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圣祖仁皇帝,年號康熙,即康熙帝。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滴醯?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復鄭氏臺灣、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侵略軍保衛(wèi)雅克薩,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chuàng)立“多倫會盟”取代戰(zhàn)爭,聯(lián)絡蒙古各部,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滴醯凼侵袊y(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雍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廟號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潮海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 戰(zhàn)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 敢云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王若水點評: 這首詩寫在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而親征之時。詩的大意是:清圣祖康熙35年(1696年)四月,大清的士兵踏上了通往天山的道路,向著瀚海大漠進軍。絕域邊塞唯有堆積的黃沙流動,落日的光輝照耀著連綿的兵營。出兵作戰(zhàn)是因為聲討罪人,大軍馳騁沙漠是為了長久的和平。為了保衛(wèi)國家,皇帝也要敢與士兵同甘共苦,親征戍敵。 康熙的一生中,經歷過許多的戰(zhàn)爭: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侵略軍。其中平定準噶爾的戰(zhàn)爭是最使他牽腸掛肚的。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為統(tǒng)一西北地區(qū)與準噶爾貴族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平定準噶爾的戰(zhàn)爭,起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經三朝,歷時68年,終弭叛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大清王朝為什么要用兵平定準噶爾呢?我們先看看蒙古和西域(新疆)的歷史吧。 約在公元7世紀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后來逐漸西遷散布在今鄂嫩河(斡難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并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yè)。公元11世紀,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lián)盟,因此,“塔塔爾”或“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宋、遼、金時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宋寧宗開僖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漠北諸部,于斡難河建立“大蒙古國”,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元世祖忽必烈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統(tǒng)一中國。全盛時期的大元領有橫跨歐亞的原漢人的中原和江南,云貴高原、青藏高原,及四大蒙古汗國(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的廣大土地。大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元惠宗北逃繼續(xù)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明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北元滅亡。元朝滅亡后,蒙古分裂為東部的韃靼蒙古和西部的瓦剌蒙古,明朝則利用雙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三人為王,繼封韃靼太師阿魯臺為王,使其相互抗衡。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統(tǒng)兵北征西部瓦剌蒙古,與瓦剌戰(zhàn)于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馬哈木敗。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也先借口出兵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于土木堡俘明英宗,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明朝君臣在于謙率領下于北京城下?lián)魯∫蚕?/span>。后來東部韃靼蒙古達延汗再興,瓦剌部則移師西北地區(qū),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瓦剌部的阿失帖木兒還不時遣使向明朝通貢。明末清初,中國北方的蒙古族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亦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瓦剌蒙古,亦即衛(wèi)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瓦剌又分為四大部:準噶爾(綽羅斯)、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另有輝特等小部。