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gè)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⑤。
·            

回鄉(xiāng)偶書

[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摧?!?span lang="EN-US">
兒童相見不相識(shí),笑問客從何處來⑥。
  · ·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dāng)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F(xiàn)再舉兩個(gè)例子:

泊秦淮

[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  ·  ·       

塞下曲(第二首)

[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lián)。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聯(lián)用對仗的,現(xiàn)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    ·   

郿 塢(第二首)

[
]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          ·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    ·      ·   

  但是,尾聯(lián)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lián)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lián)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gè)例子,一個(gè)是首聯(lián)半對半不對,一個(gè)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
]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還,定遠(yuǎn)何須生入關(guān)?
·            ·  
莫遣只輪歸???,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
]杜甫

兩個(gè)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聯(lián),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lián),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lián),首聯(lián)不用對仗;或截取后二聯(lián),尾聯(lián)不用對仗。

㈡古 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yīng)該認(rèn)為古絕:
 ?、庞秘祈崳?span lang="EN-US">
 ?、撇挥寐删涞钠截疲袝r(shí)還不粘、不對。當(dāng)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因此,律絕也是用平聲韻。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可以認(rèn)為古絕。例如:

憫 農(nóng)(二首)

[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     △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 

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
 · △  ·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漁者

[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span lang="EN-US">
         △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fēng)波里⑦!
  ··  ··  △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憫農(nóng)》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gè)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gè)平聲。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gè)律句,但是首聯(lián)平仄不對,尾聯(lián)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guī)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 思(二首)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F(xiàn)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  ··   · ··· 
自說二女嚙臂時(shí),回頭卻向秦云哭。
·  ·     ·   ·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聯(lián)與首聯(lián)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盡合。
  當(dāng)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yàn)樵诼稍娕d起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dāng)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谖逖猿狡截破截埔酝?,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七言除()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這一點(diǎn)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鄄?,入聲。煙,平聲?!、鼙?,上聲。西,平聲?!、菘?,上聲。天,平聲?! 、薏?,客,入聲。何,平聲?!、呖?,平聲。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