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處方藥量比例有明顯區(qū)別的,有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和《傅青主女科》中諸方。如臨床常用的補陽還五湯,黃芪重用至120克,其他活血祛瘀、舒筋通絡之品只用3~6克。余如治脫肛的黃芪防風湯(黃芪120克、防風3克),治產(chǎn)后抽風的黃芪桃紅湯(生黃芪24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其用量的輕重都十分懸殊。 傅氏女科中常用以治白帶的完帶湯,共中白術、山藥的分量重至30克,而柴胡、陳皮、黑芥穗的用量只有1.5克。治經(jīng)水后期的溫經(jīng)攝血湯中大熟地、白芍各30克,而柴胡只用1.5克,五味子只用l克。共處方藥量比例之所以如此,實質在于能抓住疾病的本質,針對主證而重用主藥,其他藥則起輔助作用,或用以防止產(chǎn)生副作用,一般用量較輕。 如岳美中氏指出,完帶湯以靜藥(指補益藥)為主,故白術、山藥用量很重,引經(jīng)報使的動藥(指理氣活血藥)旨在引諸藥入肝經(jīng)、沖脈和帶脈,推動靜藥使補益作用增強,副作用減少,故柴胡、陳皮、黑芥穗的用量皆輕。這種處方用藥的規(guī)律,若用矛盾觀點去分析,是符合抓主要矛盾的思想的。 上述幾個問題,在處理每個病證時都應同時進行和時時注意。但不可忘記,仍需以中醫(yī)理論為依據(jù),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立方遣藥。只有這樣,治療效果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
|
|
來自: liuguozheng81 > 《陰道炎》