杜爾伯特部牧于額爾齊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碩特部以塔爾巴哈臺和伊犁為中心,牧于額爾齊斯河上游至巴爾喀什湖,南至烏魯木齊、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廣闊地區(qū)(后來一部分隨固始汗去青藏高原發(fā)展);準噶爾部(綽羅斯部)位于和碩特部之東,以和布克沙里為中心,北至額爾齊斯河上游左岸,東至阿爾泰,南至準噶爾盆地;土爾扈特部原游牧于塔爾巴哈臺附近的雅爾地區(qū);輝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部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因與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臺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領17萬族人東歸,最后約4萬3千人成功到達伊犁,即著名的土爾扈特部東歸。因伏爾加河河水未封凍而無法渡河,只能留在當?shù)?/span>的土爾扈特部,沙皇俄國武力阻止了他們的回歸,俄國人將他們稱為卡爾梅克人,現(xiàn)在的俄羅斯聯(lián)邦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是歐洲唯一信仰佛教(藏傳佛教)的地區(qū))。和碩特首領氏族(固始汗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因此地位較高,擔任衛(wèi)拉特盟主。明思宗崇禎八年(1635年)和碩特首領兼衛(wèi)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歸順后金(清朝前身),因為他是盟主,所以他歸附清朝也代表衛(wèi)拉特歸附清朝。固始汗于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去青藏高原發(fā)展時把和碩特首領兼衛(wèi)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鄂齊爾圖汗,167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派兵擊敗盟主鄂齊爾圖汗,吞并了新疆境內的杜爾伯特部和原隸屬于土爾扈特的輝特部后,進占青海的和碩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維吾爾族聚居的諸城,隨著準噶爾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噶爾丹分裂割據(jù)的野心愈益膨脹,建立了準噶爾控制的政權——準噶爾汗國。此時,正是沙皇俄國瘋狂向外擴張的時期,為達到侵略中國西北邊疆的罪惡目的,對噶爾丹進行拉攏利誘。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陰謀策動噶爾丹叛亂,支持他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唆使下,噶爾丹終于率兵進攻喀爾喀蒙古,發(fā)動了一場旨在分裂祖國的叛亂,導致康熙皇帝三征噶爾丹。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占領整個喀爾喀地區(qū)。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shù)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東、西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草原(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通遼市一帶)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決定親征,清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大敗噶爾丹,其殘部逃回科布多(今分屬蒙古國,俄羅斯聯(lián)邦,中國)。噶爾丹自烏蘭布通失敗后,公裂叛亂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為基地,招集散亡人員,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滴跽{整部署,加強邊境守備;巡視漠北諸部,舉行多倫會盟,穩(wěn)定喀爾喀蒙古上層,將逃居漠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左中右三路,編為37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溝通內陸與漠北地區(qū)的聯(lián)絡,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一戰(zhàn)殲之。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爾丹果然率3萬騎兵自科布多東進,沿克魯倫河東下,揚言借得俄羅斯鳥槍兵6萬,將大舉內犯。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調集9萬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康熙親率中路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魯倫河上游,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志在殲滅噶爾丹軍于克魯倫河一帶。三月,康熙率中路軍出塞。五月初,渡漠北進,逼近敵軍。 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昭莫多之戰(zhàn)中大敗噶爾丹,俘殲數(shù)千人,收降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阿奴,噶爾丹僅率數(shù)十騎西逃。在噶爾丹率軍東侵喀爾喀之際,其后方基地伊犁地區(qū)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襲占,加之連年戰(zhàn)爭,噶爾丹“精銳喪亡,牲畜皆盡"”,噶爾丹兵敗窮蹙,無所歸處,所率殘部不過千人,旦羸弱不堪,內部異?;靵y。