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地點:蘇州天池·花山之翠巖寺 既然一山分兩名,甚至還橫跨兩個區(qū),那各山有各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天池有寂鑒寺,花山則有翠巖寺。 因為我們是從天池入口進的,所以先看到的是歷代高僧的靈骨塔,靈骨塔共有六座,前三座要略大一些,后三座略小,型制相類,唯有后面有一座稍有不同。外面圍著石頭,入口的兩邊雕著石獅子。 要說翠巖寺的歷史,可能比寂鑒寺要更悠久一些,始建于東晉時期,算起來迄今也有一千六百余年了。元朝末年,寺院毀于一場大火,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才得以重建。萬歷年間末期,鹿亭結(jié)茅,天啟年間中峰寺方丈汰如、蒼雪續(xù)建殿,大雄石柱寶殿就在這個時期建成的??滴跏迥?,巡撫慕天顏題名“泐潭禪院”,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御書“翠巖寺”額,乾隆帝南巡六次臨幸,贈聯(lián)“秀挺蓮峰觀空悟華藏,清延松徑叫法演潮音”,題額“蓮界云岑”,親筆揮毫書寫“清遠”二字贈送給寺僧。 翠巖寺歷代名僧輩出,自支遁禪師開山以來,出了憨山、麓亭、汰如、高云、敏膺等高僧,留下了大量的經(jīng)典著述。清朝的時候康熙、乾隆帝曾多次臨幸,當時的規(guī)模那也算是吳中比較大的。 寺內(nèi)有銅鼎、鐵佛、石門檻三件鎮(zhèn)寺之寶,香火很旺盛。近代文慧法師住持后,重修了西園戒幢律寺,因此花山翠巖寺一直被蘇州西園寺奉為祖庭,至今也只剩下遺跡了。 可惜在文革中,銅鼎和鐵佛都被砸毀,尸骨無存,只有石門檻雖然中間斷裂著,至少還留下了。 觀音殿供奉一尊立式的觀音塑像,善財龍女分列兩側(cè)。觀音像全身塑金,立于蓮花臺,左手托著蓮花燈,右手則持佛手印。面容慈祥,微微垂眸。 殿內(nèi)四周還有其他的觀音像,大概是觀音的化身。其中有一尊是千手觀音,呈坐姿。所有的觀音都是金身塑像。 財神殿規(guī)模不是太大,布幔跪墊等物,都用的是大紅色,看著就喜氣洋洋,財源滾滾的樣子。 山神殿供奉了三尊佛像,均呈坐姿,全身塑金。所謂山神,應該是花山之神吧?只不知道這三尊山神有什么來歷,看起來比財神殿還要氣派。 大雄寶殿不愧是翠巖寺主殿,很雄偉壯觀,沿著高高的臺階拾階而上,進入殿內(nèi),正中供奉三尊佛像,十八羅漢分列兩旁,都是塑的金身。
翠巖寺也有泉,其實是一口井。根據(jù)史料記載,吳地產(chǎn)茶始于晉代,花山怡泉古井正是支遁所鑿,“怡泉”這兩個字據(jù)說竟然是王羲之所題,距今已經(jīng)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井水濕潤甘甜,乃沏茶飲用上品。
繼續(xù)往前走是天王殿,山門“華山翠巖寺”(花山原名華山)門樓雖然看著古樸,其實在文革中已經(jīng)毀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也是后來新建的。
出山門,門口有一座四方石亭,名叫“中孚亭”,亭中供奉石造像,四面浮雕,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
山道半坡有一尊大佛,稱為元代大接引佛,高達八米,建于元代,有“吳中第一大佛”的美譽,依山就勢,衣紋細致,是花山的鎮(zhèn)山之寶。
佛像在文革時期,當?shù)貎纱迕癜逊鹣翊笮栋藟K,文革之后,花山承包人費盡心力把大佛重新拼貼,建了一座亭,為佛像遮風擋雨。
據(jù)說,當年對佛不敬的兩個人,一個遭遇車禍,一個患了絕癥,都早早離世,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山下有禮佛亭,這座亭子看著就很新,六角單檐,五邊都有椅子,可供游客登山休憩觀景。
“邀月亭”也是一座四方的石亭,與中孚亭的形式相似。不過這座亭子可不古,應該是后來新建的。
花山有很多摩崖石刻,“花山鳥道”是最特別的,這塊刻石是反刻石,明代大隱士趙宦光所書,“山”字形像蓮花,暗合了蓮花峰的形象。
旁邊的“凌風?!币彩勤w宦光題寫,他夜訪花山,飲酒沉醉,清風明月令他在此停駐,即興題寫了這三個字,還留了一首詩:“鳥道縈行上,深林更幾盤。支公此消夏,五月晚獨寒”。
禮佛坪的“向上大接引佛”和“禮佛坪”由朱白民所題,他與王在公、趙宦公齊名,被稱為“吳下三高士”,曾在蓮花峰下隱居。
“墜宿”石刻也有個說法,相傳因為花山景色秀美,天上的文工星下凡間游玩的時候,經(jīng)常在山中居住,因此蘇州多才子。
“石床”很形象,刻在一塊形如大床的石側(cè)。這塊石頭斷面平整,真可以平躺上去,夜觀星宿。
還有很多摩崖石刻或散布在道路兩旁,或掩映在翠林叢中,其中相當一部分石刻與佛家相關(guān),可能是高僧所題寫的。像“布袋”“皆大歡喜”“落帽”“且坐坐”等,足有三百多處,這也是花山文化的瑰寶。
回去的時候繞過去找了一下支公洞,相傳支遁曾在這里參禪悟道,研習佛法要義。洞前的講經(jīng)臺是支遁與佛門弟子講經(jīng)布道的地方。支公是東晉著名的佛學家,般若六大家之一,主要宣傳“色即是空”,即“性空”思想。
旁邊有座般若亭,四方的仿古單檐亭,也是新建的,應該是紀念支公的吧。
翠巖寺大殿遺址僅存石柱、石門檻,被譽為蘇州圓明園。不同的是圓明園那是被八國聯(lián)軍燒毀的,而這座蘇州圓明園卻是被我們自己人毀掉的。古柏栗樹是康熙手植,距今也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殿后還完好地保存著十余座禪師的塔林。
因為我們的車停泊在天池山入口,所以只能再翻山越嶺地回去,正好再查查漏補補缺,還真漏了幾座亭子,不過新建的亭子雖然也有人文歷史,也不是很感興趣。
倒是御碑亭我們下來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亭子建在山崖間,有兩塊御碑,一塊是康熙御詩二首,乾隆御制詩一首。文革的時候,碑損亭毀,后來也是經(jīng)過多方尋覓才得回來的,現(xiàn)在按照原址修繕。
自駕游:蘇州天池·花山之翠巖寺 11月初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