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忘的年味 每逢春節(jié),我們都被年味所包裹。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兒時的年味。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城里上小學。住在有二十來戶人家的大雜院。那時家家的收入不多,人口卻不少。大米、白面這些細糧每人每月只有幾斤。每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飯。豬肉憑票供應,一人一個月吃不上二兩肉,很少能痛痛快快吃上一頓肉菜。 記得那些年,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大雜院里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氛。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不論平時日子多么清淡。對于過年都極為重視。家家戶戶忙著采購年貨,張貼年畫、對聯。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少有的興奮。公共廚房里不時飄來那久違的肉香。孩子一年中的企盼,就是春節(jié)那幾天濃濃的年味。這個時候的孩子,得到一件新衣服,會高興得在院子蹦蹦跳跳。吃上一塊灶糖,心里甜滋滋的。我家的餐桌上,不時出現平時很少吃到的大米飯或白面饅頭。卻不知母親為此費了多少心思。那時候多數副食品都憑票供應,就連豆腐都要票,平時母親用票買肉時專挑肥肉,為的是煉成大油放到菜里。 母親將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的肉票、雞蛋票、魚票都用到了春節(jié)上。盡管不多,但集中在過年的幾天中就顯得比較豐盛了。 父親親自將屋內的棚壁打掃一新。然后貼上從新華書店買回的年畫。每年貼的年畫都各不相同,除了五谷豐登、年年有魚之類的通用年畫,更多的是帶有歷史故事的多幅畫。比如三國、西游之類的故事,是我最喜歡的。墻上那色彩艷麗生動迷人的年畫,我百看不厭,就連往年替換下來的年畫也舍不得扔,精心地卷起來收好,留著平時欣賞。 父親寫的一手好字,這時派上了用場。我在硯臺上為父親硯墨,父親在裁好的紅紙上揮毫。一會兒,對聯就寫好了。那蒼勁雄渾的字跡伴著美好的祝福,貼到擦拭干凈的木門上,頓時洋溢著喜慶,吸引著鄰居們欽羨的目光。有人要父親寫春聯時,父親總是笑著盡力滿足對方的要求。鄰居拿著春聯夸贊父親好書法時,父親總是謙虛地說寫的不好,見笑。這時的我,不禁為父親的才華、謙遜和大氣而驕傲,心里總會涌起甜美的幸福。那時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練毛筆字,寫一手令人羨慕的好書法。后來雖然練了一陣毛筆字,寫字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長進,也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卻始終趕不上父親。 父親用四塊小玻璃制做了一個手提的小燈籠,在玻璃上粘上紅紙,里面裝上一個小蠟燭。夜晚點上,望著閃爍著喜慶的紅光,我好不開心。到了三十的晚上,我和弟弟拎著父親做的紅燈籠來到院子里。拿著父親買的一掛100響的小鞭,舍不得成掛點燃,便將整掛鞭拆開,一個一個放,這樣放的時間會長一些。我和弟弟將點燃的小鞭,扔向天空,聽著清脆的響聲,心里如鞭炮般興奮熱烈。有的人家將粉色的成掛的鋼鞭(一種個頭很大,炸聲很響的鞭)點燃,一陣噼哩啪啦的響聲過后,不等硝煙散去,我和院里的小伙伴就提著燈籠沖過去,在炸開的紙屑中尋找未燃的散鞭炮。當撿到幾個這樣的鋼鞭時,如同尋著寶物似的馬上裝進兜里,留著以后再放。于是一直到大年初五,我們這些大院里的孩子們都在鞭炮聲中興奮度過。這聲聲脆響,點燃起少年純真的快樂,也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憶。 對于從小就愛吃肉,但平時卻很少見葷腥的我來說,年夜飯是我一年中最渴望的。這時的餐桌上除了平時見不到的花生米(這還是山東老家寄來的),還有我最愛吃的溜肉段。那外焦里嫩香氣四溢的菜肴,引得我口水直流。這一盤子除了肉段,里面還夾雜著近一半的油炸土豆塊。我夾著肉段吃得津津有味,卻見母親只夾其中的土豆塊。我好奇的問,媽,您怎么不吃肉,專挑土豆呢?母親笑道,媽不愛吃肉,你不是愛吃肉嗎,現在多吃點。當時我天真的以為母親真的不喜歡吃肉,便大口大口吃起了肉段。 后來我下鄉(xiāng)到農村。每年春節(jié)回家,由于破四舊,不見了春聯年畫,也聽不到鞭炮聲,副食供應更是緊張??赡暌癸埳?,母親仍會做一盤參雜土豆塊的溜肉段。以至于后來竟成了我家的經典肉菜。 兒時的年味,雖然不富裕卻充溢著少年的純真快樂,盛滿了濃濃的親情,令人回味。 現在的物質供應異常豐富,平時吃的如同過年,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鞭炮種類繁多,再也見不到兒時放的那種小鞭。年味似乎不如從前那樣濃郁。父親也已離開我們多年,但那濃縮親情的年味仍深嵌在我的記憶中。 插圖/網絡 作家簡介 于忠民,現居遼寧省沈陽市,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高級工程師。已發(fā)表散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評論等200多萬字。多次在文學大賽中獲獎,多篇文章入選各種作品集。出版過長篇小說《紅堿草》《香雨分飛》等。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