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鑒于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三月卒于科布多(服毒自殺、或說性交過渡引發(fā)的猝死、或說重型病毒性性病引發(fā)死亡),聽聞噶爾丹的死訊,正在黃河大堤上視察的康熙當即就跪到了黃河大堤上,拜天謝地,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zhàn)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qū)(東部蒙古)重新統(tǒng)一于清朝。 噶爾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tǒng)治者。隨著他的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滋長了分裂割據(jù)的野心,沙皇俄國也積極支持其叛亂。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jù)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密(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等軍事重鎮(zhèn),并派兵侵入西藏,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于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xié)同藏軍進行圍剿,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西藏。 康熙逝世后,雍正繼續(xù)堅持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jù)勢力的斗爭。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繼續(xù)進行叛亂活動。從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爾丹策零叛軍。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光顯寺之戰(zhàn)清軍大敗準噶爾軍,噶爾丹策零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此戰(zhàn),準噶爾部元氣大傷。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噶爾丹策零向清廷請和罷兵,乾隆初年議和告成,雙方劃定牧場,息兵罷戰(zhàn)。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后,準噶爾部上層為爭奪汗位發(fā)生內訌,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幫助下奪得汗位。得到汗位后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不和,互相攻伐,阿睦爾撒納戰(zhàn)敗帥殘兵2萬人降清。達瓦齊為人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結果眾叛親離,衛(wèi)拉特蒙古多個部落先后歸附清朝。準噶爾的內亂使乾隆下定決心乘勢出兵西域,完成最后統(tǒng)一西北大業(yè)。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發(fā)兵5萬兵分兩路,直搗伊犁。達瓦齊沒有料到清軍會提前行動,部下的不戰(zhàn)而降使其陣腳大亂,僅帶親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烏什(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蘇地區(qū)烏什縣),結果為烏什城阿奇木伯克(是清代西域回部各伯克中官階最高者,總管一城之穆斯林事務)擒獲送交清軍,達瓦齊被押送至北京后,乾隆鑒于達瓦齊本人對朝廷并無惡意,免死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充分顯示了乾隆皇帝懷柔遠人的用心。清朝順利統(tǒng)一西北后,論功封賞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食雙俸,并封他為輝特汗。但阿睦爾撒納并不滿足,而是覬覦整個準噶爾的汗位。他當初歸附清朝也不過是為了利用清朝鏟除對手達瓦齊。盡管清朝封其為雙親王,權勢倍增;但他欲壑難填,不久又聚眾叛亂。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清軍攻勢凌厲,加上此時準噶爾地區(qū)瘟疫流行,叛軍很快潰敗,阿睦爾撒納兵敗后,逃往哈薩克,在哈薩克首領阿布賚追捕下,只身帶了七八人逃入俄占區(qū)塞米巴拉金斯克要塞(今哈薩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州首府。),于九月得痘身亡。由于清政府的堅持,俄國最后交驗了阿睦爾撒納的尸體。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zhàn)爭,至此取得了勝利。準噶爾部強盛時,曾利用南疆統(tǒng)治集團的內訌插手南疆政局。它扶持伊斯蘭教白山派和卓阿合瑪特作為代理人治理南疆;后來阿合瑪特稍有反抗就被押到伊犁長期囚禁。他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和霍集占,人稱大小和卓也一直在伊犁過著囚禁生活。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政府平定達瓦齊集團后,釋放了大小和卓并委以重任,命大和卓波羅尼都回南疆統(tǒng)治舊部,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管理南疆來的移民。大和卓波羅尼都對此安排非常滿意,會同清軍將領阿敏道一同去南疆,并倚靠清軍的聲威順利掌管了本由黑山派和卓控制的烏什、喀什、葉爾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葉城縣)等地,在那里恢復白山派的統(tǒng)治。小和卓霍集占接受清朝政府的安排后,卻在伊犁參加了阿睦爾撒納叛亂,失敗后逃往南疆,策動哥哥大和卓波羅尼都一起叛亂。波羅尼都為人優(yōu)柔寡斷,所以霍集占的主張占了上風。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打出“巴爾圖汗”的旗號,殺戮清軍將領阿敏道和所屬100多名官兵大舉反叛。