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亨村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zhèn),在清康熙年間,有蔡姓人在此建村,由于這里地處山坑旁,人們稱此村為蔡坑。后因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yōu)美,當?shù)胤窖灾小安獭迸c“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故改名翠亨村。這里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xiāng),1866年孫中山先生就誕生于此。 翠亨村原本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卻因為誕生于此的偉人孫中山而聞名于世,享譽海內外。因此,當我南粵之旅路過此地時,翠亨村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旅途中的一站。天地之靈氣,無外乎坐擁山水,孫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就是如此。東望珠江口伶仃洋讓翠亨村有了生氣,而西靠五桂山則讓它有了靈性。 在民間有種說法,帝王將相或歷史重要人物之所以能成功名就,皆因為生長于鐘靈毓秀的龍虎之地,或是祖墳葬于充滿靈氣的風水寶地。自從這里出了個孫中山,翠亨村也不例外地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風水寶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些風水要素孫中山故居全部具備。 當然了這些都是風水學的說法,成功主要還是靠個人努力。撇開風水學不說,翠亨村確實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青山綠水,東擁珠江之生氣;山川秀美,西沐五桂山之靈性;人才輩出,這方水土還孕育了不少名人,其中有中共早期領導人楊殷,還有同孫中山一起被人譽為“翠亨四杰”的楊鶴齡、陸?zhàn)〇|、楊心如。 眼前的翠亨村一派南國風光,村莊被高大濃綠的樹木掩映著,古色古香,青磚灰瓦,紅門紅窗,間有洋式,一個普通村落的完整面貌便呈現(xiàn)在眼前。如今的翠亨村已不再是一個小村落,翠亨的村民在改革開放后就逐步搬遷出去了,有心的管理者將村里的老房子購買下來,并以孫中山故居為中心進行適當?shù)母脑?,翠亨村以一個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管理者對翠亨村的建筑進行分類評估,規(guī)劃劃定文物建筑、保護建筑、歷史建筑、傳統(tǒng)建筑、一般建筑等五大類別,并劃分了幾個核心展示區(qū)。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孫中山紀念展示區(qū),包括了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故居,以及孫中山在翠亨村的其他歷史遺跡,使人們更深地了解這位偉大人物成長初期的歷史環(huán)境。 在翠亨村民居展示區(qū)內保存和復原了許多清末民初以至現(xiàn)代的當?shù)孛窬?,立體地再現(xiàn)了當年翠亨村社會各階層家庭的生活狀況,同時也讓觀眾領略到了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部分民俗風情。 翠亨村內有一幢門上掛有“朝議第”匾額的大宅,這是仿建的翠亨村中楊姓的一所三進三開間大宅的一部分。據(jù)說,這家楊姓人家在外經(jīng)商,并在村中占有大片的土地,還朝廷里捐納得“朝議大夫”的官銜?!俺h第”是翠亨本地大戶人家的典型模式,盡顯主人的富貴與榮耀。 百草堂是一幢模擬復原的藥材鋪,藥材鋪的大門分兩重,外面一重是南粵地區(qū)常見的“趟櫳門”。在明清時期,藥材鋪既是銷售中藥的藥店,也是中醫(yī)坐堂診病的診所。 雜貨店是翠亨村內一家經(jīng)營鹽油醬醋、糖果餅干、以及生活必需小商品的舊式雜貨店。這類雜貨店的特色多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凡是與村民生活相關的家居用品大多皆可購得。
走在翠亨村里,可以看出這里的村民都是一戶戶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之家,民居門前植樹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雞,生活殷實。院墻就地取材,以蠔殼砌成,堅固而且美觀,頗富當?shù)靥厣4謇锏睦衔菔秋@得陳舊了,但村中更有芭蕉肥碩,椰木高聳,實果累累,花草豐美,透著嶺南民俗民風特有的氣息。
翠亨村的街道悠長古樸,墻壁斑駁,印刻著歲月的滄桑。這座已歷數(shù)百年的小村,其民居整體彰顯著濃郁的嶺南風格,而我仍依稀看出其中夾雜著中原文化的影響與印記,每一棟民居的大門上都貼著大紅的對聯(lián),還懸掛著紅色的燈籠,使人油然生出喜慶吉祥親切之感。
這是楊鶴齡紀念展覽室,楊鶴齡是孫中山先生最早的戰(zhàn)友之一,也是早期的興中會會員之一,為人亢爽不羈,為了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毅然放棄富家子弟的優(yōu)裕生活,投身革命。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后,聘請楊鶴齡為總統(tǒng)府顧問。
建于清光緒十四年的瑞樓長庚閘門曾經(jīng)是翠亨村南面的出入口,為磚石結構,門梁上刻“瑞接長庚”四字。門洞上有5根木質門柱作護欄,起防護作用。據(jù)傳,在清光緒十八年,孫中山在這里試驗自己制造的炸藥,結果將閘門橫梁炸出一條裂縫,該橫梁及裂縫保存至今。
孫中山故居是一幢兩層樓的中西合壁式小樓房,這座小樓是孫中山于26歲時親自設計的,小樓為中西結合的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樓房上下兩層各有七個赭紅色的裝飾性拱門,拱門、廊柱及欄桿上均勾有白色間線。屋頂圍欄正中飾有金色光環(huán),環(huán)下雕繪一只口銜錢環(huán)的飛鷹。
小樓的正門上掛一幅“一椽得所,五桂安居”的對聯(lián)。據(jù)說,這幅對聯(lián)是小樓建成后孫中山親筆寫的。椽是用于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桿,五桂是指翠亨村旁的五桂山,這幅對聯(lián)的含義告訴人們孫中山原先想過很平常的生活,只求得一間普通居所在五桂山下安家。但現(xiàn)實卻是他心系民族危亡,最終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革命。
一道圍墻環(huán)繞著小樓前的庭院,在庭院的南側生長著一棵倒伏的酸豆樹,這類樹是中國南方地區(qū)很長見的樹。但這一棵樹卻與眾不同,據(jù)說這棵酸豆樹是1883年孫中山親手栽種的,1931年此樹被臺風吹倒,仍然頑強生長,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翠亨村的榕樹下立有一尊青銅雕像,這是參加過太平天國起義的老人馮觀爽給村中的孩子講洪秀全起義反清的故事。兒時的孫中山對洪秀全充滿了崇仰之情,在和村中小孩玩游戲時,他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孫中山后來回憶說:“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長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動機,則予在幼年時代與鄉(xiāng)關宿老談話時已起。宿老者誰?太平天國軍中殘敗之老英雄是也?!?/span>
坐落于孫中山紀念館西北角的警世鐘,是為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而鑄造的,警世鐘上銘刻著孫中山先生關于中華民族要覺醒的著名演講詞和“共進大同”手跡。警世鐘不僅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努力喚醒中華民族、振興祖國的一生,而且以此繼續(xù)警醒國民為建設統(tǒng)一富強的祖國而奮斗。
中山鼎坐落在孫中山紀念館正對面,中山鼎的口徑為1866毫米,高為1925毫米,銘文高590毫米,基座寬度1912毫米,這些數(shù)字分別代表了孫中山的出生年份、逝世年份、享壽年數(shù)以及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年份。
孫中山紀念館主要陳列孫中山生平史跡及其家族情況,展館一樓為孫中山生平史跡陳列,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和思想理論。展館二樓為孫中山親屬和后裔陳列,展示了孫中山的親屬和后裔對其革命事業(yè)的貢獻與犧牲。
步入孫中山紀念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就在眼前,通過這些歷史資料可以了解到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他那“天下為公”的思想核心,更讓人感嘆萬分。我站在紀念館大廳的偉人雕塑前心情彼此起伏,似乎遠去煙塵盡頭,華夏兩千年的足跡,偉人的身影在向我走來。
我是懷著敬仰和愉悅的心情路過翠亨村的,此時此處的空氣格外清新,我愜意極了。陽光從東邊冉冉升起,照亮這方沃土。翠亨村外,阡陌縱橫,河水清澈,滿目蔥綠,草木茂盛;成片的香蕉樹在微風中搖曳。在這附近有現(xiàn)代化的城市,有飛馳而過的輕軌列車,我想中山先生夢寐以求的理想今日化為了現(xiàn)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