大小和卓恢復白山派統(tǒng)治的行動,引起了當?shù)厥浪追饨ㄖ骱谏脚珊妥康募岛蓿麄冊谇遘姷钠脚堰^程中占到清軍方面,也就決定了大小和卓必然失敗的歷史命運。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 夏,清軍將軍雅爾哈善率一萬多人從吐魯番出發(fā),經過庫車、阿克蘇、拜城、烏什等地,直逼大小和卓的據(jù)守之地。小和卓霍集占退守葉爾羌,與喀什的大和卓波羅尼都互成犄角之勢以抗清軍。同年10月,大將軍兆惠領兵3000直抵葉爾羌城下,由于孤軍深入,被小和卓的15000多人圍困3個多月,直到援軍到來才突圍而出。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59年),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兆惠率領,從烏什攻喀什;另一路由富德率領,由和田直取葉爾羌。大小和卓自知不敵,逃往巴達克山(今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境內),清軍窮追不舍,在邊境一帶大獲全勝,大小和卓的親兵和被裹脅的群眾向清軍投降,兩人只帶百余人逃到巴達克山,被當?shù)厥最I擒獲處死。至此,大小和卓叛亂被平定,南疆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至此西域天山南北路徹底被清朝平定。自755年安史之亂后,西域就一直飄蕩在中原之外。一千年后,中原王朝再一次踏上西域的疆土,大清皇帝乾隆意氣風發(fā),將清軍消滅準噶爾得到的土地取名為“新疆”,有故土新歸之意。通過這首康熙的詩,大致了解了蒙古的歷史,和西域新疆的一些知識。西域新疆自古就是大中華不可分割的固有領土。從傳說中的周天子穆王天山天池情會西王母(《穆天子傳》與李商隱的《瑤池》:“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到西漢張騫鑿空西域,驃騎將軍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大帝設置酒泉、武威、敦煌、張掖河西四郡,大敗匈奴,威震西域諸國,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甘延壽、陳湯“犯天漢者,雖遠必誅”的沖天豪情,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威震西域,再起隋唐盛世安西、北庭都護府,大清王朝康雍乾三朝用兵故土新歸,左宗棠收復伊犁后政府設立新疆省,終迄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在王震將軍率領下進軍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qū),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新疆地形喻稱“三山夾二盆”,即北部阿爾泰山,南部昆侖山系;天山橫亙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根據(jù)新疆的歷史,地理,民族分布,總體宗教信仰,經濟水平,資源與發(fā)展方向,軍事戰(zhàn)略布局等等綜合情況,我國現(xiàn)階段能不能析分新疆為兩個行政區(qū)劃?即以天山為界,設立北疆省和南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南疆的歷史不同,北疆的民族分布和宗教信仰更為多元化,并非以維吾爾族和伊斯蘭信仰為主,漢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均有廣泛分布,宗教信仰更廣泛的包括伊斯蘭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和薩滿教。一個太大的邊疆省份分成兩個行政省份后,更加利于管理和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并且依托一帶一路總體布局,北疆著重聯(lián)系中亞各國,擴展歐洲,南疆以伊犁為中心,西聯(lián)巴基斯坦,可通印度洋,南控阿克塞欽地區(qū),協(xié)同南疆與后藏阿里地區(qū)的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如果技術進步可以達到修建另一條穿越昆侖山系的新藏公路甚至鐵路,引青藏高原的天然水庫到南疆沙漠,那中華大地的西部開發(fā)將何等壯闊。我期盼著中國夢的實現(xiàn)。 《詠四面云山》
李都蔚點評: 康熙執(zhí)政期間,尊重漢人知識分子,開創(chuàng)了滿漢和諧之先??滴趸实勰贻p的時候就掌握了一個道理: 大清王朝想要延綿千年,就必須要籠絡漢人,尤其是漢人知識分子。當然他并不滿足于對漢人的表面籠絡,他要從精神上與漢人知識分子產生共鳴,使?jié)h人大臣們打心眼里臣服于自己。尊崇、熱愛漢學文化就是康熙皇帝降服汗臣的“法寶”??滴趸实垡陨碜鲃t,堅持學習漢學文化,并邀請當時極有學問的漢族大臣為自己的導師,故康熙的詩文功底也是有目共睹的。康熙皇帝無論工作量有多大,都要堅持做到每日讀書??滴趸实墼谛〉臅r候,在祖母的教誨下,養(yǎng)成了早晚讀書的好習慣,窮其一生從不間斷。這也給我們當代人樹立了榜樣,讀書只有愿不愿意,絕非有無時間之由。 四面云山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西北隅最高處,在四面云山的山頂上,有一座單檐攢尖頂方亭,亭上方有一扁,為康熙題額“四面云山”,康熙還為此亭題聯(lián)“山高先得月,嶺高自來峰”。是說步入此亭雖是盛暑,卻颯爽如秋,舉目四望,可以看到承德十大名山的六座。清帝每歲重陽時節(jié)在此登高,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這首詩便是描寫登四面云山所見美景,在樓上一覽湖水,遠眺群山,環(huán)山莊皆山也,山形至北尤高。山莊之內,能感受到四季的變換,感受一塊塊巖石猶如士兵列陣般的威武氣勢,四季風光麗,千巖土氣嘉。“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一句蘊含很深的哲理,亭子遙遙的遠離人間的喧囂,不是離天空中的月宮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宮的便利嗎?位于更高處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樹木來烘托、才顯出它的高嗎?高枝離不開密樹,人也是需要與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